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联副词“倒”
的
语法化过程
副词:经常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副词有两个突出的语法特征:
,一般不能修饰名词
,而且绝大多数只能充当状语。
关联副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副词,用来连接词语或分句,表明某种关系。
动词“倒”: 3.“到”
先秦时期
1.“颠倒”义的最早用例动词“倒”见《诗经·齐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显然,这里的“倒”是及物动词,可添加宾语,一般在句中作谓语。
相关的用例还有:
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
正义反即倒斗柄击也。
,上例的“倒”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表动作义。
那么《吕氏春秋》中出现的“倒”就是表状态义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的状态或性质,“按照相反的方向进行”,是不及物动词,多不带宾语。带宾语时需要加介词。相当于“逆”,与“顺”相对。
知交相倒。《吕氏春秋·明理》
事多似倒而顺。《吕氏春秋·事顺》
倒于心。《吕氏春秋·至忠》
意义上出现了概括化、抽象化的趋势,也反映了人们认识的深化和细致。
“倒”虚化成副词,与动词连用表示方式或状态,一般作状语。
表方式:
斯则弃德任力,逆行倒施,有一于此,何以能振。《宋书》
今方始封而亲疏倒施,甚非所宜。《晋书》
表状态:
道武尝怒之,倒悬井中,垂死乃出。《北史》
师因行至五台山,金刚窟前倒立而逝。《祖堂集》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之后,“倒”作为副词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表示跟意料相反,表转折。
一方面,除了修饰词,还可修饰更复杂的结构:短语及全句。
张郎道:“逃走是丫头的常事,走了也倒干净。《初刻拍案惊奇》
此时若忽然或把那一个分出园外,不是倒露了什么痕迹了么? 《红楼梦》
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传习录》
另一方面,位置灵活,可放于主谓之间,亦可放于句首。
《汉语大词典》最早的引例是宋代的《朱子语类》:“如今人恁地文理细密,倒未必好,宁可是直白粗疏底人。”其实,“倒”表示转折,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用例较少。如:
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白居易《桐花》
酒后人倒狂,花时天似醉。刘禹锡《曲江春望》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单于曰:“寻思你是汉家旧将,倒不解深谋一时之功,行万里之地。”《敦煌变文集》
值得一提的是,当“倒”虚化为副词时,还有表示语气的作用,主要是惋惜、责备或者催促、追问的语气。
惋惜
员外道:“秀才倒好,可惜是穷的。”
《初刻拍案惊奇》
可怜那死的倒未必知道,这活的真真是苦恼伤心,无休无了。《红楼梦》
责备
你吃白食,我担人情,你倒便宜!《老残游记》
我替你当差,倒不领情,还抱怨我。《红楼梦》
催促、追问又不耐烦的语气。
那女子焦躁道;“叫你走,怎的倒坐下来了呢?”《儿女英雄》
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红楼梦》
“倒”的意义演化由实而虚,由具体而抽象,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它的变化具有语法化过程的一些特征:抽象性逐渐增加,主观性逐渐增加。
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