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公子重耳之亡《左传》
一、教学要求
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把握晋公子重耳的形象。
体会《左传》简洁生动,工巧严谨的艺术风格
二、学习要点
归纳“与、于、适、就、之、及、弗、其、若、而”的义项。
分析重耳的人物形象。
三、关于作者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序》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都认为是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唐孔颖达认为姓左名丘明(《春秋左氏传序疏》)。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 左邱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
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
四、作者作品
《左传》是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或称《春秋古文》(《史记·吴世家》)。西流末年刘歆所见到的则称“古文《春秋左氏传》”,《左传》就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刘歆认为《左传》是传《春秋》的,所以他就拿传文去解经,使之互相说明。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是各自单行的,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的基础上,把“经”(《春秋》)与“传”(《左传》)按纪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解》。
五、人物背景
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时霸主晋国国君(前636—前628)。名重耳。因其父献公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任用赵衰、狐偃等人,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成为霸主。
六、课文讲解
注释
课文翻译
课文分析
第一,文章善于在列国矛盾斗争的旋涡中叙写历史人物。
第二,文章善于在对照和映衬中不断深化公子重耳的形象。
第三,文章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强化主人公重耳的性格。
晋公子重耳之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