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是由【ATONGM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一)
地壳和地壳变动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人们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个圈层。
(2)地壳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1)地壳。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它主要由各
种岩石组成。地壳的厚度不均,其平均厚度为 17 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 33 千
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 6 千米。
2)地幔。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地幔为固体物质,主要成
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地幔又有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上地幔比较复杂,上地幔顶
部由岩石组成,而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圈),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发源地之
一。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3)地核。从古登堡面至地球的核心是地核。地核又可分成外核和内核两个
部分。地下 2 900 千米~5 000 千米深处为外核。外核的物质接近液体,横波不能
通过。5 000 千米以下的深部是内核,内核的物质为固态。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
分以铁镍为主,并含少量较轻元素。

(1)地壳的化学组成。地壳中有 90 多种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其中氧、
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的含量,约占地壳总重量的 %.地壳中含
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约占四分之一强。
(2)地壳的结构。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硅铝层,下层叫硅镁层。硅
铝层的成分主要是硅、铝,这层的化学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与花岗岩极为相似,所
以又叫花岗岩层。硅镁层中的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这层的化学
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与玄武岩相似,所以又叫玄武岩层。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
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普遍存在。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
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3)矿物。地壳中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
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4)岩石。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做岩石。岩石按其成
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二)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
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
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
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
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
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
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
(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
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
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
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
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
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
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
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
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
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 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
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
岛) : .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 30 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
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
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
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
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
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
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
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
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
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
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
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
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
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
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
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
(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 .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
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
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
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
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
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
(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
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
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
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
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
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
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使浮游生物大量繁
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
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三)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
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 .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
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
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 提高学生思维能
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 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 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 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
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 A 粮食、苹果,B
生铁、水泥,C 闪电、鸣雷,D 煤 炭、阳光, 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
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 乏经济属性,它
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
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 点位于高纬
度、C 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 ,而 A 点比 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
指 AC 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 念的关系。 : .
从 A 点到 B 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 C 到 E 是沿
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
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 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 天气 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 都表示大气物 气候 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
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 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
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 国土规划等都可一一效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TONGMU
  • 文件大小209 KB
  • 时间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