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供水系统中“红虫”防治技术研究 】是由【wz_19861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供水系统中“红虫”防治技术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供水系统中“红虫”防治技术研究
标题:供水系统中“红虫”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
“红虫”是供水系统中常见的一种微生物污染物,对水质和供水设备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论文对“红虫”的特点、对供水系统的影响以及现有的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为供水系统中“红虫”防治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红虫、供水系统、微生物污染、防治技术
一、引言
供水系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但由于供水系统中的水源、管道等环境,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中,“红虫”就是供水系统中常见的一种微生物污染物,主要由滴虫类和细菌织网虫构成,容易引发供水系统的堵塞和水质问题,对供水设备安全以及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研究供水系统中“红虫”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红虫”特点与对供水系统的影响
1. “红虫”的特点
“红虫”是一种微小的滴虫类和细菌织网虫,常见于供水系统中的管道、储水箱等地方。其体形小巧,具有较高的繁殖速度,适应能力强,容易在水体中迅速扩散。
2. “红虫”对供水系统的影响
(1)水质恶化:红虫的存在会导致供水系统中的水质恶化,水呈红色或混浊不清,影响供水的直观品质和卫生安全。
(2)管道堵塞:红虫会在管道内形成大量的群体,容易造成管道的堵塞,影响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3)设备受损:“红虫”群体在设备内滋生和繁殖,会造成设备堵塞、漏水,甚至导致设备的故障或损坏。
三、现有的“红虫”防治技术
1. 传统物理控制方法
(1)过滤:通过设置过滤装置,将水中的红虫滤除,保证供水系统的水质。
(2)清洗和冲洗:定期对供水系统的管道、储水箱等进行清洗和冲洗,消除红虫的滋生环境。
2. 化学药剂法
(1)漂白粉法:在供水系统中添加适量的漂白粉,以杀灭红虫和维持水质的清洁。
(2)氯化汞法:向供水系统中添加适量的氯化汞药剂,具有较强的杀菌效果,但对水质的影响较大。
3. 生物降解方法
(1)应用特定微生物:选用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如一些霉菌、细菌等,对红虫进行降解。
(2)利用光合作用:采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氢氧化物或具有杀线虫作用的物质,将供水系统中的红虫滋生环境消除。
四、新技术及展望
1. 光催化技术
利用光催化剂吸附和分解红虫,同时保证水质的清洁与安全。相比传统方法,光催化技术具有高效、无污染、低成本等优势。
2. 纳米材料应用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强的吸附性能,可以有效吸附和杀灭红虫。通过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合成,可实现对供水系统中红虫的高效防治。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光催化技术和纳米材料应用在供水系统中“红虫”防治方面的可行性和效果,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工程应用。
结论
供水系统中的“红虫”微生物污染给供水设备安全和水质带来了严重威胁。传统的物理控制和化学药剂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治红虫,但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生物降解方法、光催化技术和纳米材料应用等新技术可能是未来供水系统中“红虫”防治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Valerio MS, et al. (2018). Evaluation of the red worm from a waste-to-bioenergy perspectiv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ts potential with other waste treatment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51: 72-78.
2. Makela-Carlson A, et al. (2006). Nematod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otility-based assay as a nonlethal toxicity test in drinking water.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5(8): 2010-2016.
3. Carvalho FP, et al. (2009). Indicator versus pathogen: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 of norovirus monitoring in bivalvia molluscs. Water Research, 43(8): 2036-2044.
供水系统中“红虫”防治技术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