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名师教案3.古诗三首.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名师教案3.古诗三首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名师教案3.古诗三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本课三首古诗都与我国传统习俗或传说有关。韩翔的《寒食》是一首七言绝 句,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 迢牵牛星》是东汉时期的一首五言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抒发了 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一首描写中秋 月夜的七言绝句,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 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民风民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侯、皎、章”等8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 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 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 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理解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理解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 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 情的象征。
②“脉脉”指相视无言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齐读古诗。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 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 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 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 “迢 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 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
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
潮。
随堂练习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相隔之远

相思之情 受神住个事
喻现实生活
议—离别之苦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人文主题训练】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
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 了解诗人王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 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 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 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 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 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得以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 字正腔圆。
.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i”,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 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 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 诗。
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交流讨论: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 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 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 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 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 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细,平淡寡味。
.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教师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 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品读佳作,拓展积累
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 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随堂练习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教学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翻借古喻今,对现 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 想感情。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 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 的意境。
.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 诗大意。
.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
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 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
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 向大家介绍一首一一韩翔的《寒食》。(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 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人文主题训练】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 “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 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 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了解作者韩姗。
韩翎(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 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 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翊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 诵很广。
.指名学生读诗。读好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寒食

2025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名师教案3.古诗三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60287****
  • 文件大小79 KB
  • 时间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