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城市计量发展规划 】是由【zhimensh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城市计量发展规划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城市计量发展规划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 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 纲要》《计量发展规划(2021 —2035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夯实计量 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全面开启全市计量事业发展新征程,推 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编制背景
全市计量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计量基础建设、产业服务保障能 力不断提升。已建成5个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计量检定和校准服 务项目超过23项,强检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达到95%。计量整体 能力实现领先,计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给计量 体系带来的全新挑战,我市高质量发展需求与计量供给不充分、不平 衡、不全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新技术领域计量科技创新能力不 强,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部分产业计量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区域间 计量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计量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实质性确立。推进 计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强化计量应用 支撑,提升全市整体计量能力已成为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 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两点”定位、“两地” “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 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第六次 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 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把计量发展放到更加突 出的位置,全面提升计量创新能力、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着力提升 供给质量,为谱写全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突破。强化科技创新对计量高质量发 展的关键支撑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 和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计量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兼顾区域、 领域、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攻克计量领域“卡脖子”技术,加 速计量测试装备研发和国产化替代,推动计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好 激发产业增长潜力,提高计量创新链整体效能。
——坚持需求牵引、供需联动。把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 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计量工作的出发点,围绕计量供给不充分、 不平衡、不全面问题,明确计量技术研究重点和计量服务发展方向, 加强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计量服务支撑,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 供给创造需求的计量发展新机制。
——坚持政府统筹、市场驱动。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 合,加强政府对计量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将政府调控重点放在系统培育产业健康生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维 护市场秩序等方面,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 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计量机构在技术路线选择、 服务领域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系统协同、融合共享。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 着力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计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着力发挥计 量的技术服务保障作用,强化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 量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协同服务和综合应用。坚持将融合发展贯穿 始终,有序推动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的计量发展新生态,合力开创计量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新一代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基本建立,计量科 技创新能力进入全。计量在服务 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高品质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协同推进计量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计量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充分激发计量技术机构科技 创新活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完成一 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基础理论和战略发展课题研究,建 设一批全国一流的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测量实验室,搭建一批产 业契合度高的计量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全市计量技术 能力提升。
计量服务保障效能日益提高。计量在全市重大战略中的基 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基本覆盖重要产业发 展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 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研制一批专业计量测试装备,形成一批专用 计量测试方法和技术规范,计量服务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体系 日趋完善。
计量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实施一批计量基础能力提升 重点工程,在计量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物质研制、机构能力提升、人 才队伍建设、区域协同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加速计量基础再造和产 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统筹推进锻长板强优势和补短板蓄后势,全面 提高计量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计量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持续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计量监管体制,推 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体 制转变。强化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探索构建新型计量监管模式, 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展望到2035年,全市计量科技创新水平与计量服务保障能力 大幅提升,计量整体能力跻身全国领先梯队。全面建成现代化计量治 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形成计量社会共治格局,区域计量能力高效协同 发展。
专栏1 计量发展主要指标
序
号
指 标 名 称
202
0年
202
5年
203
5年
指标
属性
1
主持及参与编制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项)
6
10
30
预期性
2
编制地方计量技术规范(项)
57
80
110
预期性
3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计量科研项目
(项)
2
5
10
预期性
4
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计量科研项目
(项)
6
26
86
预期性
5
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847
1
0
120
0
预期性
6
建成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
0
2
6
预期性
7
建成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
0
6
10
预期性
8
建成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站(个)
5
6
8
预期性
9
建成国家计量重点实验室、技术创
新中心(个)
0
1
4
预期性
10
计量装备国产化替代率(%)
80%
>8
5%
>9
0%
预期性
11
强检项目建标覆盖率(%)
78%
>8
5%
>9
5%
预期性
12
强检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
95%
>9
6%
>9
8%
约束性
13
主要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
—
>9
>9
预期性
(%)
0%
5%
三、强化计量科技研发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四)强化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
加强计量战略发展和基础理论研究,创新计量应用技术。积极 参与和推进“量子度量衡”计划,应对计量基准量子化变革,重点开 展时间频率、力学、化学等计量技术研究及应用,形成一批自主核心 知识产权。开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的前瞻性研究。
专栏2强化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方向
计量理论研究。重点开展计量战略发展研究,量和单位、不 确定度理论模型研究应用、测量程序与有效性评价、可计量性设计、 计量整体解决方案研究,计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理和效能 评价研究。
计量基础技术研究。持续开展力学计量、电磁学计量、化学 计量等方面的计量基础技术研究。
精密测量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高端数字测量技术、微纳米测 量技术、图像识别测量技术、复杂几何测量技术、非接触式测量技 术和高端计量器件自主可控技术研究和应用。
时间频率及传递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长距离超高精度激光时 频传递技术、光纤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应用,满足下一代时频 同步精度需求的基于量子纠缠的导航定位技术研究。
(五)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
重点面向先进制造、贸易结算、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医疗健 康及养老、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溯源技术和计量装备研究,推动关键 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结合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加强标准化、智能 化、高精度计量器具的研制应用,提升重点领域计量装备国产化率以 及国产计量装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专栏3 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重点方向
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开展微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发动机 复杂部件失效定量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多参数仪器设备、无线传感 器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
贸易结算领域。重点开展天然气计量检测、电子衡器智能检 定及防作弊监管、高速动态汽车衡检测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 术规范研究。
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开展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储 供能、氢能源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 和技术规范研究。
.医疗健康及养老领域。重点开展临床检验、医用诊断治疗、 康复理疗、医疗环境监测、医疗器械安全监测等计量技术方法、装 备和技术规范研究。
.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开展能源、气态污染物、能效水效、油 气回收监测与检测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
(六)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
创新发展远程和在线计量技术、复杂环境和极值量计量技术应 用,加快开展数字化模拟测量、工况环境检测技术、直流电能计量技 术、计量设备虚拟仿真技术、智能电网量测领域质量数据分析及评价 关键技术等基础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化计量检测技术研究, 强化涉及全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多参数检测、在线检测、动态监测、远 程监测、自动化检测等技术方法和计量仪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增强 快速检测能力。
(七)优化计量科技创新生态。
围绕国家战略和全市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汽车摩托车、仪器仪 表、卫星导航、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快实施科学城计量科技创新项目。 发挥好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科创引领作用,加速整合社会计量资源, 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开展多学科融合、多领域合作,鼓励联合申 报计量科技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实施重大计量科技攻关项目。加 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推动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专栏4优化计量科技创新生态重点工作
强化计量央地合作。加强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国家级法定计 量检定机构的深度合作对接,力争在国家计量基标准建设和技术资 源共享方面取得突破。
完善计量科技合作平台。加强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各专业科 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围绕时间频率、导航定位和5G/6G 通信等领域共建科技合作平台。
建立重点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相关企 事业单位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绿色节能等项目合作,促进成果转 化,提升全市整体计量检测研发能力。
4 .服务众创空间平台。引导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各类众创空间 展开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计量测试专业技术服务,助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提升产业计量服务水平,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壮大
(八)服务制造业发展。
实施全市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 计量基础。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 料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需求,搭建一批计量公共服务平台,聚 焦全市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加强应用性、创新 性、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和产业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及专用装备研制, 为“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的计量 测试服务。实施制造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充分发挥计量对产业链核 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技术支撑 和保障作用,实现计量对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支撑、技术保 障和创新服务。
专栏5服务制造业发展重点工作
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软硬件产品中植 入应用的计量服务需求,持续推动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通信领 域全产业链、全溯源周期的计量技术开发与测试装备研制,重点开 展5G/6G 通信、毫米波传输、关键元器件、大规模天线阵列、空 间射频性能等测试方法研究和分析应用。
城市计量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