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2022中国丛集性头痛诊治指南要点 】是由【rongfunia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2中国丛集性头痛诊治指南要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2中国丛集性头痛诊治指南要点(全文)
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TACs)是一组以单侧头痛、通常伴有显著同侧头 面部副交感自主神经症状的原发性头痛。丛集性头痛(CH)作为其中的一 种亚型,临床表现为严格单侧眼眶、眶上和/或颞部的极重度疼痛,伴痛侧 自主神经症状和(或)不安、躁动感,由于其发作时疼痛程度剧烈,又被 称为“自杀性头痛”CH易并发焦虑、抑郁攻击性行为,并可能出现多种 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和自杀倾向等),导致了勇 的极大疾病负担。同时 由于CH的低患病率,许多医师对该病的认识程度欠缺,常导致CH病人 无法被正确诊断。
一、方法
二、流行病学
CH的患病率及年发病率数据相对有限,有研究显示CH终生患病率为 124/10万,年患病率为53/10万。我国目前尚无相关流行病学数据。
三、发病机制
CH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其主要缘于三叉神经血管通路、 三叉神经-自主神经反射、下丘脑三大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步异常活动。
三叉神经血管通路
三叉神经-自主神经反射
下丘脑
四、临床特征
CH主要分为发作性CH(eCH)与慢性CH(cCH)。
时间特点
CH发作常有一定的季节节律性,具体表现为季节交替时容易发生,如春 秋季多发、冬季少发。大多数eCH病人丛集期的发生频率为每年1〜2次, 而我国的研究发现eCH发作频率相对较低,多为每1〜2年发作1次。 在丛集期内,CH病人每次头痛的持续时间为15〜180分钟,头痛频率为 隔日1次至每日8次,多为每日1〜2次。
发作特点
诱因
在丛集期内,饮酒、天气变化、气味刺激、情绪因素、精神压力、睡眠不
足、药物(组胺、硝酸甘油)等均可诱发发作,其中最常见的诱因是饮酒、 天气变化及睡眠不足。
发作前(前驱)症状
CH发作前10〜20分钟可出现头痛侧的不适症状、颅脑自主神经症状等 前驱症状,%的CH病人存在前驱症状,最常 见为头面部不适、颈部僵硬感、焦虑、情绪低落、畏光等,同时前驱症状 持续时间以<10分钟(55%)居多,其次为10〜30分钟、>60分钟、30〜 60分钟。
先兆症状
先兆症状偶可见于CH。
头痛特点
CH表现为发作性单侧的眼眶、眶上和/或颞部的重度或极重度疼痛,疼痛 剧烈时可波及前额、顶、枕或面部,多表现为锐痛、搏动样痛、挤压痛或 炸裂痛,可突发突止。
(三)共病
CH病人常伴有抑郁、睡眠障碍等脑功能障碍性疾病。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ICHD-3中CH的诊断标准如下:
符合2〜4发作5次以上;
发生于单侧眼眶、眶上和/或颞部的重度或极重度的疼痛,若不治疗疼 痛持续15〜180分钟;
头痛发作时至少符合下列2项中的1项:
(1)至少伴随以下症状或体征(和头痛同侧)中的1项:结膜充血和/ 或流泪;鼻塞和/或流涕;眼睑水肿;前额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和/或上 睑下垂;(2)烦躁不安或躁动;
发作频率隔日1次至每日8次;
不能用ICHD-3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
发作性CH :丛集期持续7天至1年,头痛缓解期至少持续3个月。
诊断标准: 发作符合CH诊断标准,且在丛集期内发作;至少2个丛 集期持续7天至1年(未治疗),且头痛缓解期》3个月。慢性CH :丛 集期头痛至少1年内无缓解期或缓解期小于3个月。诊断标准:发作符合 CH诊断标准,且符合标准;至少1年内无缓解期或缓解期小于3个月。
鉴别诊断
CH的诊断需首先排除继发性原因,并与其他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相 鉴别,如阵发性偏侧头痛、短暂单侧神经痛样头痛发作伴结膜充血和流泪 (SUNCT)等,同时需区分伴有同侧自主神经症状的偏头痛、睡眠性头痛等 原发性头痛。CH诊疗流程图见图2。
继发性头痛
其他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
其他原发性头痛
偏头痛
睡眠性头痛
六、治疗
CH的治疗分为三种:急性期治疗、预防性治疗和过渡性治疗,近年来一 些新型药物及神经调控技术也逐渐用于CH的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治疗目的
快速缓解头痛,尽早终止急性期头痛发作。
常用的评价治疗有效性标准
急性期治疗推荐及评价
(1)曲普坦类药物
曲普坦类药物为5-HT1B/1D受体激动剂,主要包括舒马普坦、佐米曲普 坦、利扎曲普坦、那拉曲坦、阿莫曲坦、夫罗曲坦等。其中舒马普坦和佐 米曲普坦常用于CH急性期治疗。
(2)吸氧 性期尽早吸入6〜15 L/min的医用纯氧,大约15分钟后头痛完全缓解, 有效率达80%,研究表明高流量较低流量更有效。
(3)利多卡因
在曲普坦和吸氧治疗均无效或有禁忌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可选 用10%利多卡因滴鼻,该方法较为安全,除可能引起鼻黏膜不适,其他不 良反应尚未见报道。
(4)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对5-HT1B/1D 受体激动剂和氧气无反应或不耐受的病人可选用该治疗。
(5)急性期非药物治疗
迷走神经刺激和蝶腭神经节刺激(参照神经调控治疗)。成人急性CH发作 治疗推荐见表3。
(二)预防性治疗
治疗目的
预防性治疗目的为降低丛集期内的头痛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并提高
急性期治疗的疗效。
预防性治疗的有效性指标
预防性治疗指征
当CH致使病人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预防性治疗:病人的生活质量、工 作或学业严重受损(根据病人本人判断);丛集期内头痛发作频繁;急性 期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病人无法耐受。
预防性治疗药物
(1)维拉帕米
目前被认为是CH预防性治疗的一线治疗药物。
(2)锂盐
对于维拉帕米治疗失败、不能获得维拉帕米或因为不良反应不能使用维拉 帕米的病人,锂盐可作为预防性治疗二线药物。
(3)褪黑素 下丘脑与CH的相关性及CH发作的昼夜节律性,均支持褪黑素治疗的可 行性。
(4)其他药物
托吡酯对CH的预防性治疗证据尚不充足,仅在维拉帕米或锂盐治疗失败 或无药时使用。
(三)过渡性治疗
过渡性治疗目的及指征
过渡性治疗也称为短期预防性治疗或桥接治疗,由于预防性治疗药物需要 一定的时间以及药物剂量才能有效发挥治疗作用,对于每日头痛频率》2 次的高频发作病人,在预防性药物开始使用或增加剂量时可使用过渡性治 疗,治疗周期通常持续不超过2周。
过渡性治疗的有效性指标
过渡性治疗的药物评价及推荐
(1)皮质类固醇
皮质类固醇对CH的治疗可通过枕下注射或服片剂。
(2)麦角胺
有回顾性分析支持其在CH中的应用,但仍缺乏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验证 疗效。
(四)神经调控治疗
治疗目的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CH或对常规治疗不耐受时,可使用无创或有 创的神经调控治疗,以减少头痛对于病人的严重不良影响以及致残性。
常用的神经调控治疗方法
(1)蝶腭神经节射频消融术
蝶腭神经节(SPG)参与CH的病理生理过程,经皮蝶腭神经节射频消融术 已被证明不仅可改善eCH,对cCH也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2022中国丛集性头痛诊治指南要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