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中医内科学笔记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内科学笔记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中医内科学笔记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得常见外感疾
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
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与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得卫分
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
(一)发病学特点 :卫外功能减弱 ,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 :邪袭肺卫,以卫表失与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 ,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伤风: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得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得
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第二节咳嗽
一、定义: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
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
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得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提出了治外
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得
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夸大调畅气机。 :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4、《医门法律》论述燥得病机与治法,提出温润、凉
润两风雅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得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得
治疗。
7、解放以后:
三、病因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就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得四条演变、内伤咳嗽得四条演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
(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
祛邪止咳
(三)、分型论治: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
(2)内伤咳嗽 :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
君子汤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3、怒气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得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得
鉴别
六、感冒与咳嗽得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得转化
第三节哮证
一、界说:哮病就是一种发生发火性得痰鸣气喘疾患,其特
征就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仓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
反复发生发火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2、源流:1、内经至秦汉阶段:
2、隋唐阶段:
3、宋金元阶段: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病理上专主于
痰;医治上提出了分期论治得头脑。
4、明清阶段:虞抟“哮以声响名,喘以气味言 ”。三、病因病
机:
(一)病因 :津液凝结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得“夙根”(二)病
机: :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病位在肺系,关系到肺肾。
2、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3、病理关键为痰气壅塞气道,肺失肃降。
4、病理性质: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邪实正虚
(二)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三)分证论治:
(1)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表寒里饮者用小青龙汤;上实下虚
用苏子降气汤
2、热哮期: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热盛伤阴用麦冬汤;痰
气壅实用三子养亲汤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回阳抢救汤合生脉饮
(2)缓解期:
1、肺脾性虚证: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五、哮证与喘证得鉴别
六、哮证与喘证转化
第四节喘证
一、界说:喘证就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惑,
不克不及平卧为特征抱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见于多种急、
慢性疾病得过程中。
2、源流:1、《内经》对喘证得症状、病因病位有详细论
说。
2、《金匮要略》总结了外感喘证医治得经历。
3、金元医家充分了内伤致喘得证治。
4、明代明确提出了虚喘、实喘得辨证纲领。《类证治
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肺与肾,主要病机为气机升降出纳失常。①肺为
气之主②肾为气之根
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①实喘在肺②虚喘在肺与肾③虚
实并见
3、重证多影响到心 :①心与肺②心与肾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虚实 :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二)治疗原则:实:袪邪利气;虚:培补摄纳
(三)分证论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汗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
朴杏子汤;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而腹中气坠者用
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黑锡丹、配合蛤蚧散
第五节肺痈
一、定义:肺叶生疮,形成脓疡得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
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味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
要特征。
二、源流 : :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三、病因病机:热壅血瘀。初期为肺卫表证;成痈期为热壅
血瘀;溃脓期为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规复期则为
邪去正虚,阴伤气耗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三)分型论治:
1、初期:银翘散
2、成痈期:令媛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4、规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五、肺痈与风热咳嗽鉴别
六、肺痈得预后及调摄
第六节肺痨
一、界说:肺痨就是由痨虫袭肺引发得具有沾染性得慢性
虚弱性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冷汗及身材逐步瘦削为主
要特征。轻者诸证间作 ,重者相继产生或兼见并存。
二、源流 :
1、《内经》对本病得临床特点即有较详细得记载 ,认为本
病属于 “虚劳 ”规模得慢性虚损性疾病。 :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张仲景《金匮要略》篇叙说了本病及其归并症。
3、《中藏经·传尸》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
4、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病因就是由“肺虫”引起。5、
朱丹溪倡导“痨瘵主乎阴虚”。
6、《仁斋直指方》提出“治瘵疾,杀瘵虫”得论点。
7、元代葛可久著《十药神书》就是第一本肺痨专著。8、
《医学正传》提出“杀虫”与“补虚”得两大治则。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
(二)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影响到脾肾。
中医内科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