下载此文档

《温病条辨·自序》的译注.pdf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温病条辨·自序》的译注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温病条辨·自序》的译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温病条辨·自序》的译注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
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
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下面是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及参考!
原文及注释
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太少。”夫病多而方少,未
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
恰好相反,然痢疾者必病冷。天下之病孰存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
论痢疾,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存有兼言风者,亦存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
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梅,以其书本论痢疾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就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曰圣,述者曰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
六气可以也,以治身内伤可以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无法举一反三,
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西汉医家。复姓淳于。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
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所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为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太少阳相火、太林缘土、
太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创作的人叫作圣人(此所指张仲景),阐释
的人叫作贤明的人(此所指吴瑭之前注解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
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例如:无奈。言十:“闻一以知十”的科唇。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
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之下,大约皆以痢疾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先行而
辄困⑵,亦言其之术之疏也。因而大耳无尾故方,略变药味,跳和、求解肌诸汤纷然著录
⑶。至陶氏之书出来⑷,遂居然以杜撰之痢疾治身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无
法发明者,并仲景已定之书天下遭窜极易。世俗乐其浅白,自得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⑸。
又存有吴又可以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⑹,而世误 JayC 常候之风寒⑺。
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于温病于痢疾之外,而辨证则终未离乎痢疾之中。惟金
源刘河间守真氏者⑻,独知热病,远远超过诸家,所撰六书⑼,分后三焦论治,而不墨守 : .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六经,庶几幽室一灯⑽,中流一柱⑾。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益,其方时亦杂而不
精承其后者又无法阐述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⑿,方且鬼而訾之。于
是其学未明,其说道没用。而世之俗医遇风寒之病,无不首先刊登,卤以消导,继则峻投
过攻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轻,重者以死去,幸免则诸家己功,丧命则不言己过,即为
病者亦但言膏肓容易振,而不哉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国同风,牢不可破。
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馀年,略同—辙,可胜慨哉!
⑴絺(痴):细葛布。
⑵迨:要到。困于:困窘。
⑶冲和:方剂名。指加减冲和汤。为明代陶华在金朝张元素九味羌活汤的基础上加减
而成。解肌:方剂名。即柴葛解肌汤,又名乾葛解肌汤。陶华《伤寒六书·杀车捶法》方。
⑷陶氏之书:所指陶华所撰《痢疾六书》,又名《陶氏痢疾全书》。包含《痢疾琐
言》、《痢疾家秘的本》、《痢疾杀死车拳法》、《痢疾一提金》、《痢疾截江网》、
《痢疾仁义续论》。
⑸亟(气):频繁。
⑹“一时”五字:某一时期的盛行疫病。时疫,流行性疾病。
⑺常侯:固定的季节。
⑻金源:金朝的别名。
⑼六书:指《河间六书》。包括刘完素所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
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论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以及马宗素
所撰《伤寒医鉴》。
⑽镫:古代照明设备用具。亦称锭、绑、烛豆、烛盘。
⑾中流一柱:即中流砥柱。河南三门峡东有一石岛,屹立于黄河激流中。比喻能担当
大事、支撑危局的人。
⑿下士言道:曰下愚之人听到了高明的理论,语见《老子》第四十一章。
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⑴,问道长沙。自吴人叶天士氏
《温病论》、《温病续论》出⑵,然后当名辨物⑶。好学之士咸知向方⑷,而贪常习故之
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
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⑸,嗜学不厌⑹,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⑺,虚
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也⑻,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⑼,穷源竟委,作为是书。
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⑽。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
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⑾,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 : .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束发?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
裨补其疏,使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
《皇苓》⑿,听然而笑⒀,《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⒁,一
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⒂。
嘉庆十存有七年壮月既盼⒃,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
⑴泝:”溯“的异体字。
⑵”温病论“七字:所指叶桂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变成的《风寒论》。
⑶当名辨物:谓按照事物的名称求取事物的内容。语见《周易·系辞下》。名,此指
温病之名。物,此指温病之实。
⑷向方:遵从正确方向。
⑸秉:通”禀“。承受。超悟:颖悟。哲:明智。
⑹贱:满足用户。
⑺抗志:高尚其志。希:仰慕。
⑻贸贸(谋谋):目未明貌。引申为未明方向。
⑼摅(书):抒发。
⑽笥(四):丰衣物或饭食的方形竹器。
⑾亟(急):急切。
⑿八折杨、皇夸:皆古代通俗乐曲名。语见《庄子·天地》。夸赞,通在”华“。
⒀听(引)然而笑:语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听然,笑貌。
⒁知我罪我:语本《孟子·滕文公下》。
⒂评骘(至):评定。同义词复用。梓,雕书印刷的木板。
⒃”嘉庆“六字:公元年。壮月:农历八月的别名。
译文
过去淳于公说:“人们忧虑的问题,就是忧虑疾病多;医生们忧虑的问题,就是忧虑
医治的方法太少。”疾病多但是医治的方法太少,没少于温病的了。什么原因呢?六气当
中,君火、斗母不用说了,风、烫和燥没不同时具备温,只是寒同温恰好相反,然而被寒
邪危害的人必定患热证。天下的病哪存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述和阐释方剂的书从张仲
景已经开始。张仲景的书专门阐释痢疾,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其中存有同时说道至 : .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风的,也存有同时说道至梅的,可是谈的风,就是寒中的风,谈的温,就是寒中的温,因
为他的书本来阐释痢疾啊。其馀五气,一概没牵涉,因此后代不录了。即使这样,但是创
作的人叫作圣人,阐释的人叫作贤明的人,自学的人如果全盘所云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
的文义,变化它们,采行它们,用它们化疗六气导致的疾病就是可以的,用它们化疗内伤
也俏美的。无奈社会上缺乏擅于触类旁通的存有才识的医生,—般人指出错漏不负责任,
无法握—反华三,求按照图样找寻不好马般地就痢疾而论痢疾。
从王叔和以以下,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好比用细葛布挡风,
指鹿为马,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
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编录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
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
'内容未能创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窜改。社会上的普通人喜欢
《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尊崇它,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又有一个名叫吴又可的,编
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个时期发生的时疫病的,但是社会上的人错误地
用它治疗每年一定季节出现的温热病。最后像方中行、喻嘉言诸医家,虽然把温病排列在
伤寒之外,但是治疗方法则最终没有离开伤寒之中。只有金朝刘完素先生特别通晓热病,
超出各家,编著的《河间六书》分上中下三焦论述治疗,而不墨守六经,近似暗室一灯,
中流一柱。可惜他为人敦厚而缺乏辞采,他的论述简略而不通达,他的方剂有时也驳杂而
不纯粹。继承他的人又不能阐明其中的含义,弥补其中的疏漏。像张景岳这一流学习医道
的下等医生,正在责怪他而且诋毁他。于是他的学术不能显明,他的主张不能推行。社会
上的平庸医生遇到温热病,就没有不首先发汗解表,用消积导滞法搀杂,接着就猛用攻下
法或者乱用温补法,轻病因为这个缘故而加重,重病因为这个缘故而死亡。如果侥幸不死
就吹嘘是自己的功劳,造成死亡便闭口不说是自己的过失,即使病人也只知道重病难以挽
救,却不了解药物杀人。父亲把这一套方法传给儿子,老师把这一套方法授与学生,整个
社会同一风气,牢不可破。肺腑不能说话,冤鬼深夜号哭,两千多年,大略相同,令人感
慨不已!
我朝政治和协,学术昌明,知名的医家一批批地发生,都晓得从《灵枢》、《素问》
探究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自从苏州人士先生《温病论》、《温病续论》
发生,然后依照温病的名称求得温病的内容。钟爱自学的医生都晓得趋向王道,但是听任
常规的医生仍旧各自指出老师的学说恰当,憎恶汇报高明的理论。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
又只稍微介绍—些浅显的内容,无法明白独到的含义,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它,很少能够获
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着慈悲的志向,具备超人的智慧,爱好自学,
从不满足用户,研究医理力求精细,立下高尚志向,敬重古代名医,虚怀若谷,效法各家。
他忧虑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明,于是所行前代医家的可向法式的语言,抒写平生的心
得体会,诸般温病的源流,·译成这部书。但是仍旧不敢自信心,同时疑虑社会上的人也
不坚信这部书,因此在书箱里珍藏的时间很长。我指出学者的心本来没自信心的时候,可
是因为天下存有非常多种温病,却竟然没对付、温病的方法,幸运地赢得了这个方法,就
应赶快拎出并使它官方,比如说挽救被水淹、被火烧的人,难道还等候整理帽子束结头发
吗?况且人们的心理没相同,高明的医学理论不能与世隔绝,这部书一旦发生,扬子云那 : .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样内行的人必定很快碰到,并且将存有阐述其中的主旨,填补其中的漏洞,并使遭遇瘟疫
的人都存有荣登长寿境域的可能将。这就是天下后代的幸运地,也就是吴先生的心愿啊。
《折杨皇菩》这类通俗的歌曲,人们都能够领会,张嘴而苦笑,《阳春白雪》这类高雅的
歌曲,能够跟著酬唱的却只有几个人,从古如此。介绍我或者责备我,全然马热里角当代
的社会舆论,难道不好吗?吴先生指出我的话恰当,于是共同探讨测评后交货刊行。
嘉庆十七年八月月半后,同乡愚弟汪廷珍恭敬地作序。
念《温病条辨》序言有感于
几周之前,老师推荐我们阅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加深对温病学课本知识的理
解。通读全本后了解:《温病条辨》共 6 卷,主体部分以三焦为纲,分上中下三篇,列条
文条,方剂首。书前另有四篇序言和一篇凡例,介绍《温病条辨》的来源、概要与作者写
作此书的目的。第一篇到第三篇序言分别是由朱彬、汪廷苏征保作序,第四篇是吴鞠通自
序。就单从几篇序言来看,其中不仅介绍了当时医风之弊,伤寒与温病混淆不清,也阐述
了作为一名医者应具备的医术和医德,读完之后感受颇深,便一一记录下来:
(一)医者当存有庶几之智,存有技术创新之思
几篇序言当中都有提到当世医者伤寒温病不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不能明辨
伤寒是感受寒邪而发病,而温病是感谢温邪而发病。“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
杀人,脏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叹哉!”世风如此,牢不可破,
害人甚广,当时却无明辨医理之人出来打破这桎梏,“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
有医不若无医也。”至金代刘元素,勇创新说,治疗疾病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成为
划清伤寒与温病的重大转折,为后世医家提供辨病辩证的方向,犹幽室一灯,中流一柱;
而后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辩证,则为温病学说奠定理论基础。若无这
么多学者承前启后的思考探索,中医的发展又怎能日新月异,推陈出新。故医者需有明辨
之智,能正确区分各类疾病的微小差异,有创新之思,才能举一反三,学有所长。
(二)医者当存有学医之法,存有行医之术
序言中写到:“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必也博览载

《温病条辨·自序》的译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屁孩
  • 文件大小745 KB
  • 时间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