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2022神经重症目标温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是由【28691963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2神经重症目标温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2神经重症目标温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低温疗法作为人体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已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 而人们认识到低温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也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既往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低温能降低神经细胞代谢率,减低脑组织对 能量及氧的需求,降低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 压,保护受损的神经元[1,2]; 一些临床研究也表明,治疗性低温 (therapeutic hypotherma,TH)在某些疾病中能降低死亡率,改善患 者的预后,但同时,TH也会影响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代谢及功能,可能 会产生较严重的并发症而影响治疗效果[3,4。目前,随着神经重症医学 理念及技术的飞速发展,TH方法的改进以及患者病理生理改变多模态 监测水平的提高,TH对全身的不良反应已大大降低。然而,我们也应 该认识到,TH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求实施团队具有深厚 的医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指南或共识来指导其具体的临 床实施,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发挥出TH的最大效能。
2011年5个国际专业协会建议用"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取代"TH"及"轻度低温",以强调 体温管理的范围及其重要性[5,6。目前国际上TTM的应用正越来越多, 已基本取代或涵盖了 TH及轻度低温。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包括人员及设备的配置极不均衡,TTM治疗 的依从性不高且缺乏公认有效的操作管理流程与管理规范。鉴于此, 我们组织了国内神经内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以及专门从事神经 重症、神经创伤基础研究的专家们,复习了近年来TTM在神经重症中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以及最新的指南与共识,结合相关单位及各位 专家的临床经验,就TTM的概念、适应证、实施方法、目标温度控制 与监测及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归纳并制定了 管理流程,以推动
TTM的同质化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从而方便相关 医护人员规范、优化和个体化地应用TTM治疗神经重症患者,让患者 受益并将风险降到最低。
一、TTM 的概念及分类
TTM包括TH、正常体温控制和发热治疗⑺。正常体温控制是指核 ~ C【8]; TH就是应用物理方法配合药物将体 温快速降到既定目标水平( C <核心温度< °C),并维持在恒 定的温度,一段时间后缓慢恢复至正常体温,并且避免体温反弹的过 程[9]。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TTM及TH有多种分类:(1)根据目标温度 控制范围,分为正常体温( C <核心温度<37. 5 C)、轻度低温 (34. 0 C <核心温度<36. 0 C)、中度低温(32. 0 C <核心温度 <34. 0 C)、中深度低温( C <核心温度<32. 0 C)和深度低温(核 心温度<30 C)[i0,ii]oTH通常是指轻度及中度低温。(2)根据TTM时 程,分为短时程(<72 h)、中时程(72 h~5 d)、长时程(》5 d)[i2,i3]。(3)TH 根据降温范围,分为选择性局部低温和全身低温4]。(4)根据临床应用 时间,TH分为"预防性"低温(急性颅脑损伤如脑外伤后或其他神经重 h之内,在继发性脑损伤发生之前如颅内压升高前应用) 和"治疗性"低温治疗顽固性颅内压升高)[7,i5]。
二、TTM的作用及其机制
TTM具有降低颅内压和神经保护作用[16]。其作用机制包括:(1) 降低脑代谢,温度每下降1 °C,脑氧代谢率可下降6%~7%[17]; (2)
调节脑血流量,预防再灌注相关的脑水肿或脑出血,减少氧自由基的 产生;(3)
抑制细胞凋亡通路的激活;(4)减少损伤后炎症反应;(5)抑 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保护血脑屏障,以减少继发性脑水肿及颅内 压升高等。
三、TTM 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所有神经重症患者均适合于TTM,其中下列疾病适合于TH [18]: (1) 重型或特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8分],伴顽 固性颅内压升高(颅内压 >30 mmHg ,1 mmHg=0. 133 kPa) [12,13]O 有研究发现对GCS评分4~8分且颅内压>30 mmHg脑损伤患者实施
长时程TH能获得较好预后[13]。(2)其他神经疾病引起的常规处理无效 的中枢性高热。(3)心跳骤停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成人)[19],新生 儿缺血缺氧性脑病。(4)大脑半球大面积(>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3面积) 脑梗死[20,21]。有研究证实大面积脑梗死后去骨瓣减压术联合TH较单 纯去骨瓣减压术有降低患者短期病死率的趋势[22]o (5) Hunt-Hess分 级IV或V级蛛网膜下腔出血[2 3,24]。(6)幕上大容积脑出血[25]。(7)难治 性及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26]。(8)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伴颅 内压升高[27]o
TH的绝对禁忌证包括[28]: (1)伴严重复合多发伤或已处于全身衰
竭期患者;(2)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患者;(3)活动性出血,或怀 疑有颅内血肿、正处于观察阶段患者;(4)严重心肺功能不良患者;(5) 恶性心律失常未有效控制患者;(6)脑死亡患者。TH的相对禁忌证包 括[28,29]: (1)GCS评分3分,双侧瞳孔散大,无自主呼吸;(2)血小板 减少(<50 X1012/L); (3)凝血功能障碍;(4)长时间(>60 min)心跳停止。
四、TTM 的实施
常用方法
TTM的常用方法包括体表降温、药物降温和血管内降温技术[30,31], 其中,体表降温技术又包括传统与新型体表降温技术。
1 •传统体表降温技术:
冰袋、酒精擦浴、普通冰毯等是临床上最容易实施的降温方法,但 其缺点是劳动强度相对大,不容易达标或出现过度降温,不能有效地 维持目标温度,也不容易控制复温速度。
新型体表降温技术:
新型体表降温技术就是用包裹式冰毯、冰垫包裹患者身体,设备有 温度自动反馈调控系统,通过循环冷水或冷空气而达到降温目的。其 优点是临床上容易实施,且能快速启动TH,但缺点是费用较高,及容 易造成患者皮肤冻伤。
冰生理盐水输注降温技术:
冰生理盐水能有效地诱导快速降温,但不能有效地长时间维持目标 温度[32]。4 °C冰生理盐水一般用于院前急救,用量为20~30 mL/kg ,
总量不超过2 0 mL。其对温度调控的精确度较差,有时候容易降 到目标温度以下,有引起肺水肿、心、衰或自主循环恢复后再次心脏骤 停的风险。目前临床研究表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使用冰生理盐水静 脉注射降温没有明显获益,且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33]。
体内降温技术:
体内降温技术即血管内降温技术。血管内降温设备通过置入下腔静 脉的热交换导管来诱导低温[34]。这种设备能严密地控制核心温度的改 变,包括快速降温速率、恒温期温度稳定及控制性复温,且温度变异 度最小[35]。~ C/h,能 快速达到目标温度[36]。其不利因素主要为置管时的侵入性操作及与导 管相关的副作用,如血栓形成或血流相关感染等。
建议优先选择具有温度反馈调控装置的新型体表降温技术或血管 内降温技术进行TTM。如不具备条件,也可选择传统体表降温技术(普 通冰毯、冰帽、冰袋)进行降温,但需更严密地监测核心温度。
(二)实施前准备工作
在启动TH之前,需进行如下准备工作[28]: (1)稳定血流动力学, 或给予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2)镇痛镇静:建议深镇静, 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达-4分为宜;建议保留患者的咳嗽及自主 呼吸。(3)建立人工气道,并予机械辅助通气。(4)深静脉置管:建立有 效的静脉通道,以保证镇痛镇静及血管活性药物等及时输入。若实施 血管内降温技术治疗,一般不需重建深静脉通道。(5)置入鼻胃管或鼻 肠管:因TH启动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明显被抑制,胃肠蠕动减弱, 易出现胃潴留或返流误吸,所以需提前置入鼻胃管或鼻肠管。(6)持续 脑温或核心温度监测应用食管、膀胱或直肠探头)。(7)有创血压监测: 因低温时镇痛镇静药物、利尿剂等作用的影响,患者易出现血压波动, 建议进行有创血压监测。(8)备好降温设备:选择普通冰毯、包裹式冰 毯或血管内热交换导管等。(9)团队建设:TH实施团队中需有一名副 主任或以上职称医师负责整个过程,需有一名护师负责整个过程中护 理相关内容。
(三)温度测量部位
脑温测量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2种方式。直接测量就是将温 度探头或多参数监测探头置入脑实质、脑室或硬膜下测量温度[37]。考 虑到颅内温度分布的不均一性,建议以侧脑室脑脊液温度为脑温的,, 金标准"[38]。拟进行正常体温控制的神经重症患者建议测量脑温,因 为脑温是我们监测及干预的目标。不过,脑温测量为有创性操作,有 出血或感染的发生风险。当缺少直接测量脑温的探头或设备时,建议 采用接近脑温且相对稳定的核心温度来替代脑温。核心温度测量部位 包括鼓室、颞动脉、直肠、膀胱、食道和肺动脉
[37]。温度测量部位的 顺序建议首选脑部,其次是食道、膀胱。因直肠温度反应较慢,不推 荐用直肠探头来进行核心温度监测[39]。实施正常体温控制的患者也可 用体表温度监测。
(四)启动时间
TTM启动越早、降温速度越快,其治疗效果越好[40]。心脏骤停患
者建议尽可能在自主循环恢复后8 h内开始TTM。急性颅脑损伤、缺 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也应尽早(6一72 h)开始TTM治疗, 或者根据继发性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确定TH的开始时间。
(五)持续时间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伴颅内压》30 mmHg 患者,因脑水肿高峰期多 在颅脑损伤后3~5 d,维持5 d以上的长时程TTM,获益较明显[13]。 欧洲复苏委员会和欧洲重症监护协会2021版复苏后指南建议:心肺 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至少维持24 h TTM(32~36 °C),且昏迷患 者为避免发热(> C)至少维持TTM 72 h[i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的目标温度维持时间为24~72 h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3~5 d , 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为3~5 d ,热射病患者为24~72 h ,或者根 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监测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来决定[27]。大面积脑梗死患 者推荐目标温度为33~36 C,维持时间为24~72 h⑷]。
(六)实施阶段
TH分为4个阶段:诱导、维持、复温和正常体温控制阶段(图1)[42]。
海昭也虬壮•曲峪―曜励
图1治疗性低温过程分期
of therapeutic hypotherma
:
(1)原则:①尽快达到目标温度,但目前没有一个目标温度适用于 所有的患者,应根据患者脑内病情进行设定及调整目标温度。②保持 呼吸、循环、脑灌注压(60~80 mmHg)、电解质水平等的稳定。③防
治寒战、低血压等并发症。(2)操作及注意事项:①镇痛镇静:氯丙嗪 1 mg、异丙嗪1 mg、哌替啶150 mg加生理盐水39 mL配成 50 mL,微量泵入速率0. 5~4 mL/h) ; 20 g/L丙泊酚5~15 mL/h 速 率微量泵入;咪达唑仑1 mg加生理盐水30 mL,3~10 mL/h速 率微量泵入,维持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为-4分,麻醉深度 30~5 0 ;芬太尼(瑞芬太尼或舒太尼)微量泵入,以防治寒战,同时保 留患者自主呼吸、咳嗽功能;不建议常规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但在 TTM期间出现严重寒战时可考虑使用[19];建议在开始TTM之前就应 用镇痛镇静药物预防寒战发生[43]。②目标核心温度设定:32~36 °C; 实施血管内降温技术时将降温速率设为最大(MAX模式);应用包裹式 冰毯时将机器模式设为Cooling,然后启动机器运行,以尽快达到目 标核心温度。③呼吸机模式设置为SPONT 或SIMV。(3)监测指标: ①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等),测 量中心静脉压、颅内压、脑灌注压、皮肤温度、核心温度(食道、膀胱 或直肠),观察瞳孔变化。②每1~2小时监测血气分析,调控目标「日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为35~40 mmHg 、动脉血氧 分压为80~120 mmHg 、钾离子浓度为3. 5~5. 3 mmol/L⑺(因此阶段 易出现低钾血症,所以尤应注意血钾浓度)。③4 h后检测血常规、凝 血功能。④~ mmol/L (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血糖检 测频率)。(4)诱导阶段达标时间取决于下列因素:起始核心温度、目 标温度、患者体质量、降温设备、寒战控制程度等。
达到目标温度后进入维持阶段,持续至少24 h以上。(1)原则:① 核心温度稳定,变异度小,维持目标温度的最大温度偏差在
~。。内[18]。②防治肺炎、褥疮等并发症。③每日评估是否符合 复温条件。(2)操作及注意事项:①血管内降温设备或包裹式冰毯运行 程序如前所述,根据颅内压或复查CT结果调节目标温度。②药物治 疗:根据患者躁动、寒战、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麻醉深度、自 主呼吸、咳嗽等情况,相应调整镇痛镇静药物剂量。③开始肠内营养: 根据胃残留量及肠鸣音情况,从5~10 mL/h逐渐加量。因肠道蠕动 功能差,需给予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或灌肠,最好插入鼻肠管。④若 痰液较多、黄变,氧合指数降低,或预计患者预后不良,及早行气管 切开术。(3)监测指标:①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脉搏、血 氧饱和度、心电等),测量中心静脉压、颅内压、脑灌注压(目标为6 0~8 0 mmHg)、皮肤温度、核心温度(食道、膀胱或直肠)、瞳孔变化。②监 测胃残留量及液体出入量。③每8~12小时监测血气分析,目标值同 诱导阶段。④每24小时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根据 血糖水平调整血糖检测频率。⑤定期行痰涂片、细菌培养、药敏及炎 性指标、神经损伤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⑥定期行颅脑 CT、TCD、胸片、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实施血管内降温技术患者 还需行下腔静脉超声检查。
:
在维持阶段定期评估患者是否具备复温条件,若符合条件,及时进 行复温。(1)条件:复温条件分为主动复温条件和被动复温条件。①颅 内压<20 mmHg 。②影像学检查示脑水肿减轻,鞍上池、侧裂池、桥 前池、脑沟等显示良好,中线无明显移位。③脑顺应性好,脑血管自 动调节功能恢复。若出现下列情况,需进行被动复温:严重感染、腹 腔高压、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血小板减少、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 稳定、双侧瞳孔散大等。颅内高压时,应避免早期复温,因可能会导 致反跳性颅内高压和不良的远期预后
[12]。复温是TH最关键的阶段。 ⑵原则:①尽可能缓慢复温,~ C/h,快速复温可 能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低血压,从而降低脑血流,引起脑水肿及颅 内压升高,从而抵消TH的益处。复温持续时间一般为24~48 h [18]。
②复温目标为正常核心温度(~ C)。若复温过程出现颅内压 明显增高,则暂停复温,降温至先前设定的水平。(3)步骤:①应用血 管内降温设备时,~ C/h;应用包裹式冰毯 时,可先设置比目标温度高0. 5 C,在24~48 h复温至 ~ C。②同时将冬眠合剂、咪达唑仑、镇痛药等逐渐减量, 加用短效的丙泊酚或右美托咪啶。③先撤除血管内降温设备或体表降 温装置包裹式冰毯的模式设置为Normothermia),再停用冬眠合剂 等药物,并予患者序贯应用普通冰毯。(4)监测指标:①实时监测生命 体征(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等),测量中心静脉压、 颅内压(复温阶段易出现颅内压升高,需注意)、脑灌注压、皮肤温度、 核心温度(食道、膀胱或直肠)、瞳孔。②每8小时监测血气分析。因 为此阶段易出现高血钾,注意复查血气。
4 .正常体温控制阶段:
~37. 5 C,持续3~5 d [44]。所有实施TTM 的患者均应避免复温后发热,可予普通冰毯或降温药物预防[45];逐渐 减停镇痛镇静药物(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达-2一0分),逐渐撤除 有创颅内压、血压等监测。
五、TH期间管理/注意问题
(一)颅内病变状态的监测、评估
在TH期间,因患者处于深度镇静状态,且不宜中断镇静观察意识 反应,所以需定期复查颅脑CT、TCD,定期进行神经系统体检。建议 进行持续或间断脑电、脑氧及脑血流监测等。
(二)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测
TH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降低颅内压[46]。对有颅内压监测适应证的患 者建议行颅内压监测,以指导TH的启动、目标温度确定、复温时机 及复温速度,并及时预警颅内出现结构性变化。
(三)肠内外营养
早期以低喂养速度启动肠内营养(滋养性喂养),根据胃肠道功能恢 复情况,调整喂养速度。如果患者不耐受肠内营养时,建议选择早期 肠外营养。超过7 d的肠内营养仍无法达标时(<60%能量目标),建议 补充肠外营养。
六、TTM的常见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其处理
TTM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包括寒战、循环系统受累、电解质
紊乱、感染、胃肠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24], 临床医护人员需及早识别及处理这些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降低由此 导致的不良预后。
(一)寒战
寒战是由于核心温度低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而引发的体温调节反 射,是与TH相关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会导致患者达到目标温度的 速度减慢,氧和代谢的需求增加,引起脑缺氧和继发性脑损伤加重。 TTM期间40%的患者会发生寒战[43]。肌电图可持续客观地监测寒战 是否发生,临床上寒战程度的评估可采用寒战评估量表表1)[47]。其 处理措施包括物理及药物治疗。物理措施为皮肤保暖,此可更好地提 高体表温度,降低寒战阈值,减少皮肤冷刺激等。在实施血管内降温 技术时,体表保温可发挥最大作用;但在实施体表降温技术时,这一 方法受限
2022神经重症目标温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