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是由【老狐狸】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青春步步都是考验,你生活中每一场挫折,都似乎是它给你的考验,来磨练
出你的意志,锻造出你的刚强,发挥出你的力量。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一地理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
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
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
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
中介绍得较简略。
“”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所以.
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
(1)。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
图分析技能。
(3)。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
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1 / 8 : .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纵
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图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
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纵波与横波最突
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
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
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
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这样,地震波就可以
带回地球内部的信息,从而可以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
图中可知:
1、在地下(大陆部分)约 33 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波速突然加大,出现波
速的不连续面(莫霍界面),说明该深度处上下物质在成分或状态上有改变。
2、在地下 2900 千米处,,也出现波速的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说明此深度处地球的内部物质组成、状态差异明显。
3、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4、纵波波速在地下 5100 千米处也有变化,称为次级不连续面,该面将地核分为
外核和内核。
教材随后安排的图 “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是对图 右图的细化,
利用图旁边的文字,让学生从厚度、温度、物质组成和状态的变化了解地球内部
圈层构造以及地壳与岩石圈的概念区别。
2 / 8 : .
第二目: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
的环境。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
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同心圈层。图 “地
球外部圈层示意”设计,一是点出外部圈层的位置和名称,二是形象地说明外部
、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环境基础。最后“活动”部分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拓展。这个问题其实是起承上
启下的作用,不要求学生此时就能完全解答。
二、教学思路设计
1、教材突破策略
(1)地球的内部圈层。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学生左手放在桌子上,用右手敲击桌子,桌子受到冲击产生弹性振
动,耳朵听到敲击声,左手感觉到振动。借此阅读感悟教材,探究地震渡的有关
特点,通过学生质疑解疑,获取地震波的有关知识:地震波为弹性波。纵波传播
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
质。
第二步,据图 观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分析地震波的不
连续面以及地球分层,结合图 及有关小字内容,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利用活动第 2 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知识与技能培养
获取地球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等有关知识。通过读图提高学生的读图、
析图的能力,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自学操究、质疑释疑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
能力、地理思维及综合能力。
3 / 8 :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地球内部物质处在不断运动和循环中;地球外部圈层间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相互影响、,环境变化对人类产生反作用。只有人
类和环境相互协调,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教学实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资料 l: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是国家级的高科技工程,它利用现代深部钻
探高新技术,在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普超高压变质带上实施,被称为是
“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钻探工程设计深度 5000 米,总投资 亿元人民币,
整个工程历时 5 年完成。利用从钻孔中获取的岩心及液、气态样品及原位测量数
据,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该工程于 2001 年 8 月 4 日正式开钻。
资料 2:目前世界上最深的科学钻探井为前苏联的科拉 SG3 超深钻井,深
12262 米。
教师:
(1)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它们都以地心为共
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目前,人类对地球外部圈层
的研究进展很大,但地球内部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看来利用钻探技术是难以完成
的。
(2)(拿一被切开的熟鸡蛋)同学们,有人拿这个鸡蛋形象的比喻为地球内
部圈层构造,你认为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4 / 8 : .
【多维互动主题探究】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详录)
实例感悟:同学们,将左手放在桌子上,用右手敲击桌子,你会有哪些感受?
自学探究:(出示表格)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刚才的感悟,自主学
习教材第一自然段,完成表格中的内容。请提出本小组在自学中的见解或者遇到
的疑难问题,希望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地震波的类型
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互动探究:
生 l:用手敲击桌子,桌子会产生弹性振动。地震波就是一种弹性波,它有
纵波与横波之分。
生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横波的传播速度慢,
只能通过固态;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教师介入:刚才的同学较好的说出了纵波、横波的特点,哪位同学还有新的
见解或者异议?
生 3:什么是纵波?什么是横波?
(教室寂静)
教师介入:同学提出的问题有新意。纵波与横波的概念、特点是今后物理课
程要解决的问题。简单说来,横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5 / 8 : .
纵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波。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
决的吗?
生 4: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先感觉到的是纵波,因为它的传播速度快。若坐
在船上,人们只会感觉到颠簸,因为横波不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生 5: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应该说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通过的物质密度加大,波速必然会加大。
生 6:你所说的结论,根据在哪里?
生 5:……
总结承转: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
的差异。刚才的讨论是不是正确,还有待于大家下面进一步讨论、学习。我认为
波的传播速度还与物质的形态有关,这里有这样一组数据提供给大家,希望对大
家能有所帮助。?
媒体演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
教师介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
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波波速随之变
化。尤其是地震波在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
变化,出现了地震波的不连续面。同学们,看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
化图,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希望大家做出讨论、辩解。
生 1:从圈中发现地震波在地面以下很近的距离之处、900km、2900km 和
5000km 附近出现了不连续面。
生 2:在地面以下 2900km 之处横波突然消失,说明其内部物质形态是液体。
6 / 8 : .
生 3:从横波突然消失的角度讲,其内部物质是液体,但觉得很难理解。
总结承转:根据横波不能通过这一事实,有人认为 2900km 以下的物质近似
“液体”,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成分以重金属
铁、镍为主。但也有人有不同看法,以下的成分和物质状态是一个尚待进一步研
究的问题。
媒体演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在原媒体播放的基础
上对应出现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
激励探究:根据我们的学习,大家快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内容和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有关信息,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要求。有什么新的
发现与疑点还请提出,以便我们共同研究探讨。
媒体展示: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表(楷体内容在表中为空白)。
(学生完成后,第一学习小姐和第四学习小组填表,补充完成)
【互动探究】
生 1:在地面以下 900km 和 5150km 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它
不属于地震波的不连续面吗?
生 2:是。地面以下 900km 处的不连续面,把地幔划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面以下 5150km 处的不连续面,把地核划分为内核和外核。
教师介入:这两个不连续面,我们认定为次级不连续面。
生 3,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但横波能通过,物质状态
应该是固体呀。
7 / 8 : .
教师介入:软流层的物质从总体上看仍是固态的。但波速在此有所降低,说
明该层的物质较岩石要软要热些,这里硬软的差异是冷热的必然结果。所谓“热
些”是说物质温度比较接近其熔点,虽未熔化,但其可塑性和活动性却大大增强
了,所以也有人把软流层的物质状态说成是具有可塑性的固体。
生 4:从图 看出岩石圈与地壳的范围和界限是不同的,岩石圈不但包括
地壳,还包括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部分。
承转引导:同学们讨论的气氛很热烈,能比较完整的综合了我们所要掌握的
知识。但是现在我还有两个问题亟待大家解决:
1、能用鸡蛋的结构说啊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吗?
2、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除了我们对地震波的研究外,你认为还有没有别的
进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略)
四、教学案例评析
执教者知识功底深厚,材料掌握到位(如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变化表),虽然
学生思维多维展现,但教师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巧用
实例,感悟地震波;巧设比喻,引发学习兴趣;借助直观手段,突破难点;教师
适时介人,化解疑点;通过特征比较,把握重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处理地理
信息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互动质疑探究,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展现。这样,在情境创新、环节设计、方法和理论提升
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新课程的精神和要求,从而使课堂气氛热烈、融洽、
民主,尊重了学生人格,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
8 / 8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