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一化学《原电池》 】是由【老狐狸】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一化学《原电池》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第 4 讲 原电池
课前导入
电 池
电池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可以说已经成为不可离开的东西了:大到汽车用的蓄电池,小到电子
表上的纽扣电池。你可知道,200 多年前的电池发明过程中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它至今仍能给我们以有
益的启迪。
1800 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收到了意大利帕费亚大学物理学教授伏打 (A.Volta,1745-1827)的一
封信,信中说他制成了一种能够提供“不会衰竭的电荷及无穷的电力”的仪器,这里所说的那种仪器,
就是后来所说的伏打电池。那么,伏打是如何发明出这种电池的呢?
事情还须回到一年前:伏打收到他的同胞、生理学家伽法尼的一篇论文。文中谈到他的一次偶然
发现:当他把悬有去了皮的青蛙腿的铜钩挂在铁架台上,发现蛙腿会发生奇异的痉挛现象。伽法尼从
职业本能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肌肉收缩上,认为这是一种由生物电引起的现象。起初伏打也曾这
样想,不久便对此产生了怀疑。物理学家的敏感把他的注意引到了两种金属的接触上,他的结论是“接
触电”或“金属电”,而非“生物电”。
接下来,伏打做的实验就是把不同的两种金属(锌和铜)放进食盐水中进行实验。他成功了!世界上
第一个原电池——伏打电池就此诞生! 1801 年,拿破仑把伏打召到巴黎,亲自授予奖章和奖金,并给
予许多优厚待遇。
在绿色新能源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变化的今天,让低碳环保理念得以充分体现的莫过于世博会上
英国馆的“蒲公英”。它是由约 6 万只纤细的透明亚克力“触须”组成,向外伸展。亚克力是纯聚甲基丙烯
酸甲酯材料,是一种人工透明材料。透明亚克力的作用是在白天将室外的光均匀地传递到室内,形成
一种梦幻效果,夜晚又将室内的光导出,既使夜景变得丰富,也不需要泛光照明,非常节电。
你能尝试利用水果设计一套环保低碳的水果电池吗?试试看!
44 : .
能 源
知识点睛
1. 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1)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等。
(2)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力﹑蒸汽等。而其中的电力是目前使用
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
2.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传统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即火力发电。例如,烧
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
化学能 燃烧热能 蒸汽机械能 发电机电能
在上述能量的一系列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损耗非常大,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利用率非常低,传统的
燃煤发电,能量利用率不足 30%。想要提高能量利用率,最好能跳过中间过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
电能。那么,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在上面的能量转化过程中,燃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实施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氧化还
原反应的本质是得失电子的过程,如果设计一个装置使电子能够做定向移动,那便会产生电流,就实
现了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原 电 池 原
知识点睛
1. 原电池原理
【思考】
(1)实验 1 锌片和稀 H SO 能直接发生反应,实质是什么?
2 4
实验 2 铜片为什么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2)实验 3、4 中,铜片和锌片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锌片仍然会溶解,可是气泡却在铜片上冒出,
产生的是什么气体?这说明什么? 铜片上的电子由何而来?同时电流计发生偏转,又能说明什
么问题呢?
【答案】锌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Zn+2H Zn2++H 。实验 1:反应过程中 H+直接得到锌原
2
45 : .
子失去的电子而被还原生成 H 。实验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氢的后面,所以不
2
能置换出 H 。实验 3、4: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比铜活泼,锌更容易失电子被氧化成 Zn2+,
2
铜片上的电子是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H+在铜片上得到电子而被还原生成氢气。
【小结】①锌片与稀硫酸直接反应时,电子是在锌和氢离子之间直接转移;
②锌片与铜片连接时,电子是沿着导线由锌片间接的向铜片附近的氢离子转移,即锌失去的
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我们知道在外电路中,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的,而且电流的方向和电子的流向相反,在上面的
装置中,电子由锌经外电路流向铜,所以在该装置中锌片为负极(有电子流出,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的一极),铜片为正极(有电子流入,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在溶液内部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做
定向移动,H+(阳离子)流向铜片(正极),SO 2-(阴离子)流向锌片(负极),电极、导线和电解质溶液共同
4
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这一过程的电极反应式可以表示为:
负极(锌片): Zn - 2e- Zn2 ﹙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 2H 2e- H ﹙还原反应﹚
2
电池总反应: Zn+2H Zn2++H
2
这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最早的化学电池就是根据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氧化还原反应电能
化学电源
2.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Zn、Cu 和稀硫酸之所以能形成原电池装置,首先是 Zn 与稀硫酸能够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若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说明有电子做了定向的转移,要想实现电子移动形成电流,就必须有两个
电极(一般电极是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电子转移如图所示:
在这个原电池装置中,小灯泡持续发光说明电路中有持续稳定的电流,因此该电路为闭合回路;
同时也说明稀硫酸不仅仅做反应物同时还起到了导电作用,因此原电池中的溶液必须是电解质溶液。
【小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②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做电极。
C(石墨)经常用作惰性电极材料。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电解质溶液。
【练习】某活动小组设计原电池装置,你认为设计合理的是( )
46 : .
【解析】看设计是否满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由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可知,A 中两个电极的活动性相同,
不能形成原电池; C 中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符合构成条件;D 酒精为非电解质,也不能形
成原电池。 Fe 能与 CuSO 反应.选 B 。
4
【答案】 B
3. 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正负极的判断
研究一个原电池,首先要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学会判断电子、离子的流向,学会分析发生
的反应的实质,进而会书写电极反应式。
如果将 Cu 和 Ag 用导线连接插入 AgNO 溶液中(如右图),能否形成原电池?
3
电极反应式如何书写?
负极(铜片) Cu 2e- Cu2 (氧化反应)
正极(银片) 2Ag 2e- 2Ag(还原反应)
原电池反应: 2Ag Cu 2Ag + Cu2+
【总结】(1)正负极判断方法
①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负极;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为正极;
②在外电路中,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为正极;
③通过电流方向判断:在外电路中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④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备注:①当两极是活泼性不同的材料时,通常较活泼金属为负
极,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
②有时原电池反应会伴随电极质量变化,通常质量增加
的为正极,质量减少的为负极;
③通常情况下,若有一极有气体放出,则该电极往往是
正极。
(2)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①首先根据电极材料以及电解质溶液确定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判断出氧化剂(氧化剂得电子在正极发生反应)和还原剂(还原剂失电
子在负极发生反应)。
③预先写出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正极反应式:氧化剂 + ne- = 还原产物;
负极反应式:还原剂 -ne- = 氧化产物。
④最后根据反应的环境(尤其是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确定最终的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备注:①电极反应式常用“=”,不用“→”;电极反应式中若有气体生成需要加“↑”,若有析出
物一般不加“↓”。
②正负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相加消去电子可得总的原电池反应式。
③若电解质溶液的溶质为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形式。
【练习】①将锌棒和铜棒用导线连接,并插入到装有硝酸银的溶液中,问是否能形成原电池?若能形
47 :
高一化学《原电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