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生儿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药剂科 】是由【huanmouyo】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生儿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药剂科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新生儿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者:
01
02
肝酶不成熟,解毒功能不完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分泌量小活力低,与药物结合能力差,使游离药物增多,易发生蓄积中毒
肾脏功能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只有成人30—40%,经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易在血液中蓄积中毒。减少剂量,延长间隔时间
血脑屏障透性较高:服用某些能和胆红素竞争性与白蛋白结合药物,使游离胆红素增加,易于通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组织,发生核黄疽
新生儿生理特点
血红蛋白还原酶活性较低:血红蛋白较易氧化,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新生儿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磺胺药、解热镇痛药及氯丙嗪)
皮肤吸收能力强:外用药吸收量大,甚至发生全身中毒
体脂肪含量少:与脂溶性药物不易结合而发生中毒
体内白蛋白低:药物蛋白结合率低,游离药物浓度增加
体液量多(80%):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容易稀释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新生儿生理特点
新生儿生理特点
胃内缺乏必要的酸度(尤其早产儿)
胃排空延迟易使药物到达肠道的时间较长
胃食道反流 肌肉注射:药物吸收取决于局部血液灌注和药物沉积面积
胃肠发育不完全—口服给药不适合早产儿和早期新生儿
01
静脉注射—早产儿和新生儿最理想的给药途径
应注意:最好用微量泵
用脐血管要小心:脐静脉、脐动脉给药有分别引起肝坏死、肢体
或肾坏死的危险
肌肉组织少、局部血液灌注不足(缺氧、低体温或休克),肌肉注射可能进入皮下硬结或脓肿、储库效应
02
2013年:
全球有63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刚果民主共和国和中国5个国家占了同类死亡总数的一半左右
其中新生儿(即出生28天以内或新生儿期的婴儿)280万,占五岁以下儿童
死亡人数的44%,绝大多数发生在卫生保健服务获取率低下的发展中国家
75%新生儿死亡发生在生命第一周,25%-45%发生在24小时内
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80%)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感染、窒息(出生时缺氧)以及产伤
我国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感染性疾病
出生前感染(宫内感染):病毒、生殖道常居菌、性传播性病原体等
途径:胎盘—血行感染;羊水—盆腔炎症或上行感染
出生时感染(分娩过程感染): B组溶血性链球菌、肠杆菌
途径:阴道产,宫内窘迫、胎膜早破;误吞污染的羊水或带菌的母血
出生后感染:乳汁分泌的病原体(HIV、HBV等);皮肤寄生菌及污染菌;呼吸道感染或鼻咽部携带病原微生物(G-杆菌、葡萄球菌、真菌)
途径:护理不当;院内感染
感染途径不同、部位不同病原菌分布不同
不同地区、医院病原菌分布于耐药有所差异
全国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菌株分离自呼吸道标本
%;%;%;%;%
阳性菌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
葡萄球菌、肠球菌成为儿童感染主要病原菌;
%,% ;
CoNS血流感染的意义存在争议,但在新生儿中其作为病原菌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特别是有血流内导管、外科手术等高危因素
青霉素耐药率极高
MSSA/MSCNS对苯唑西林敏感性好
阳性球菌防线—糖肽类、利奈唑胺(新生儿)
头孢类、克林天然耐药
屎肠球仅糖肽类敏感性高
粪肠球可考虑青霉素类(理论)
青霉素类、头孢曲松敏感性好
克氏柠檬酸杆菌对哌拉西林天然耐药
三代头孢耐药率高(ESBLS+)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含酶抑制剂的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碳青霉烯类—最后的防线
”
生儿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药剂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