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杜甫《登高》优秀公开课 】是由【435638】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杜甫《登高》优秀公开课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学诗三法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内涵,品味语言。
1
一、学习目标
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鉴赏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登高诗情感分析概括
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杜甫草堂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1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知人论世
01
02
”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贰
壹
叁
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忧国忧民)
(涉世不深)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全诗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三、反复诵读,把握节奏,体味情感。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登高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语言韵律屈折有力—沉郁顿挫
1
2
3
4
杜甫《登高》优秀公开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