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第12讲-古诗文阅读2023年高二语文寒假课(统编版)(解析版)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12讲-古诗文阅读2023年高二语文寒假课(统编版)(解析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12讲古诗文阅读
重点解读
选材特点:①立足经典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选文仍以唐诗、宋诗为主。②提升品德修养, 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③映射时代主题,如倡导劳动等。
考查内容:①考点分布较为均衡,以鉴赏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为主。 ②选择题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判断、诗人观点态度的理解等为主要设题点。③ 间答题设问具体,考查角度明确;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探情境。
命题预测与备考:①重点关注唐诗、宋诗,不局限于名人的作品,要关注映射时代主流 思想的诗歌。②建构古代诗歌知识络,包括常见的意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题材等。 ③对考纲中推荐背诵的诗歌了然于心。
知识积累:
古代诗歌的基本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 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体。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种,从形式上可分为:
.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另外,“歌”“歌行”“引”“曲”“吟”等古 诗体裁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诗经》一楚辞f汉赋 一汉乐府一魏晋南北朝民歌一建安诗歌一陶诗等文人五言诗一唐代的古风、新乐府。代表作 有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王昌龄的《出塞》,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 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诗。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 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还另立新题,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但这一新诗体直到白居易 才确定了名称。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1)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绝句没有硬性对仗要求。
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 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不正确的一项是( )
,水天相接,其中“买酒白云边”更是想象奇妙。
,然李诗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而是即景发兴,启人逸思。
“妙处难与君说”,综观上阕,主要就是“妙”在洞庭风光之美,独一无二。
、斟北斗,以万象为宾客,奇思妙想中表现出包怀天地的大胸襟。
“月”的意象特点。
【答案】1. C
:首句“南湖秋水夜无烟”写景,但却不作精细的描绘。 惟其如此平淡,偏惹人联想。人们不禁要问:洞庭湖水面夜晚是否有烟郎雾?有什么好交待 的?但读罢全诗,不禁要惊叹:这一句实乃极妙的铺垫之笔!试想,惟其夜无烟,洞庭湖上 才会月照澄澈,令人心旷神怡,神思飞扬。一笔不着月色,却字字尽写月色!在这被月净化 了的境界里,人的内心世界也被净化了,忘掉了尘世间一切琐屑的得失恩怨。
第二首张孝详祥的诗中月的意象鉴赏:“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在词家看来,此 刻洞庭湖上的“月”是“素月”是美好纯洁之物。“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词人匠心独运, 籍由“分”与“共”两字,将天上人间并为一体,场面壮观阔达。玉鉴、琼田、素月、明河, 这一系列意象既是对景物的写实,也是特意渲染的清幽意境,意在衬映词人在下片中“孤光 自照,肝胆皆冰雪”的高尚胸怀。
【解析】。'在洞庭风光之美,独一无二” 赏析有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妙就妙在自然之美与心灵之明融为一体的境界,这 需要心灵的体会。因此,词人言明,他自己这番妙处是“悠然心会”了,但却“难与君说: 故选Co
。题目要求鉴赏两首诗歌中的“月”的意象,这 两首诗中的月有相同的地方,“秋水夜无烟”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 月亮,都是通过月色下美丽景象来反衬月亮。李白诗中的月亮是常见的意象,或思乡或淡泊 宁静空寂通脱,在这首诗中,月亮是南湖上的一轮月圆,它映衬这秋日夜晚的湖水,诗人对 着月色里的湖水诗意大发,尽然奇思妙想要和洞庭湖借月色,接着月色下酒,不亏是浪漫主 义诗人。张孝祥诗中月亮是素净的、光辉分明的,照着河水和天地一片澄澈,在这样的环境 里诗人的心境也是空明而清幽自在的,正是诗中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五、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扬州慢
姜夔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养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 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 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荒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 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 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下面对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J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 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J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 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养麦青青”的悲 凉痛惜之情。
“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昔日的热闹景 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这首词是如何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 B
2.(1)对比。全词上下两阕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 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的感时伤世之情。
(2)典故。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多处化用杜牧的诗词,来表现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解析】。B. “杜甫来到这里”错误。此处的“杜 郎”应指杜牧。这两句呼应上阕,赞杜郎的俊赏,旨在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展开想象,设 想才华横溢的杜牧故地重游定会惊骇,意在凸显今日名都的残破。词人还有以杜牧自况的意 思,杜牧心惊的形象,也是词人“黍离之悲”的形象。
故选B。
。(1)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 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 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和昔日扬州城的美景形成对比,表 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黍离之悲。(2)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尤其是下片,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 情感。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 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 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 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 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 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 对比,催人泪下。这些都表达了作者此刻悲怆的心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①
[宋]辛弃疾
莫折荼靡②,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时对花浑醉梦,而 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鹑帽③!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 栖④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注】①淳熙八年(H81)末,词人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 达十年之久。该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朋友郑厚卿要到衡州去做知州,辛弃疾设宴饯 别。②荼熊:花的一种,春末夏初开花。③弟驮以 指杜鹃。④栖栖:忙碌的样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但全词未见离别时的感伤,词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写暮春之 景,并因景抒情,寓意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
,以“少时”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 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觉得这是可恨的。
,“时节换,繁华歇”后“算怎禁风雨,怎禁弟驮乳”表现了对那仅存的 “一分春色”的担忧,与开头遥相呼应。
D."老冉冉兮花共柳”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 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2.①“莫折荼熊,且留取、一分春色”表达了诗人惜春之情。②“恨牡丹,笑我倚东风, 头如雪”表达了诗人空耗岁月的焦虑。③“因离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④“也 不因、春去有闲愁”,暗含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愤激)之情。
【解析】。A. “词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分析错 误。全词句句惊心动魄,其奥秘在于句句意兼比兴。例如“莫折荼靡,且留取、一分春色”, 写得是如此郑重,如此情深意切,令人想到除它本身的意义外,必另有所指;其他如“醒眼 看风月”、“怎禁风雨,怎禁鹏鸩”以及“是栖栖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这样的。由此可 知,作者在本词中并没有“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而是采用了 “比兴”的艺术手法,写暮春 之景,并因景抒情,寓意深广。故选A。
。首先,上片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
“莫折荼藤!"好像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会立刻产生严重的后果似的,起笔惊人,发出“开 到荼藤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靡”,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 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靠”留住“春色”,自然是痴心妄想,荼靠是在春末开的花,由此 可知,该句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其次,作者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共 伊同摘”的往事。“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再写“看花”,以“少日”的“醉 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可“恨”, 作者所“恨”的是时间的流逝,由此可知,该句表达了作者对空耗岁月的焦虑。接着,文章 结尾着以“因离别”来收束全文,意在前文的种种,只“因离别”,因为离别,才让作者有 了前文的种种感想,从中足见作者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最后,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似海深 愁,分明是由“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都只是“因离别”,却又偏偏在
“愁"前着一 "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发人深省。联系作者生平,他生于乱世, 力主抗金,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遭到百般打击。这首词把“春去”与“离别”络合起来, 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闲愁”云云, 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尽管“愁”也是徒然,作者的愤激之情,报国无门之恨溢于言 表。
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水仙子
马致远
春风骄马五陵儿①,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 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②睡足的西施。
【注】①五陵儿:此指豪贵子弟。②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
.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管弦触水”意为乐声在湖面飘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生动传神。
“莺花市”写莺啼阵阵,鲜花簇簇,如同街市,突出表现了西湖的热闹。
,把西湖比作西施:雨后春山如其眉黛,烟笼柳丝如其鬓丝。
,可谓神来之笔,大可玩味。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侧面表现西湖风景之美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1. C
2.①以游人的喧闹写西湖风景:开头三句写豪贵子弟骑着高马徜徉在西湖边,乐声飘荡在 水面上,以游人之多、之乐表现西湖之美;
②以自己的直接感受写西湖美景:四、五句写作者感觉不是知音不宜到这里来,在此可以尽 情地唱歌、饮酒吟诗,表现西湖之令人亲近和陶醉;
③运用比喻,以自己关于西施的联想写西湖美景:最后三句想象山如西施弯起的秀眉,柳如 西施蓬松的鬓发,又写睡足初醒的西施见到西湖会喜欢到极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淡 雅之美。
【解析】。C.“用比拟”错,应是比喻和联想。 故选Co
,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 管弦触水莺花市”意思是:春风轻拂五陵子弟骑着马儿游逛,正是西湖三月风和日暖之时, 到处莺花盛开,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这三句写西湖繁华,抓住了游人在春风暖日中 徜徉之感受,突出一个“闹”字,管弦、莺歌,更有花团锦簇。以游人的喧闹写西湖风景。
“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意思是:不是知音不要到这里来,尽情地唱歌、饮酒、吟 诗。“不知音”二句乃言西湖春景之“宜工即所谓“宜晴宜雨”,“宜酒宜诗”等等一西湖无 时不美,无处不美,写西湖之令人亲近和陶醉;以自己的直接感受写西湖美景。“山过雨颦 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意思是:阵雨过后,春山妩媚得好像西施颦眉, 柳絮纷飞远看有如垂柳托着烟霭,好像西施蓬松的鬓发,美丽的西湖啊,就像睡足初醒的西 施那样娇柔。作者想象山如西施弯起的秀眉,柳如西施蓬松的鬓发,又写睡足初醒的西施见 到西湖会喜欢到极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淡雅之美。运用比喻,以自己关于西施的联 想写西湖美景。
八、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题目。
【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毗喻。“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指北宋时 隐居西湖孤山的诗人林逋,他种植梅花饲养仙鹤,终生未娶,人称“九这首曲 子写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情感。
【答案】洁白的天地
梅妻鹤子
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对高洁品格的景仰与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雪晴 天地一冰壶”,雪后初霁,天地仿佛一个巨大的冰壶,一片皎洁晶莹。“冰壶”比喻洁白的天 地。““竟往西湖探老逋”,“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因其爱梅,故此代指梅花。人称“梅 妻鹤子”。此曲作于杭州,写作者雪晴后到孤山踏雪寻梅,对酒看花,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 的冰雪怀抱和审美情趣。湖山雪霁,皎洁晶莹,犹如玲珑剔透之冰壶,在此清寒之境探寻梅 花,可谓清雅之至。而探梅目的,又在寻求林逋诗意和王维画境的同时,流露出作者追攀古 人高远超脱的风雅。“醉倒在西湖”,是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的写照。 九、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鹫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①里。
【注】①潇湘画:这里指宋代画家宋迪的画作《潇湘八景图》。
,不正确的一项是( )
,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
、四两句写景,不事雕琢,“不尽山”与“无穷水”则显得气象阔大,意境旷远。
C. “西风”无形,“秋意”无迹,而又确实有“意”可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
,人与景物在精神上自然契合,艺术特色鲜明。
2 .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写景技巧。
【答案】1. C
2.①动静结合:绝壁、枯松、山水,是静态的;飞翔的孤鹫、吹拂的西风,是动态的;动 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灵动饱满。②虚实结合:绝壁、枯松、落霞、孤鹫、山水、西风、云帆 都是眼前之实景,是实写;美景如画,船在画中行则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使全曲更 具丰富的意境。③远近结合:,第二句残霞、孤鹫是远景,让读者对 秋景切实可感。④想象、比喻:诗人行舟在湘江上,将看到的美好景色比喻成画,想象自己 乘船在画中前行,景与情自然和谐。⑤以时间变化为序(时序变化):前五句是黄昏之景,后 两句是夜晚之景,景物富有画面美。
【解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的能力。C. “西风”“秋意”虽常给人萧瑟之感,但诗歌并没有到此结束,作者把时间从 黄昏移到晚上,描写了静静的夜,静静的湘江,一只船,高挂着云帆,悠悠前进。作者把自 己写进画中,用“云帆月影”的夜航点缀清旷的江面,极富画意,而且地点正好在潇湘之上, 就像一幅潇湘景物图一样,所以说“载我在潇湘画里、这首元曲虽表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 些许萧瑟之感,但总体而言,作者的心境是平和的,他想要表达的是对山水美景的喜爱。故 选项中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述错误。故选C。
。这首元曲以时间变化为顺序来写景,前五句 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景物富有画面美。这首元曲中既描写了绝壁、枯松、山水 等静态的意象,也描写了飞翔的孤鹫、吹拂的西风等动态的意象,动静结合,画面灵动饱满。 这首元曲的第一句“挂绝壁松枯倒倚”化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枯松倒挂倚绝壁”,是 近景;第二句"落残霞孤鹫齐飞”则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鹫齐飞”,是远 景。这两句一近一远,对仗颇为工整。“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两句中,作者 首先写了湘江、游船等眼前所见之景,并将这美好的景色比喻成画,然后运用想象的手法, 让自己入画,写自己乘船在画中前行,使画面顿时活了起来,此处写景虚实结合,富有诗情 画意。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卢龙塞①行送韦掌记②
钱起
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
万里飞沙咽鼓孽,三军杀气凝旌旅。
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
【注】①卢龙塞:燕山隘口,古代军事要塞。②掌记:唐代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 简称。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任曹操记室令史,负责撰写章表文檄。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体现了唐军在严酷的环境中无所畏惧的英勇精神。 ,三军杀气的凝落,渲染了唐军作战失利的凝重气氛。 ,正常语序应为“封侯汉皇年莫比二 ?
【答案】1. C
.①借用陈琳的典故,表现韦掌记具有斐然的文采;②通过料敌如神、精于排兵布阵的设 想,肯定韦掌记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解析】。C. “渲染了唐军作战失利的凝重 气氛”错误,颔联“万里飞沙咽鼓螯,三军杀气凝旌旅”,意思是边塞万里飞沙走石,战鼓 雄浑浊重,三军的杀气几乎要让旌旗凝滞。这里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为背景, 表现了大唐三军将士气概豪迈、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
故选Co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颈联的意 思,然后分析其中使用的技巧,展现人物什么特点。“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意思是“掌记你一如陈琳文采华美,料敌如神,设兵布阵,定当克敌制胜,取城夺邑”。 颈联前一句写“陈琳”,结合注释三“曾作曹操记室令史,负责撰写章表文檄”可知,这“翩 翩”应是说陈琳的文采优秀,这是使用典故人物来写韦掌记,把韦掌记比作陈琳,夸赞其文 采优秀;后一句“料敌”是说料敌如神,“张兵”是说精通排兵布阵,“夺酒泉”是战绩,这 一句是设想韦掌记料敌如神,巧于设兵,前往边塞一定能够杀敌取胜。由此可见,颈联通过 用典、设想,表现对韦掌记的赞美、勉励和期望。
卜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秋行
徐凯
夏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注】①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人试登高楼一望,感到秋气清澈入骨,一派闲淡的情韵。
,秋蝉鸣叫,秋水澄澈,秋叶轻扬,秋波微漾,诗人心境悠然。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拥抱自然的田园牧歌美。 ,两首作品却充满诗情画意,使人品到别样的美感。
.两首诗都写秋景,但写景手法各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刘诗前两句运用了多种色彩点染画面,山明水净,夜霜泛白,秋树有红有黄,一派色 彩绚烂的秋景;最后一句运用对比手法,用春色对比秋色,写秋色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 教人轻浮若狂。
②徐诗前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蝉鸣反衬水边的幽静:另外本诗运用了比喻的手 法,“秋蝉响似筝”写出蝉声之响,“清水平如镜”写出水面之平。
【解析】。C.“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 窠白,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拥抱自然的田园牧歌美”错误,刘诗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 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 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 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 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徐诗诗中纯然一派 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字里 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态。综上所述,刘诗重在写秋色,意境 更加澄净、清冷、肃然,不是“田园牧歌”风格。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秋词》一诗中,“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 出浅黄。写秋天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净,夜 里还会下霜,树叶有红有黄,在山间错落点染,呈现一派色彩绚烂的秋景。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 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 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秋行》一诗中,根据“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 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可知,整首诗以动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 增加动感,达到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同时以人物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 诗人听蝉、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连。因其“心” 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因其“心”静,一 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 全诗用动静映衬的手法,渲染出一种淡远宁静的艺术氛围,映射出人物的心境。同时,根据
“戛戛秋蝉响似筝” “小溪清水平如镜”可知,诗人运用比喻,秋天的蝉声叫得就像古筝洪 亮的音响,小溪里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诗中纯然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水如镜, 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
O
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七绝如李白的《送 孟浩然之广陵》、杜牧的《泊秦淮》等。
(2)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
押韵对仗。一般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
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春望》等。七律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 《锦瑟》等,均是律诗。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 八句叫尾联。
.词
(1)词的名称、起源、特点: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简称“词北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等,都是词。词形成于唐,盛行 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阕(“阕”是乐曲终了的意思)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 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阕、下片。
(3)词的一些分类: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20字)、长调(91字 以上)。按段落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4)词的牌与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则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 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 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
.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 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 牌名,全套必须用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好扁底
知识点一: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②。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鸩鸽③竟未休。
【注】①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 足以少留”②扁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助其实现霸业后,乘舟归隐五湖。③鹦 鸽:传说中像凤凰的鸟。
第12讲-古诗文阅读2023年高二语文寒假课(统编版)(解析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