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化构建视角下的胡适诗歌翻译演进综述报告.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文化构建视角下的胡适诗歌翻译演进综述报告 】是由【niuwk】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文化构建视角下的胡适诗歌翻译演进综述报告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文化构建视角下的胡适诗歌翻译演进综述报告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文化名流,他的文化观念及其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影响备受瞩目。在他长期的教育、翻译、创作生涯中,诗歌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文化构建的视角,对胡适诗歌翻译的演进进行综述,分析其翻译思想、策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早期翻译:采用外来文学体裁,传播现代文学观念
从1907年开始,胡适开始在《南洋公报》上翻译外国诗歌,这是他最早的翻译实践。当时的胡适以文艺批评为主要工作,他在翻译实践中,采用了大量的外来文学体裁,如诗、小说、戏剧等,以传播现代文学观念,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在翻译方法上,胡适注重翻译的传神性,同时注意翻译的可读性和悦耳性。例如在翻译英国诗人彭斯的《飞天之舞》时,他将“spray”译为“波澜”,“roar”译为“咆哮”,使得翻译更贴近读者的审美习惯。
二、中期翻译:采用汉诗体裁,传达个人思想感情
1920年代,胡适英美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逐渐显现,同时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使得胡适开始将翻译的重心转向汉诗。他将很多外国名诗翻译成汉诗,强调汉诗需要有自己的当代气息和语言表现形式。
胡适在翻译中注重表达个人思想感情,把翻译作为自我表达的手段。例如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凯撒大帝》中的“Et tu, Brute?”一句,翻译成了“连你也是吗,布鲁图斯?”这种翻译方式强调了个人对原文情感的体察与表现。
三、晚期翻译:注重文化传承,落实“文学为人民服务”
1940年代,胡适的翻译重心再次发生变化,从个人思想情感转向文化传承和服务大众。他深刻地意识到中国文学的语言和文化需要有一个真正的现代化,而不完全是模仿西方,他认为“中国诗歌的翻译问题,不在于模仿国外的语言技巧,而在于掌握我们自己的语言极限,并发愤用尽一切心力,把它讲到极致为止”。
在这个时期,胡适的翻译策略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并且强调译作的社会责任。他倡导“文学为人民服务”,认为翻译应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所包含的信息,不应该随意地添加词语或改变文意。例如,他在翻译汉诗时,注重将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并不断推崇“文字靠传统,抒情靠本能”的翻译理念,力求让中国文学传承下去。
总之,胡适的诗歌翻译演进自早期文艺批评到中期个人情感再到后期文化传承,不断地探索着翻译的思想与策略。同时,他的译作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对中国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构建视角下的胡适诗歌翻译演进综述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iuwk
  • 文件大小11 KB
  • 时间2025-02-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