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2025年村游散文(精选8篇) 】是由【hh思密达】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村游散文(精选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村游散文(精选8篇)
篇1:村游散文
村游散文
五月的天空是那么的蔚蓝,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山峦是那么的青绿。车在绿树掩映的道路上缓缓前行,我的目光眺望远方的青山和蔚蓝的天际,眼前清晰地飘过一朵朵千姿百态的白云,掠过那翠绿相映的远山和那松林灌木,眼前山峦起伏,峰岭叠彩,路象飘带伸向远方。那山野芬芳的气息扑面而来,枝头的小鸟在欢唱,像珠玑落盘,空谷传声,呼唤着春天的到来。汽车驶过“美丽乡村休闲度假”的指示牌,啊!我异常兴奋,望着眼前美丽景色,如此充满诗情画意,不禁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风光旖旎的山村景象呈现在我眼前,如一幅幅油画,如一张张彩图,尽展我的眼前……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汽车的音乐盒里播着费翔的《橄榄树》,此时我的心情是格外愉悦,心中的浪漫情怀在这悠悠的歌声中尽情地陶醉着,喧泄着……
此次的驾车村游,我们没有目的地,漫无边际地飞野着,途中经过了石岭村、*族村、深溪大石浪等各个休闲景点,沿路的风景尽收眼底。蔚蓝的天空下是荡漾着绿色的海洋,一碧千里。山村的那份宁静、安谧,还有那一片片竹海的绿意盎然,你只要随处一捡,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车停在了一个小小的村镇上,流水潺潺的小溪穿镇而过,仿佛置身于流水之中,我们稍作停顿原路返回。在地处湖州西南面的深溪大石浪,这里群山环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树竹苍翠,清泉石流,清澈如底的溪水一路欢歌顺势而下,我们就在山脚溪边的农家乐歇脚安顿,此时已经是夕阳西下。
我们就住在这山清水秀的山涧小屋,对面是郁郁葱葱的山岭,眼前是流水潺潺的山涧小溪。观炊烟袅升,聆听着松涛的哗哗声,如翻江倒海般气势宏伟,娇莺欢乐地鸣唱着悦耳的歌,在潺潺的流水声中等着夜的幕布徐徐降落,黝黑的天穹下,满天的星斗眨着眼睛;又在源源不断的流水声中,等着黎明拂晓划破天空,引来翌日太阳露出的灿烂微笑。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个过程,那么,旅游也不例外。我们一路漫行,尽情地欣赏乡村美景,因为原本就没有目的地,沿途的风景就是我们的目的地。路过石岭村,我们来到了浙北大峡谷,以前叫大汉七十二峰。这是一处原生态的自然风景,不仅拥有令人叹不已的自然景观,同时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景观及灿烂的历史文化……
我们深陷大山深处,我们嬉戏山涧清泉,我们亲吻大山瀑布,我们拥抱春天绚丽,任我疾驰在天马行空的思绪里,任我敖翔在月朗风清如童话般的美丽世界里!
篇2:游李家染房民俗文化村散文
游李家染房民俗文化村散文
周日无事,老同学打电话说,看到地方电视台播放的李家染房民俗文化村景致不错,值得一看,随一同前往观赏。
我们选择的线路是,沿着宽阔,平坦,漂亮的光化大道,中途东转,来到大张营村、张家竹园,再向南行,顺着青山脚下的渠道水泥小路,取道马冲水库。然后,翻过山岭,进入李家染房。
暮春时节,处到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田野上麦浪滚滚,一望无际。路边一排排,一棵棵青翠的绿杨枝上,棉絮绒毛的一样杨花,漫天飘飞。一个个村庄,掩隐在绿荫丛里。
村头屋后,边边角角的菜地里,蔬菜青翠欲滴。白萝卜花、芫荽花、葱花,在温暖的阳光照射下,香气浓郁,剌人鼻孔,蜜蜂嗡嗡,菜蝶成群。三五成群的麻鸡,钻在齐腿深的青稞丛啄食。卧在树荫下的黄牛,悠闲地嚼吃鲜嫩的青草。有村民拾掇农具,为麦收和播种作准备。几个人坐在门前,喝茶聊天。两只小花狗,围在主人跟前嬉戏撒欢。麦收前的村庄,一派恬淡,悠闲、宁静。
沿着渠沟南行,不时惊飞麦田里、草丛中鸟儿,高叫着远遁。更令惊喜的是,见到两白鹭在水沟边觅食,我们的到来,打扰了它们的宁静,扇动着翅膀,腾空高飞。渠水静静细流。沟埂两边,长满了灌木杂草野花,清香扑鼻,翠色映衣。一方清澈见底的野塘,四周塘埂上爬满了厚厚的经经络络、藤藤蔓蔓的的青草,水中间长着蒜苗叶一样的一片叫毛蜡烛(不知学名)水草,夏秋长出一个个褐黄色的长圆棒样的实果。记得小时候,割猪草弄伤手,抠点毛蜡烛果实上的绒绒,按在伤口上,能治住流血。
来到马冲水库脚下的大门口,院内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透过一方水塘,长满绿草的高大坝身上,白色石子拼成的“马冲水库”四个大字映入眼帘。穿过林荫大道,登上几十级台阶,上到坝顶。只见一库清水,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烟波浩渺,含山映天。四周草木葱笼,满目青翠,清风徐来,心旷神怡。水边绿杨树下,三三两两,有开车骑车,打着太阳伞,垂钓的人们。
走一段弯曲陡坡土路,上到水库南面岗岭,向阳的岗坡麦子,由青变黄,还有几块油菜已经收割。感叹时间过得真快,春天美景还没来得及细品,转眼即逝,就像饥饿的人,食物在嘴里不知道啥味,早已下肚。同一个地方,不同地势的作物,成熟时间也不一样。自然界的这些细微差别,不用心体察,感觉不到。
山洼处,几台大型工程机械,正在挖山架桥。一打听,是316国道经此。穿过工地不远,就是李家染房村。汉十高速公路和县乡公路交汇于此。县乡公路两旁,是两口大堰塘。塘边高大的木廊架上,高挂着七种颜色的布匹,在艳阳高照下,鲜艳夺目。塘周围散落几户人家,二三层楼房,砌有马头墙,粉墙灰瓦,仿明清民居建筑风格。房前屋后,绿树环绕,花木扶疏,青枝绿叶,,花开正艳,缀满枝头,清香四溢。花圃里,亭阁间,曲径通幽。涵洞桥梁上,“李家染房民俗文化村”几个大字,白底红字,分外耀眼。
过了汉十高速公路涵洞,是一山岭,岭上岭下都长着翠竹,绿意盎然。岭尖公路旁,有一座青砖灰瓦,质朴自然,门楼古色古香,前高后低的院落。原以为是一个民俗文化展览馆。忍不住停车进去观看。这是一幢三层楼房,高门大窗,窗明几净,装修漂亮,清新雅致。主人夫妻俩,正在一楼同客人用午餐,见到我们非常客气,向我们介绍,这是一家正准备开业的农家乐饭馆,并十分真诚地邀请我们一同进餐。盛情难却,只有落座,同主人和客人共饮几杯。
攀谈中得知,主人就是李家染房村人,姓李,今年40多岁,中等身材,国字脸上,有几个麻点,为人粗犷豪放。年轻时跟叔叔在西安打拚,做汽车修理业务。现在有了一定积储,久有报效乡梓想法,就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为打造新乡村和恢复李家染房传统文化,以尽拳拳赤子之心。李说,他就是李家染房后人。李家染房鼎盛于清代,分南中北院,生意随汉水,遍布于鄂西北一带。败落于清末民初。土改时,一座座天井院带阁楼房屋,分给一些贫农,有的不敢要,要了也不敢住。
现在开家农家乐,平时交给家门自己人打理,他们还在西安忙自己的事情,忙时回家照应一下。这只是第一个打算。下一步,为配合马冲水库准备建成全国环库自行车赛区,策划沿竹林小径,依山傍水建成一个古色古香的小吃一条街,既挖掘地方旅游资源和传统文化,又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带着对主人深深敬意告辞,祝愿主人生意红红火火,更期待主人的远景规划,能早日落地开花,建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村,成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篇3:游井塘古村的散文
游井塘古村的散文
也许是心仪已久的缘故,初次来到井塘古村,很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
一路绿荫里的穿行,顺着或平或仄的山路走过去,走近大山腹地里的这座古山村,一切都掩映在绿色的静谧和清悠里,仿佛远离了尘世,穿越了时空。
走过那口滋养着全村,泉水经久不竭的水井,顺盘旋山体的石阶一直走进村里去。这是村里的主干道:近两米宽的一条顺山势向上的曲曲折折的街道,说街道其实更像是一条胡同,由石块垒砌的一人多高的堰墙,巨石的斗拱,街面也全是石头铺成,或是巨大的石条,或是不规则的石板、石块,表面却一律已被踏磨的光洁平滑。两边便是村民的住宅了,高低错落,依山傍势。一条条被石头堰墙分割出的深深窄窄的巷子顺山势曲折蜿蜒,纵横交错。
走近一个院落:石头的门楼,石头的围墙,迎宾墙、正屋、偏房,大小的房间,满眼都是青青白白的石头,屋顶是毛茸茸的稻草。吴家大院、张家大院、孙家大院……有的院落修缮得很完整,还陈列着房子主人旧时的照片、家族的族谱、板凳桌椅、整洁的茶具,院子里,石碾、石磨、码得整整齐齐的柴火,撒落一地绿荫的大树……处处都有主人生活的气息,仿佛主人并未走远,也许是下地干活去了,日落就会归来吧?
穿出这一家,进入那一家,山村的房子,依着地势,层层落落,上一层的住户可以完全俯视下一层的,定是现场直播了。也许,就是这样的邻居,在某个傍晚,一个低头兀自打磨着自己的锄头,另一个在自家院子里忙碌,不用刻意仰脸或者低头,一应一答,共话家长里短、农事桑麻,形同一家。
在一个颓败的大院落里,仰望向前,一道道破墙残垣站成了相互呼应的阵势,覆盖着茅草的屋顶已经都流失到岁月里了,只有石头的山墙仍旧经久不衰地面面相对矗立着,仿佛在一堆老态龙钟中间挺立的体力尚可的人,中流砥柱地坚持着。该也是在共话沧桑吧?也或者是两位坚韧的老太太,“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每个院落,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结构如此严谨规整,仿佛一个温暖的怀抱,环抱着院落里每个房间、农具、树木甚至柴火堆,和每个家庭成员。
我仿佛看见了错错落落的茅草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耳朵里响起农妇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还有,扛着锄头走回家门的农夫,和迎在门口摇着尾巴的'小黑狗……
夕阳落下去,或坐是门口的大条石上乘凉,或聚在岩墙围起的胡同里,旱烟袋在暮色的清凉里,一闪一闪亮起,伴着萤火虫飞来飞去的光辉;古树下,小河岸旁,躺着数星星看月亮的孩子,收敛了一天的顽皮,在传说故事里朦胧睡去;把脚浸泡在清凉的河水里的青年男女……大雪覆盖的日子,每个透出煤油灯光黄晕的窗户,和里面围着炉火其乐融融的欢笑……孩子天真无邪的清亮眼睛,老人和蔼慈祥的花白山羊胡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居住的就是这样的村庄吧?“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鸡鸣狗叫,暧暧依依,淳朴无尘杂。一天天过去,孩子长大,老人离世,新媳妇进门……世世代代。
大清早,到村口的古井摇荡辘辘,吱吱呀呀提上水来,扁担挑着水桶,一步步跨上台阶,倒满水缸。小河流水哗啦啦地奔流过去,捣衣的农妇坐在老槐树下,坐在斗转星移光阴里。
逝者如斯夫。远离世界纷争,从容地过生活,这就是中国人“家”的概念。
篇4:游青州井塘古村散文
游青州井塘古村散文
上周末,应朋友邀请,游览了青州井塘古村。此村位于青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是一座历经500余年沧桑 ,依旧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
据介绍,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明朝景泰七年,河北枣强的吴氏三兄弟移民至青州。历经三世,吴氏族人到玲珑山麓,寻泉而居,砌石为屋。不久之后,张氏、孙氏两姓人家也搬迁至此, 自此成就了井塘村500多年的历史。当时该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水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由此而来。
井塘古村依山而建, 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又有山区居住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国内保存完好的一处古村落。整个村落由古城墙所包围,城墙由青石砌成,每隔30多米修建一处城堡(炮楼),可见那时人们为了躲避战乱才在这山峦起伏的山区建村居住的。
该村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古屋为中心,形成了由吴家大院、张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 这三家大院都是以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区四合院形式依山相连而建,坐落在一整块大石板上。门楼是青砖青瓦砌成,门楣雕龙画L精细之至。通向院落的台阶均由石块砌成,少者七八级,最多一处有七十二级,建筑气势宏伟,令人称奇。
这些古建筑坐落在群山怀抱中,山谷沟豁纵横,古树参天,虽是冬天,依然能想像到这里春秋夏的美景。古村中有明代古树10余万株,其中有5的皂角树和千年朴树,虽经几百年,仍顽强旺盛地生长于山腰石缝间。 最让人称奇的是那棵粗大参天的夫妻槐。两株槐树的根茎相互缠绕,拥抱而生,立于悬崖之中,历经风吹雨打 仍枝繁叶茂 。相传衡王的一个女儿下嫁到了一户贫穷百姓,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于是便在他们的家门口,长成了这棵奇特的夫妻树,几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雷电交加, 他们依然紧紧相抱,不离不弃。很多游客在此驻足留念, 盼望他们的爱情也跟这棵夫妻树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由于这里自然风光美丽奇特, 去年由于这里自然风光美丽奇特, 前几年, 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改编的电视剧 《红高粱》在此取景拍摄。从此在国内外,掀起了游井塘古村的热潮。很多游客谋名而来,感受古人的深山生活,观看这里的石头世界,领略大山深处的自然美景,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
2025年村游散文(精选8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