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是由【niuwk】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引言:
中小学教师是社会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心理学研究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教师的心理状态、动机、价值观以及与职业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一、心理状态与职业道德行为
1. 教师的职业心理状态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理状态是指教师所处环境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包括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职业压力等。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心理状态与职业道德行为存在密切联系。在心理健康状态下,教师更容易对学生负责任、关心学生的成长,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职业道德行为。反之,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的教师则可能对学生不够关心、不负责任。因此,教师的职业心理状态对其职业道德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2. 教师的自我认同
教师的自我认同是指教师对于自身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责任的认知。教师的自我认同程度与其职业道德行为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在教育职业中越认同自身的角色和责任,越能够倾心投入到教学中,表现出更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因此,加强教师的自我认同培养对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动机与职业道德行为
1. 教师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教师从内心驱动下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兴趣。内在动机强的教师更容易表现出高质量的职业道德行为,他们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相反,动机不足的教师可能只是把教学看作是一份工作而缺乏对教育的真正热情,从而影响职业道德行为。
2. 教师的外在激励
外在激励是指教师通过物质或其他外部奖励来满足自身需求的动机。外在激励可以促使教师积极行动,但与职业道德行为的关系较为复杂。研究发现,过多地依赖外部奖励可能会导致教师对职业道德行为的动机下降,他们将更多地关注奖励本身而非教育使命。因此,理性合理的外部激励机制对于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行为
价值观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信仰与原则。教师的价值观与其职业道德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教师的价值观中,强调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与积极的职业道德行为相关性显著。而相反,教师的价值观偏向功利主义、只追求学生的分数和考试成绩等观念,则可能导致教师对于职业道德行为的忽视。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应注重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结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教师的心理状态、动机、价值观以及其与职业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职业心理状态、自我认同、动机和价值观等因素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仅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教育政策等的综合影响。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剑峰. (2018). 教师职业心理状态与职业道德行为的关系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 (23), 145-146.
2. 于伟智, & 吕刚. (2019). 内外部动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影响. 全球能源互联网, (06), 35-36.
3. 林琪. (2017). 价值观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 科技信息, (13), 134-135.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