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本常识
地震的基础知识
(一) 什么是地震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有关地震的几个术语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震级、烈度、震源深度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相同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在震中区造成的损失越严重。,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造成49人死亡、2000余人受伤,,震源深度达540公里,即使在当地也无明显震感。
至于震级与烈度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发生一次地震,震中烈度最高,破坏最严重,随着与震中区间距离的增加,地震所造成的危害逐渐减轻,即烈度减小。因此,一旦地震发生,马上可由地震台网报出震级,而烈度却要由地震工作者实地调查来圈定。
(三)地震的分类
首先,我们按照震动的性质,将地震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地脉动。由于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天然地震,因此,我们主要研究天然地震的分类。
1、按成因分:
(1)构造地震:由于地质构造作用使地下岩层错动而破裂所产生的地震。这种地震危害最大,数量也最大,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的冲击或热应力作用所引发的地震。火山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一般说来,火山地震震级均不大,范围也小,只在火山周围的局部地区造成破坏,且深度较浅,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度尼西亚及南美等地。
(3)塌陷地震:由于天然的原因,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陷等,形成了一些地下的空洞,这些空洞塌陷所引起的地震称塌陷地震。
(4)水库诱发地震:在原来较少或者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区,由于建筑水库,在开挖、注水或排水过程中,改变了原地区的地应力状况而引发的地震称水库诱发地震。湖北丹江库区、广东新丰江水库、密云水库等都存在这种情况。
2、按震中距离分:
(1)地方震:指震中距离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2)近震:指震中距离小于1000公里的地震;
(3)远震:指震中距离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3、按震源深度分:
(1)浅源地震: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天然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均为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指震源深度
地震基本常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