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中生物总复习资料 】是由【PIKAQ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生物总复习资料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高中生物总复习资料(二)
必修 2 遗传与进化
专题五 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因子的发现)
考点解读
内容标准和学习要求:
一、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确立从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的科学思维方式
,形成科学的实验分析的习惯
,形成对假说-演绎法的初步认识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
度和科学精神
二、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Ⅱ)
、杂合子、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杂交、
自交、测交、性状分离的含义
,说明遗传因子通过分离及自由组合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F1 的基因型
6.能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内容和实质
7.能运用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推断性状的显、隐性
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进行相关计算
三、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体验类比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3.能从基因型与表现型的角度,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四、概述伴性遗传(Ⅱ)
重难点解读
1、重点: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位基因、基因型、纯合体、杂合体等基本概念,测交的
意义和分离规律的实质。
2、难点:基本概念在实践生活中的例证分析,测交实验法在具体实例中的设计等。
3、考点与热点: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推断及有关概率的计算。
本专题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的第 2、3 节内容。其主要
内容涵盖了考纲中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与性
状的关系以及伴性遗传四部分内容。
.资 .源 . .资 .源 .网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复习中应以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为基础,在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规
律的前提下,掌握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这样复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因的分离定
律又是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基础,对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以
及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分析,是理解和掌握遗传定律的关键,也是解释
自然界中各种遗传现象的科学依据,更应该重点讲解。 : .
从高考题型上看,考查形式有选择题、简答题和实验设计题,该专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
较大,并且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尤其是遗传实验设计题目是考查的能力的重要形式。
主要考查内容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验证及遗传概率的计算。
细胞质遗传有别于细胞核遗传,主要是因为遗传物质储存的场所不同。在复习时我们一定要
把握本质,深入理解细胞质遗传特点的实质。要结合图来加深理解。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基因分离定律
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一)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
1、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而且相
对性状明显,易于观察。
2、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即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对两对或多对相对性
状在一起的遗传进行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的科学思维方式)
3、科学地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的实验分析的习惯)
4、孟德尔遗传实验独特的设计思路即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假说-演绎法)
观察事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揭示规律
(二)孟德尔用豌豆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所以在自然状态下,它永远是纯种,避免了天然杂交
情况的发生,省去了许多实际操作的麻烦。
2、豌豆具有许多稳定的不同性状的品种,而且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3、 .资 .源 .网大,便于操作,易于控制。
4、豌豆种子保留在豆荚内,每粒种子都不会丢失,便于统计。
5、实验周期短,豌豆是一年生植物,几个月就可以得出实验结果。
6、他选用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不连锁。
注:人工授粉的方式:去雄(花蕾期)、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二、有关遗传定律的概念、符号归类:
(一)交配类
⒈杂交:指同种生物不同品种间的交配。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⒉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指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是
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
⒊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个体相交,用以测定 F1 的基因型。
⒋回交:让杂种子一代与亲本杂交。
⒌去雄:杂交试验时,除去成熟花的全部雄蕊,是杂交试验的重要环节。
6.正交与反交:若甲♀╳ 乙♂为正交方式,则乙♀╳♂甲就为反交。用来检验细胞核遗传
和细胞质遗传。
(二)性状类
⒈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⒉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⒊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 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⒋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 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⒌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⒍显性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种子一代中不分显隐性,表现出两者的中间
性状(不完全显性)或者是同时表现出两个亲本的性状(共显性)。
(三)基因类
⒈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发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 最本质的区别 : .
是:碱基序列不同)。
⒉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⒊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⒋相同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
⒌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⒍复等位基因:一系列等位基因的总体。
(四)个体类
⒈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⒉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表示为: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吗?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吗?
⒊纯合体: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⒋杂合体:是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⒌父本:相交的两个亲本中提供雄性配子的一方。
⒍母本:相交的两个亲本中接受雄性配子(提供雌性配子)的一方。
(五)符号类
1、P:亲本 2、♀:雌性(母本) 3、♂:雄性(父本) 4、×:杂交 5、×:自交 6、
F1:子一代
7、F2:子二代
注意:几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说明:
1.相对性状的概念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点: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
2.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表示如下:
表现型=基因型(内因)+环境条件(外因)。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在相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则表现型相同;在不同的环
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可能不同。
3.等位基因
(1)存在:存在于杂合子的所有体细胞中。
(2)位置: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 (3)特点:能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具有一
定的独立性。
(4)分离的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5)遗传行为: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
后代。
4.杂交、自交、测交的用途:
(1)杂交——判断显隐性和育种;
(2)自交——提高纯合度和判断显隐性及纯杂合子;
(3)测交——判断纯、杂合子和子一代产生配子的类型、比例及子一代的基因型。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一)过程:纯种高茎和矮茎豌豆作亲本杂交,再让 F1 自交得 F2
P(亲本) 高茎 DD X 矮茎 dd 正交和反交结果一样
F1(子一代) 高茎 Dd F1 只表现显性亲本性状
F2(子二代)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 dd F2 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1 : 2 : 1 F2 分离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
1 : .
(二)特点:
F2 中显隐性同时出现叫性状分离,分离比为显:隐=3:1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因子成对存在;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配子的
结合是随机的。
(一)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如纯种高茎豌豆含DD 基因,纯种矮
茎豌豆含 dd 基因;
(二)杂交产生的 F1 体细胞中,D 和 d 的配子结合成 Dd。因 D 对 d 有显性作用,故 F1 显
高茎;
(三)F1 通过减裂产生配子时,D 和 d 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含 D 和 d 的
两种雌雄配子,比例 1:1(等位基因分离);
(四)两种雌配子与两种雄配子结合机会均等,因此,F2 便有了 DD、Dd、dd 三种基因组
合,它们之间的比例近于 1:2:1,在性 状表现上则近于高 3:矮 1(配子随机结合)。等位基因
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 性状分离
五、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一)理论基础:
1、模拟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
2、模拟两种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3、模拟样本足够大。
(二)注意事项:
1.关键步骤及意图:
①每个小桶中有 D 和 d 两种小球,代表等位基因已经分离并独立的进入不同的配子。
②随机抓取一个小球,代表随机产生了一种雌配子或雄配子。
③分别从两个桶中各随机抓取的一个小球并组合在一起,代表雌雄配子结合成合子即子一
代。
2.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模拟实验的次数,重复的次数越多,实验越准确。
3.每次抓小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二色小球充分混合,每次抓出的小球记录
完之后,必须放回原来的小桶中,千万不要将两个小桶中的小球相混。
六、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法(还可用自交法,花粉鉴定法等)。
(一)测交: ( F1) Dd X dd 组合:F1×隐性纯合子
高 1 : 1 矮 证明:F1 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 1:1 的配
子
(二)自交法:
1、过程:让 F1 自交。
2、结果:F2 出现性状分离,且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3、结论:基因分离定律是正确的。
(三)花粉鉴定法:
1、过程: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取 F1 的花粉放在载玻片上,加
一滴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
2、结果:一半花粉呈蓝黑色,一半花粉呈橙红色。
3、结论:基因分离定律是正确的。
注:自交法和花粉鉴定法适用于植物体;测交法对动物和植物体均可采用。
七、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基础为(等位基因)独立性;本质为(等位基因)分离性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 : .
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
给后代。
(一)该定律适用于:⒈真核生物;⒉有性生殖的生物;⒊细胞核遗传;⒋一对相对性状的
遗传。
(二)等位基因的存在:它们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内,但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
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注意: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这里所说的生物指哪种生物?
2、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一定是等位基因吗?
高中生物总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