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健脾扶正方调节大肠癌术后MMP、细胞粘附分子与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 】是由【wz_19861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健脾扶正方调节大肠癌术后MMP、细胞粘附分子与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健脾扶正方调节大肠癌术后MMP、细胞粘附分子与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 健脾扶正方调节大肠癌术后MMP、细胞粘附分子与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健脾扶正方对大肠癌术后降低MMP、细胞粘附分子水平以及改善免疫功能的临床作用。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大肠癌术后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安慰剂治疗,观察组给予健脾扶正方口服治疗。通过观察术后3个月内动态检测两组患者的MMP、细胞粘附分子水平以及免疫功能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MMP和细胞粘附分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且免疫功能指标最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结论:健脾扶正方能显著降低大肠癌术后的MMP、细胞粘附分子水平,并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大肠癌术后;健脾扶正方;MMP;细胞粘附分子;免疫功能 引言 大肠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复发和转移的情况,这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密切相关。MMP(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类在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酶,它能够降解基质蛋白,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以及血管生成。细胞粘附分子则是介导肿瘤细胞与周围组织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免疫功能是人体抵抗肿瘤和感染等疾病的重要保护机制。 健脾扶正方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健脾益气、行气活血的作用,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然而,健脾扶正方对大肠癌术后MMP、细胞粘附分子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健脾扶正方对大肠癌术后MMP、细胞粘附分子以及免疫功能的临床作用。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大肠癌术后患者30例,均在我院行完全切除术。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研究。排除标准包括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其他免疫系统疾病等。 实验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健脾扶正方口服治疗,每日3次,每次10g,连续服用3个月。 观察指标 测量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MMP和细胞粘附分子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功能指标包括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和白细胞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的测定。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连续性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 结果 观察组患者MMP和细胞粘附分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CD4+细胞、CD4+/CD8+比值及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而CD8+细胞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健脾扶正方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的MMP和细胞粘附分子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健脾扶正方中的药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从而降低MMP和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健脾扶正方能够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首先,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选择偏差。其次,本研究未观察健脾扶正方的长期疗效,只是在术后3个月进行了一次评估。未来的研究应该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验证健脾扶正方的临床作用。 结论 健脾扶正方能显著降低大肠癌术后的MMP、细胞粘附分子水平,并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这表明健脾扶正方在大肠癌术后的辅助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Zhang Q, Li W, Liu J,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colon cancer with Jianpi Fuzheng Fang[J]. Journal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4, 12(6): 507-510. [2] Liu Z, Zhang G, Tang Y, et al. Effects of Jianpi Fuzheng Fang on immun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J]. Acta Universitatis Traditionis Medicalis Sinensis Pharmacologiaeque Shanghai, 2003, 17(2): 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