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生物.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生物 】是由【ATONGM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生物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生物
必修 1
非实验部分
一、 (B)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基本单位:氨基酸 ,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
羧基,并且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构成蛋白质。
氨基酸结构通式:
小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二、 (A)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单位
核酸 由 C、H、O、N、P5 种元素构成
基本单位:核苷酸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有 5 种)A、T、C、G、U
构成 DNA 的核苷酸:(4 种) 构成 RNA 的核苷酸:(4 种)
核酸:只由 C、H、O、N、P 组成,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三、 (B)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a、糖类是细胞里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b、糖类 C、H、O 组成
c、 种类: ①单糖:葡萄糖;②二糖:蔗糖;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
主要能源:糖类;直接能源:ATP
糖类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四、 (A)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分类: ①脂肪:储能。②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
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五、 (A)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A、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作用 (结合水·自由水)
B、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作用:无机盐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
六、 (A)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膜的成分: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4、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七、 (A)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B)线粒体:具有双膜结构,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
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 DNA、RNA。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供能
2、(B)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
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 DNA、RNA。
八、 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具有严整的结构,完整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
九、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
十、 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
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磷脂双分子层和膜上的载体蛋白决定了细胞
膜的选择透过性。
十一、 (B)酶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 .
1、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
2、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3、(B)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①温度;
②PH 值
V

温度 和 PH 值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最适宜的温度和 PH 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
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十二、 ATP 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元素组成:ATP 由 C 、H、O、N、P 五种元素组成
结构特点:ATP 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②ATP 的结构简式:A—P∽P∽P,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
量的直接来源
ATP 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
ATP 和 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

十三、 (A)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十四、 (B)光合作用的过程(自然界最本质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 水 转化成储存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的过程。 方程式:CO + H 0 光能  (CH O) + O
2 2 叶绿体 2 2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3、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上进行
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 还原 氢 ②ATP 生成,
ADP 与 Pi 接受光能变成 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活跃的化学能(ATP)
4、 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步骤: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②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TP 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能量变化:ATP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ATP和[H]
5、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 ADP+Pi,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
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当光照停止时,C 增加,C 减少 当 CO 减少时,C 增加,C 减少
3 5 2 5 3
6、(C)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①温度: ②光照强度:③CO 的浓度:
2
十五、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异同
1、有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第一阶段、C H O →2 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中)
6 12 6
第二阶段、丙酮酸+6H O→6CO +20[H]+2ATP(线粒体基质中)
2 2
第三阶段、24[H]+6O →12H O+34ATP(线粒体内膜中)
2 2
5、反应方程式
①有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
C H O + 6O 酶 6CO + 6H O +能量
6 12 6 2 2 2 : .
④无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
C H O 酶 2C H OH(酒精)+ 2CO +少量能量
6 12 6 2 5 2
(如酵母菌,苹果等果实,植物根缺氧条件)

C H O 酶 2C H O (乳酸)+ 少量能量
6 12 6 3 6 3
(如乳酸菌,马铃薯块茎,动物的骨骼肌细胞再缺氧条件下)
十六、 (A)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5、(B)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 复制、蛋白质合成)。
纺锤体中央,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两现两失)
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丝分裂模式图
10、(B)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
①有丝分裂:绝大多数生物体细胞的分裂、受精卵的分裂。 实质: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
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②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
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③无丝分裂: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例:蛙的红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定义: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
异的过程。
原因:基因控制的细胞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
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实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植物。 动物克隆(多莉的诞生)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必修 2
十七、 减数分裂的概念(B)
1、减数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3、精子 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特征:(B)
1、精原 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
2、卵原 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
4、精子 的形成
精原细 胞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的相同。
在减数 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
每条染 色体都由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构成,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
联会是指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
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四分体。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与初级
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减数分裂 I:同源染色体分开;减数分裂 II: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 .





















十八、 DNA 分子结构
1、DNA 分子的主要特点(B)
DNA 的空间结构: 是一个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特点: 一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二是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
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在 DNA 复制和转录时,碱基对
中的氢键断裂。
双链 DNA 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 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
量。即 A=T、G=C
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为 C、H、O、N、P,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
酸。
3、DNA、基因和遗传信息(B)
基因 :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十九、 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和特点
复制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条件:模板(DNA 的双链)、能量(ATP)、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脱氧核苷酸)、
过程:(1)解旋:边解旋边复制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 ,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遵循碱基互补配
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3)形成子代 DNA:
二十、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B)
定义: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转录、翻译)
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 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 过程。场所:细
胞核 条件:模板(解旋的 1 条单链)、原料(4 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酶(解旋酶)和能量(ATP)
碱基配对原则:A-U、C-G 产物:mRNA
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 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场所:细胞质
的核糖体上 条件:模板(mRNA)、原料(20 种氨基酸)、酶和能量(ATP) 产物:一条多肽链
mRNA 上 3 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每 3 个这样的碱基称为 1 个密码子。
二十一、 遗传规律
1、相关概念: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
状;把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 .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纯合子能稳定的遗传, 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准确的含义:含有等位基因的个体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高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 Dd、dd)
3、遗传的分离定律(C)
基因分离规律实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遗传的分离定律
①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高茎 × 矮茎

高茎
↓自交
高茎 矮茎
3 : 1
②对分离现象解释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
遗传给后代。
③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测交的表现型分离比是 1:1,基因型分离
比也是 1:1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1、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规律:F2 有四种表现型:黄圆 : 黄皱 :绿圆 :绿皱=9:3:3:1
九种基因型 :1YYRR 2YYRr 2YyRR 4YyRr (黄圆) 1YYrr 2Yyrr(黄皱) 1yyRR 2yyRr (绿
圆) 1yyrr (绿皱)
2、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在F1 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自由组合。
二十二、 伴性遗传及其特点(B)
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色盲的遗传特点
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即男性(色盲)→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男性的女儿)→男性(色盲,男性的外孙,
女性的儿子)。
二十三、 基因重组的概念及实例(A)
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 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征(B)
基因突变的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特征:1、普遍性;2、随机性;3、突变频率低;4、多数是有害的。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十五、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A)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与基因突变不同,染色体变异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看见,基
因突变是看不见的。备注: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 .
二十六、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B)
5、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如:从某种群抽取 100 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 AA、Aa、aa 的个体分别为 30、60、10 个。则 :
A 基因的频率为 (30*2+60)/200=60%
a 基因的频率为 (10*2+60)/200=40%
小结: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 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 1。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必修 3
二十七、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①内环境的成分:水,蛋白质,无机盐, 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尿素、尿酸、肌酸、氨基酸、
多肽、和氨气等。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 -7.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生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TONGMU
  • 文件大小540 KB
  • 时间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