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庆模式
2008-2009年中国饱受环球金融危机伤害,沿海地区的外向增长型经济模式受到巨大打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五大矛盾:
1城乡矛盾太大;
2地区矛盾太大;
3经济与社会的矛盾;
4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5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国家安全的矛盾;
而在这中国五大矛盾加剧且经济遭遇巨大困难而不知道出口在何处之时,政府该做出如何应对呢?
答案就在重庆。重庆除了第五个矛盾之外,其他矛盾在重庆都特别集中、特别突出。重庆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对外正式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做出了内需导向的战略转移,把重庆定位为未来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等。“我觉得党中央、国务院给重庆的定位以及国务院三号文件的政策措施,不亚于1990年浦东开发对上海产生的推动力。”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说。黄是开创浦东经验的重要人物之一,曾任浦东开发区副区长。
与此同时,“重庆模式”这一说法开始出现。当时有境外媒体评论说:“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本杂志的话,那么这本杂志的封面会是北京,封底是上海,而重庆将是代表着未来发展的下期预告。”
百度百科上把重庆模式归结为“2010年在重庆启动的公租房规划与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成为重庆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手段,也极大提高重庆的产业竞争力。两项举措相辅相成,被称为重庆模式。我认为这是片面的,重庆模式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重庆模式这个说法是自国务院3号文件下达后就有的,并不是到2010年才出现的。也有人把其归结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其实这也不完全对,重庆模式中还包括了许多的文化、政治上的内容。所以,我认为,重庆模式是一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发展的方式,其不仅在前几年的经济危机里边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希望,而且必将在未来的时间里给中国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实有些人们把重庆模式概括成一种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国企改革发展的新模式、公租房建设新模式等都是有道理的。重庆模式在经济领域上的内容是最多的。当中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且当时的深圳等特区的经济带动作用也开始处于一种饱和状态,中国发展需要再找一个突破口。于是重庆就这样被历史推到了前台。3号文件下达后,借助中央特惠政策,利用国有土地和老工业存量资产撬动银行融资,重庆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和老国有企业改造,借吸引沿海工业梯度转移和重化工业大量投资。2010年,重庆启动公租房规划与户籍制度改革,此外,还加强建设IT产业集群,强化IT业生产制造能力。这些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1956年出生,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在某地产论坛上称:
“在目前的房地产形势下,只有重庆模式才能拯救中国房地产。如果推动重庆模式,将会使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稳定,我们的股票市场也将慢慢水涨船高。”也有人高呼:“中国的房地产不需要重庆模式”,称:重庆模式只能适应重庆自己,在沿海地区等比较发达、城市化比较成熟的城市是不可行的。我认为,重庆模式
毛概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