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5——分析论证思路(原卷版)-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讲练(上海专用).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5——分析论证思路(原卷版)-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讲练(上海专用)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5——分析论证思路(原卷版)-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讲练(上海专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5——分析论证思路(原卷版)(上海专用)
【考点解析】
高考现代文的第一篇为“社科论文”。首先,我们需知论证必要先明确“论证对象”(即 “论题”),也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其次,好的论证一般而言需要有对“论证对象”及论 证过程中重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最后,完整的、有说服力的论证需要有多样的论证方法、严 密的论证逻辑和清晰的论证层次)。
常见题型: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试简要概述作者对XXX的论述过程”
“……能否证明XXX观点”
“……是如何证明XXX观点的”
“你认为本文对XXX的论证是否充分”
答题技巧:
论证思路题常常会以问“论证层次”或“论证结构”的方式呈现,在回答此问题的时候, 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议论对象(论题)和观点(论点)的提出位置和提出方式。
.各论证层次(即我们所说的分出的段)的平面、关系及内容概括。
.有无解释界定、阐明分析议论对象的内容,如有,要分析是如何界定的。
.结论的得出(总观点即结论,到底是什么)。
【经典例题】
(一)2021上海高考
合作之谜
①长久以来,合作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这里所说的合作,是指群体(至少由两个成员 构成)中的成员为让群体中所有成员都获益而做出贡献,不论其他成员是否也做出贡献。根据 进化论,自然选择会促使个体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而合作者在获益的同时还需要付出一定 的成本,所以每个人在和他人互动时都更有动力去“搭便车”,那么合作行为按说应该不会存
• • •
在。然而,从远古的狩猎采集,到如今维护公益、组织大型活动,所有这些人类行为之所能够 成功,归根到底都要依赖于我们愿意广泛地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于是,我们必须回答这样一
被李约瑟归为第一类,史正志则被归为第四类。其他四类,除第六类“16世纪后期明末 出现的学者“夕卜,在宋代植物学专著的作者群体中都能——对应。这其中不乏像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记》)、范成大(《范村梅谱》《范村菊谱》)、 周必大(《唐昌玉蕊辩证》)这样的士大夫领袖。从其著作内容来看,儒者士子有了自 觉的博物意识,追求知识的方式也不断变化。在“菊落之争”中,史正志便从参合文献 与注重实践两方面为“菊是否有落英''作出较为公允的判断。
⑧中国古代儒者士子们探求博物知识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自然科学家了解自然 物种性质的方法。中西思想观念中的“科学”应当作何理解、可否用博物学的眼光重新 看待中国传统科学、可否用博物学的知识架构重建中国古代科学史等,这种差别或许可 以做出一定的回答。
.第⑤段“从逻辑上”肯定王安石的结论而否定“众士人”,请分析本文作者在王欧论 辩中得出判断的推理过程。(5分)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什么是批评
张定浩
①什么是批评? 一种深入人心且广为流布的观点,认为批评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据说来自鲁 迅。1978年的《社会科学战线》发表过王永生、戴翊合著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学》一文,或许是这种“鲁迅批评观”的滥觞。如今,四十年过去,这“八 字真言”似乎始终成为套在“批评”这门行当头顶的符咒,必要的时候就念几声,立刻海晏河清。
• • • •
②但这未必是鲁迅的本意。
③考这八个字的出处,是在鲁迅1933年《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里,收入《南腔北调集》中,是应 编辑之约,回顾自己十年前写小说的初衷、方法和得失,其中有一段谈到批评,这里不妨多引几行:还有 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 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 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④我们可以看到,这“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本只是一句话的上半截,而下半截的“才于作者有益” 才是这句有关“批评”的论述的落脚点,但被拦腰切断之后,就成了 “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一 个条件句式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判断句式,这其中意思的大相径庭,就好比说“跑步必须穿跑鞋,才对跑者 有益”被简化成“跑步必须穿跑鞋”,进而又扭曲成“跑步就是穿跑鞋”。
⑤如果再结合这篇文章的上下文,鲁迅原话的意思其实很清楚:一个写作者,对自己的写作得失其实 是最有感觉的,但未必很清晰,或者说,未必愿意直面,所以对于作者“有益”的批评,不是捧和骂,而 是那些可以准确指陈其得失的批评,从而可以帮助他清醒地认识自我。倘若颠倒一下句式,这句话的确切 意思恐怕更清楚些:“于作者有益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鲁迅在这里根本不是在给“批评” 下一个定义,而只是从作者的角度,辨析何种批评是有益的。
⑥因此,鲁迅所说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个“坏处”和“好处”的意识,原本是明确来自作者, 而非批评家——是作者意识到却企图蒙混过去的缺陷,恰好被批评家指出来了;是作者呈现出却未必有自 信的优长,恰好被批评家加以印证了。批评遂成为作者的一面用以自照的镜子。倘若脱离了作者,单纯地 宣称批评就是“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无形中就假定从事批评领域的每一个人首先都先天性地知道何谓 好坏,其次,对这个“好坏”标准还都默认有一个共识,再者,“批评”的重心被放在了 “说”上面。于是, 批评,从一个艰难复杂的美学问题和能力问题,就很轻易地滑至一个普通伦理问题,于是,人人都可以是 批评家,只要他们自认是真诚的,并且还有愿意说话的那张嘴巴。
⑦在“批评”这个问题上,这种纠缠几十年的、低层次的概念混乱,并不能归咎于鲁迅,同时,也不 能归咎于现代汉语批评传统的薄弱。事实上,早在1930年代初,林语堂在一次名为《论现代批评的职务》 的大学公开演讲中,就曾引用马修•阿诺德“批评是认清对象的真相” 一语,作为时人应当认识到的“批评 的实质
⑧“认清对象的真相力 批评的这个意思,恰与“批”这个词的汉语古义也相吻合。《庄子•养生主》:“批 大郤,导大簌,因其固然”,这里庖丁所谓的“批”,是击中,其前提就是认清牛的真相,认清它的整体和 每一个细节。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批”字,直接想到的,却是批斗的批,如此百姓日用而不知 也就罢了,专家也跟着望文生义,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⑨“认清对象的真相二与“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并不矛盾,但后者的表述,很容易退化成一种“敢 不敢”的问题,而前者,无法回避的是一个“有没有能力”的问题。它强调批评并非从某种外在标准出发 的褒贬,而是时时刻刻以透彻理解批评对象为旨归,如庖丁之“批”,并不是仗着刀刃的锋利去解牛,相反, 他是依赖对牛的透彻理解来确保刀刃始终“新发于硼”。
“什么是批评”逐层展开论证,请对论证过程加以分析。
(四)(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2022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
如何评价判断
齐亮
①世人大多希望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判断,可什么样的判断才是正确的呢?人们的答案或许并不统一。
②我们评价一个判断,有两种合理的方法:第一种是用经验上的标准,即在现实中它是否符合客观的 事实;第二种是用逻辑上的标准,即在理论推导中它是否自相矛盾。按照心理学理论,方法一评价的是“通 信”,即“判断”和“作为判断对象的事实”之间保持一致的能力;方法二评价的是“连贯”,即“判断” 中各因素在逻辑上保持一致的能力。
③理性的人,常被认为应该有更强的评判力,然而理性往往只是跟逻辑联系在一起,用以衡量判断是 否逻辑自洽,与方法一没有太大关联。假如我说,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有60米高(实为78米),如果不 知道这宝塔的实际高度,无法找到任何资料去验证,也不能亲自前往实地去测量,不管你有多理性,都不 可能通过逻辑评价我刚刚的判断是对是错。但假如我向你讲述自己填报高考志愿的故事,讲到“考分达不 到一本线“,又表示自己“因爱好文学而放弃了北大医学院的临床志愿“,你会立即认为我“前言不搭后语”。 显然,我没去北大学医,与所宣称的“文学爱好”没有关联,主要原因其实是考分不够高。
④由此可见,方法一讲事实,方法二讲逻辑,两者的适用范围各自不同,“理性评判”也有其局限之处。 某畅销书作家曾公开表示理论推导实际没什么用,理由是2000年美国邀请几百名军事分析专家和软件专家, 建立了一个复杂、强大的军事推演模型“千年挑战”,然后请一位有丰富实地作战经验的军官与使用该模型 的专家们进行模拟对战,结果专家们输给了军官。如今许多人喜欢讽刺专家教授,理由和这位畅销书作家 相似。当专家们试图用逻辑自洽的方式来证实自己的判断时,老百姓已经在用事实反驳他们了。显然,在 上述案例中,普通民众不可能去深入研究模型中各种方程是否合理,他们只会关心事实上的结果,即到底 谁打赢了战争。也就是说,在方法二无法实施的情况下,人们就会用方法一来评价判断。
⑤那么,万一没有可测量的事实,人们应该怎么为、? 一个国家几十年没有经历大规模军事冲突而无法 获取相关信息,该国的军队参谋人员也仍然需要战战兢兢地进行各种模拟和假定。你能说他们不该这么做 吗?难道非要为了验证某个模型而发动真实的战争?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既然没有充足的事实信息来评价 模型中的判断是否正确,专家们只好使用历史上已经存在的数据来开展工作。专家们觉得,虽然没有近期 的事实作为依据,但至少要先保证模型在逻辑上没有问题。同行们怎么认定这个模型的好坏呢?无非也是 看模型的逻辑是否讲得通,推断的结果是否符合之前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专业 人员也只能用方法二来评价判断。
⑥因此,我们在评价某个判断时,往往是先寻求可利用的方法。方法一用不上就试着用方法二,方法 二用不上就试着用方法一。两种方法都用不上怎么办?许多人就此化身为撒泼耍赖的吵架高手:你跟我摆 事实,我就跟你讲道德;你跟我讲道德,我跟你论老子;你跟我论老子,我跟你装孙子。
⑦有学者悲观地认为,其实人类一直以来都知道,人是一种缺乏耐性、容易激动和发怒的动物,理性 根本不足以引起人类的重视。但我依然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理性。虽然理性并不是万能 的,但正如古希腊先哲们所说的那样,人类是唯一有能力进行逻辑推断的物种。在现今充满不确定性的世 界里,如果理性不可靠,那么我们还能靠什么?无论如何,爱智求真之路,感觉上总会让我们离愚昧的困 境远一些,离幸福的未来近一些。
(有删改)
⑤段画线句的推断是如何成立的?请根据第②-⑤段内容分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7分)(2021年上海春考)
①有人说,语言是思维的牢茏,比如说如果语言中没有"将来”这个词或将来时态,我们
就无法理解“将来”的概念。
②这种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可是当我们关注具体语言的具体特点,并讨论这些特点如何与 具体的思维特质产生联系时,问题就产生了。至少我们不会通过抹去“痛苦”这个词来追求快 乐,也不会把词语“死亡”删掉让所有人都得到永生。
③对这种观点的批判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点教训。这种观点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事 实依据或依据不充分,我们如果想正确地描述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就一定要吸取这个错误带来 的教训。
④我们得到的教训是,如果要说语言对其使用者的思维有任何影响,就一定要有事实的支 持,要经过论证。如果我们要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确定不同,就必须依据语言以外而不是 语言本身的事实。即使思维的不同得到证实,还必须以可靠的方式证明导致这种差异的是语言 而不是文化或环境中的其他因素。
⑤我们必须抛弃“语舌牢笼”这样的说法,因为根本没有证据显示某语言会成为使用者的智 力疆界并限制使用者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妨碍他们理解其他语言使用者的想法。
⑥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如果一种语言中完全没有某些话题的相关词汇,那么讲这种语言 的人就无法理解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试想一下,要把洗碗机的说明书翻译成一个狩猎部落的 语言,你很快就会卡壳,因为你没法在他们的语言中找到自来水,橡皮管,洗染剂这些词语。 如果想把数学或物理学的抽象概念介绍给他们,也会碰到类似的困难,不过,这种困难并不是 因为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够,而只是因为他们不熟悉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用他们的母语,给 他们清楚地解释那些具体概念如自来水,洗涤剂,或者通过借用词汇,延伸他们现有词汇涵义 的方法,来表达那些抽象概念如数学概念。任何语言都表达复杂的思想观念,无数事实已经证 明了这一点。
⑦还有一种流行的表现是语言对思维基本没有影响。持这种表现的学者认为,语言在深层 上都有着相同的普通语法,基本概念,假如有外星人,他们会觉得所有的地球人都讲着同一种 语言,因此,即使语言对思维有所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
⑧我们的观点与这种流行看法也不完全一致,我们认为语言确实会影响其使用者思考问题 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影响体现在逻辑推理之外的直觉、感知、记忆,联想等领域。
⑨所以我们应关注最接地气的日常语言领域和日常生活生活领域。语言对思维影响更多也 是通过日常生活,通过持续使用的日常语言中的特定表达而潜移默化形成的。那些我们牙牙学 语时细细区分的词语,那些日常交流不断迫使我们梳理清晰的信息,那些语言使用中需要我们 特别留念的细节,那些不断印在头脑中的词汇的相互关系,所有这些语言面貌影响着我们的思 维习惯。
⑩所以,语言的作用不能从"不同语言’允许‘使用者思考什么”方面去找,而应该从
"语言的力量"会'激发’人们做什么的角度去寻找。这句话没能脱离隐喻的层面而显得有些模糊, 不过,它是对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研究,把原来显得模糊的显现得更加清晰一些。
(选自《话镜》(文章有删改)
.作者在第②段对第①段中的观点作了反驳,你认为反驳是否有力?请具体评析。(4分)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有广泛的合作呢?
②有一种理论认为,这种广泛的合作可以由亲缘选择机制来解释。母亲会为了拯救不慎落 水的孩子而跳入水中,她这样做显然要付出个人的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虽然这种合作行为 以及有助于这种行为的基因对个体而言很危险,但有助于家族获益。即使这位母亲去世了,她 的有助于合作的基因仍然会在她的孩子身上存续下去,并传递给更多的后代。这种理论就是亲 缘选择理论。
③不过,这种理论如果要成立,就需要满足以下假定:早在主要生活于很小的家族群体中 时,人类的合作行为就受到亲缘关系的限制,而且现在的人类基因仍然留有这种合作的印迹。 但现今居住在坦桑尼亚的哈扎人的生活方式对此假定提出了挑战。哈扎人有着与人类祖先相近 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亲缘关系之外的合作,家庭内部的合作行为反而不多。很显 然,解释广泛合作需要其他理论。
④有人提出了直接互惠理论来解释广泛合作。该理论认为,广泛合作基于直接互惠机制, 其基本内容是:明天继续合作的承诺可以激励今天的合作。这强化了人们的信任和期望:当你 认识了某人并建立起合作关系后,无论此人是不是亲属,你们俩都能从中获益,并且这种关系 在未来仍然有益。直接互惠与随时间推移而不断重复的互动有关,最优策略是“一报还一报”: 一开始时你采取合作;如果对方合作,你将在下一轮互动中合作;而如果对方“搭便车”,你 将在下一轮中“搭便车”。
⑤但直接互惠理论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的互相都是一次性的,为何其 中仍有大量的合作?比如,一个人会避到一边让陌生人先走,有人会对流浪者慷慨相
助……
⑥科学家发现了直接互惠机制的局限,于是提出间接互惠机制:个体间的互动情况会被群 体中的其他成员观察到,并分享给更多的成员;成员之间对各种“好事”“坏事”的分享会影 响当事人的声誉。张三对李四很友好,是因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其他人日后对张三友好。这 就是间接互惠理论。
⑦直接互惠机制和间接互惠机制都是有效的,因为它们都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无法占对方 的便宜。你可以不再与那些喜欢“搭便车”的人继续交往,也可以一开始就避免与这类人交往。 在这两种机制的运作下,人类社会足以发展出高水平的合作。但当人口规模足够大时,这两种 机制就不那么有效了,因为“搭便车”者可以在欺骗一个人后接着寻找下一个目标,从而绕过
“一报还一报”;而传播信息并跟踪社会中的每个人也变得更加困难,很可能在对方的“坏声 誉”传到你耳边之前,你就被人家占了便宜。
⑧而且我们不应忘记,人类许多重要的合作行为都需要由多人构成的群体整个参与,遗憾 的是,对于此类合作行为何以能够存在,仅凭本文目前讨论的互惠机制仍然无法做出完满的解 答,而需要做进一步探索。
③段中哈扎人的事例是如何证明亲缘选择理论存在缺陷的。(5分)
6. (5分)答案示例:根据亲缘选择理论所要满足的假定,人类祖先的合作主要在亲人之间进 行。由于哈扎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类祖先接近,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家庭外部的合作行为远多于家 庭内部的,由他们的合作情况可以推断出人类祖先的合作行为主要不是在亲人之间进行的,这 与前述假定矛盾。故亲缘选择理论有缺陷。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为止。
(二)2017年上海高考
常识和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 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 该坚守常识呢?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 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 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 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 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作“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 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判 断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 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 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 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 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 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个子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 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缺一块, 这当然是常情。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
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 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察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试验所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 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 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们提供良好的解释。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出理论的解释力。
⑤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从何处找到道理?从常识。 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 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是个常人。爱因斯坦说的“科学整体无非是日常思考的精致化”, 也是在这个方向上说的。
⑥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 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两小儿辩日”中,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比中午近,因为看东西近大远 小,一个小儿说太阳中午离我们更近,因为发热体近热远冷,连孔子也“不能决”。这个故事, 妙就妙在找到一个焦点,让常识中的两个道理狭路相逢。而理论专为整体解释而生。所谓整体 解释,就是同一个道理既解释了正常现象,也解释了反常现象。理论家为了提供整体解释,必 须把包含在常识中的种种道理组织成系统。他必然格外重视其中的某些道理,把它们上升为原 理,通过种种延伸和变形,从中再得出更多的定理。理论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减少原理的数目,二是用推理把原理和定理联系起来。理论家的思考并不古怪,但他会用我们 都能明白的思考和推理引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结论。
⑦可见,理论和常识无所谓谁更正确,只是理论用整体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把我 们对世界的识见带到更深或更高的层面。
⑥段提出“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的观点,并用“两小儿辩日” 一例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3分)
5. (3分)答案示例:“两小儿辩日”中有“近大远小” “近热远冷”两条常识,它们单独来看 都是正确的,但在判断太阳离地远近时,却会导出不同的结论,表明常识包含的道理只能解释 相关现象的一部分,由此证明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
评分说明:“有‘近大远小''近热远冷'两条常识”“单独来看都是正确的”“在判断太阳离地 远近时,却会导出不同的结论”“表明常识包含的道理只能解释相关现象的一部分”为4个点, 答对1点给1分,给满3分为止。
。(5分)
7. (5分)答案示例:文章先给出讨论对象,即常识和理论;然后明确讨论对象,将“常识” 界定为“来自日常经验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证,得到“常识解释有局限因而需要 理论”“理论的道理来自常识”“理论解释更具整体性”三个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常识和理 论都正确,不过理论能对世界做整体解释。
评分说明:给出讨论对象,1分;明确讨论对象,1分;展开论证,得出三个观点,2分;得
出结论,1分。
(三)2019上海春考
幸福是相对的
①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收入高的人,并不一定比收入低的人幸福;受教育程度 高的人,并不一定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幸福;生活中积极事件多的人,并不一定比消极事件多的人幸 福
②那么幸福究竟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似乎不存在那么一把尺子,可以帮我们确定怎样才算幸 福。当我们谈论幸福时,总在有意无意进行比较,是的,幸福来自比较。
③比较的标准是主观构建的。没有哪个国家或者哪个社会机构曾经给出过一个统一的关于幸福的 标准,但人们的心里似乎总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并凭借这个标准判断自己的生活幸福与否。
④比较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这种标准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 有所提高,那么比较的标准也会提高;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那么比较的标准也会下降。
⑤由此看来,比较的标准不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同时,比较的标准是复杂的,按“与谁比”和 “比什么可以分为比较的对象标准和内容标准。比较的对象标准有哪些呢?
⑥一种是自己以往的生活。很多时候,人追求的就是比过去生活得更好。以往的生活常常是最直 接的比较对象,如果个体现在的状况要明显优于过去的自己,则感觉更幸福。
⑦自己的理想及期待的生活,是另一种比较对象。一般而言,个体总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对生活 的期待。即使个体达到了一种看上去比较完美的生活状态,还是有可能不会感到幸福,因为尚未达到 自己的目标。即使暂时达到了某个目标,但他的理想和期待还可能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便会 继续追求理想,追求更大的幸福。
⑧第三种常见的比较对象,是他人的状况。个体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会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感受到 幸福或不幸福。比较时,可能会先选择同一社会群体或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比较。个体可以通过与自 己以往或理想生活的比较来确定是否幸福,但个体的幸福更多更广泛地还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
⑨除了对象标准之外,还有内容标准。有这样两个家庭:一个家庭看上去过得比较潦倒,一家三 口挤在一个五六平方米的房间里,房间的一半被床占据着,但父母常常陪孩子在床上做游戏,孩子在 父母身边爬来爬去,玩得非常开心;另一个家庭看上去很“幸福”,住在宽敞的房子里,每个人都有 自己独立的房间,但父母却忙于事业,孩子在冷清的房间里孤独地玩着。那么,哪个家庭更幸福呢? 这个例子涉及比较的内容标准。
⑩比较的内容标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人们会 首先考虑物质的内容。就像《小王子》里所描述的“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见一幢有玫瑰色砖墙 的房子,窗前长满了天竺葵,屋顶栖息着鸽子……',他们却始终无法想象这幢房子。你必须对他们 这么说:'我看见一幢十万法郎的房子。'于是他们就会惊呼:'多美啊!' 不过,当社会的物 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人们便会越来越重视精神内容。就个体而言,认知能力越强,越会更多 地进行精神层面的比较,即使拥有非常好的物质条件,他还是会因为精神内容的缺失而感觉不够幸福。
⑪究竟怎样才是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幸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们生活在不断拥有, 失去和追逐幸福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不懈的追求,人类才会不断地进步。
(节选自《儿童的幸福感》,有删改)
.第四段用《小王子》中的话来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5分)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5——分析论证思路(原卷版)-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讲练(上海专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60287****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25-02-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