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世纪上半叶音乐心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世纪上半叶音乐心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是由【wz_19861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世纪上半叶音乐心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世纪上半叶音乐心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上半叶,音乐心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与探索。随着国内外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的音乐心理学学科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音乐心理学开始成为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可能是受到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影响,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些研究音乐心理学的学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胡适、冯友兰、傅雷等。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界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影响了许多人。他曾经在《声韵学纲》中提到:“音乐以声为体,以情为用。所以乐曲之良,全在于意就。故意就者:由词句就入,达声韵之妙。”他认为音乐是用情感来表现的,表现的方式是通过声音和节奏等来传达出来的。
冯友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者,他在1927年出版了《世界音乐心理学》。这本书让中国的音乐心理学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冯友兰主张的理念是:将音乐看做是心理现象中的一种,具有情感表达的时代性和个性。而他进一步提出,音乐要是真正触动到听众的情感,就必须满足某些要求: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符;平易近人的节奏和曲调;和谐的旋律与和声;以及能在听众中引起共鸣的音响效果。
此外,傅雷也是一位很重要的音乐心理学研究者,在他的书《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他对古代音乐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他认为古代的音乐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对人类审美情趣的启示。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如姚雪垠、范文瀚等,在他们的研究中,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了音乐本身的性质上,通过对音乐结构和音乐表情等方面的探索,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心理学的本质。其中,范文瀚的理论成果,对后来的音乐心理学影响深远。
通过对这些学者的研究和思考,不难发现,他们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影响。尽管中国与国外的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相互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对两国的音乐心理学研究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音乐心理学学科也逐渐走向了成熟和完善。
总之,在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音乐心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探索。这期间,中国的音乐心理学学科受到了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影响,而在自身发展中,也逐渐成熟起来。仅从这些学者的研究中,就不难发现,音乐心理学关注的问题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具有普遍价值的,而这个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也必将继续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0世纪上半叶音乐心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11 KB
  • 时间202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