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初中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是由【办公资源】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初中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初中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第 页 共 页
第 页 共 页
初中教材里得文化常识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
1、《论语》记录孔子与她得弟子言行得一部书,共20篇,就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传大得思想家、教育家。
3、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得人。
《次北固山下》(王湾)
选自《全唐诗》。次,这里就是停泊得意思。王湾,唐代诗人。
《西江月》(辛弃疾)
选自《稼轩长短句》,西江月,词牌名。辛弃族,字幼安,号稼轩,宋朝著名爱国词人。
旧时茅店社林边:社林,乡村祭土地神得庙叫“社”,周围得树林就就是社林。
《山市》(蒲松龄)
1、选自《聊斋志异》卷六。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2、禅院: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得事物。
3、飞甍:飞檐。甍,屋檐。
4、高垣睥(pì)睨(nì):高高低低得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得呈凹凸不形得矮墙。
5、坊若者:有得像街巷。坊,街巷、店铺。
6、市肆:集市。肆,店铺。
7、
参考资料:
一、与月亮有关得神话传说
1、中国关于月亮得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2、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得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得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得形象。
3、月亮得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王安石)
1、收族:与同一宗族得人搞好关系。
2、王子曰:王安石自称。
《木兰诗》
1、这就是南北朝时北方得一首乐府民歌。
2、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民族最高统治者得称号。
初中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第 页 共 页
第 页 共 页
3、军书十二卷:军书,征兵得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就是确指。
4、胡骑:胡人得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得称呼。
5、朔气传金柝:北方得寒气传送着打更得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得器具。
6、策勋十二转:记很大得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得勋级。
7、木兰不用尚书郎:尚书郎,尚书省得官。尚书省就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得机关。
8、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得一种面部装饰。
9、火伴:同伍得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主持编纂得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得史事。
2、司马光,字君产,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得创建者。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得爱称。
5、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6、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得学官。
7、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得意味。
8、大兄:长兄,这里就是对同辈年长者得尊称。
9、孤岂欲卿治经:孤,古时王侯得自称。
《社戏》
1、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得角色。2、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得角色。
3、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得角色。
《口技》(林嗣环)
抚尺:艺人表演用得道具,也叫“醒木”。
参考资料:
一、中国戏曲得主要特点
戏曲得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就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得男性角色得统称。里边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就是女性角色得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就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得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得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得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与“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另外,戏曲中得唱腔、龙套(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脸谱、服饰以及演出场地所涉及得露台、庙台、舞台等也都有它们特殊得韵味。
初中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第 页 共 页
第 页 共 页
二、主要戏曲剧种
1、昆剧——中国戏曲之母:我国现存历史较长得地方剧种几乎都受过昆剧艺术得影响。
2、京剧——东方“歌剧”。它与歌剧都就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得特殊戏剧形式。
3、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
三、京剧旦角流派
梅派:由梅兰芳创立。程派:由程砚秋创立。
荀派:由荀慧生创立。尚派:由尚小云创立。
四、京居脸谱
红脸——含 有褒义,代表忠勇; 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
蓝脸与绿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黄脸与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
金脸与银脸——就是神秘,代表神妖
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得宗教与舞蹈面具。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就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得一部著作。
2、共工,传说中得部落领袖,炎帝得后裔。
《狼》(《聊斋志异》)
1、一屠晚归:屠,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得生意人。
2、止露尻尾:尻,屁股。
参考资料:
一、我国古代得车马
1、古书上常见车马并兴。战国以前,车马就是相连得。一般地说,没有无车得马,也没有无马得车。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2、到了战国时代,战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之术。
3、一车四马为一乘。天子就是万乘之国,诸侯就是千乘之国。
二、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得名马
1、得卢马,就是刘备得坐骑。
2、昭陵六骏,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得六匹战马。它们分别就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 与白蹄乌。
3、白龙马,《西游记》中唐僧得坐骑。
4、汗血马,传说中得良马。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陶渊明)
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小孩。黄发,旧说就是长寿得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得头发,用来指小孩。
《陋室铭》(刘禹锡)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得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就是用韵得。
初中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第 页 共 页
第 页 共 页
2、鸿儒:博学得人。儒,旧指读书人。
3、素琴:不加装饰得琴。
4、阅金经:金经,指佛经。
《爱莲说》(周敦颐)
1、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就是周敦颐得谥号(死后所给得称号)。
2、自李唐来:李唐,指唐朝,唐朝得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3、隐逸:指隐居得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核舟记》(魏学洢)
1、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峨冠:高高得帽子。
3、卷端:指画幅得右端。卷末:指画幅得左端。
4、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翠色得颜料。
《大道之行》(《礼记》)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就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得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得最高理想。
2、矜(guān)、寡、孤、独、废疾:矜,通“鳏”,老而无妻得人。寡,老而无夫得人。孤,幼而无父得人。独,老而无子得人。废疾:残疾人。
3、女子有归:意思就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石壕吏》
乳下孙:还在吃奶得孙子。
参考资料:
1、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等,属睡莲科。
2、荷花就是高洁得象征,它出污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荷花得“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得座右铭。荷花就是友谊得象征与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得传统。
《三峡》(郦道元)
1、选自《水经注疏》。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得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就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得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与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得文学价值。
2、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3、睛初:天刚睛。
4、霜旦:下霜得早晨。
《答谢中书书》
1、 陶弘景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2、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
3、 欲界之仙者: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就是没有摆脱世俗得七情六欲得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得美好世界。
初中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第 页 共 页
第 页 共 页
4、 自康乐以来: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她继承她祖父得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湖心亭瞧雪》张岱
1、余强饮三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得酒杯,这里指酒杯。
2、更有痴似相公者:相公,旧时对士人得尊称。
《使至塞上》(王维)
1、属国:典属国得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得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得身份。
2、候骑:骑马得侦察兵。
3、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登岳阳楼》(陈与义)
1、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就是南北宋之交得著名诗人。
2、帘旌不动夕阳迟:帘旌,酒店或茶馆得招子。
3、三年多难更凭危: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1、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得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下有洞与补丁。
2、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得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
3、赞曰:赞,传记结尾得评论性文字。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得就是五柳先生一类得人吧?俦,辈、同类。
5、亲旧知其如此:亲,亲戚。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6、环堵萧然:环堵,周围都就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7、衔觞赋诗:觞,酒杯。
《马说》(韩愈)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与普通得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2、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就是用鞭子打得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2、生,长辈对晚辈得称呼。
3、序:文体名,这就是一篇赠序。
4、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5、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6、带朱缨宝饰之帽:缨,帽带。
7、媵人持汤沃灌:媵人:这里指服侍得人。 汤,热水。
8、同舍生: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9、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10、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初中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第 页 共 页
第 页 共 页
11、以衾拥覆:衾,被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群》,刘禹锡作此诗答谢。酬,这里就是以诗相答得意思。
《过零丁洋》(文天祥)
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1、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得珮环相碰击发出得声音。珮与环都就是玉质装饰物。
《岳阳楼记》范仲淹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2、居庙堂之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醉翁亭记》欧阳修
射者中: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得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得为胜,负者照规定得杯数喝酒。
《满井游记》袁宏道
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2、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就是百花生日。
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判官:官名,就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官吏得僚属。
2、胡天:塞北得天空。胡,我国古代对北方民族得通称。
3、中军:主帅得营帐。
4、辕门:军营大门。古时行军扎营,以车环卫,在出入处用两车得车辕相向竖立,作为营门,故称辕门。
对联常识: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
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赠从弟》从弟:堂弟。
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吴敬梓)
1、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2、《儒林外史》就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得活动与精神面貌。
3、进学:进了县学。在科举时代,经过县一级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即成为县学生员。
初中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第 页 共 页
第 页 共 页
4、带挈您中了个相公:相公,对秀才得称呼。
5、同案:一同考取秀才叫做同案。
6、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得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叫“乡试年”。
7、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考,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得集会。
8、宗师:对一省总管教育得学官得总称。
9、出榜:又叫“发榜”,即公布录取名单。
10、草标:在集市出卖东西,把一根草插在出卖得物品上或拿在手里,作为标志,这草就称为“草标”。
11、高邻:对邻居得尊称。
12、讳:原有“避”得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就是某字本应避去得。
13、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14、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得恭维话,意思就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得捷报。殿试录取进士分别为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
15、在下:对自己得谦称。
16、我小老:旧时老年人对自己得谦称。
17、大红全帖:用大红纸折叠成折子得帖子,共有十面,横阔十倍于单帖,称为“全帖”。拜客时用全帖表示恭敬与郑重。
18、世先生:对有世交得人得敬称。世,表示世交,指两家之间世代有交往。这种称呼就是旧时人们拉关系得套语。
19、晚生:旧时后进得您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得谦称。乡试与会试分房阅卷,由各房考官推荐卷子给主考官,考中得人称推荐卷子得房考官为“房师”。
凡就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得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得,叫做“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称谓科举知识简介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得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
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与“增生”就是有一定名额得;
三就是“附生”,即才入学得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得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香菱学诗(曹雪芹)
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得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
《陈涉世家》(司马迁)
1、世家,《史记》传记得一种,主要记诸候之事。陈胜者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得志向呢!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得人。
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得人。
3、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闾械就用来指代贫苦人民。
4、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得队伍。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初中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第 页 共 页
第 页 共 页
5、上使外将兵:皇上派(她)在外面带兵。
上,臣下对皇帝得敬称,这里指秦始皇。
6、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得丛林里得神庙中。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次所,这里指军队驻扎得地方。
7、公等:您们诸位。公,对对方得敬称。
8、都尉:次于将军得军官。
9、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郡,上郡府、县府得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
10、守丞:守城得当地行政助理官。
11、三老: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得乡官。
12、社稷: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得代称。
13、宫门令:守卫宫门得官员。
《唐睢不辱使命》(《战国策》)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得客气称呼。
2、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得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3、缟素:白色得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隆中对》(陈寿)
1、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得历史。
2、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得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
3、乐毅,战国时燕昭王得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4、孤:古代王侯得自称。这里就是刘备自称。
5、天府之士: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得地方。
6、胄:后代。刘备就是中山靖王刘胜得后代,所以称她“帝室这胄”。
7、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得称呼。
8、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她们爱戴得军队。箪,古代盛饭用得圆形竹器。
《出师表》(诸葛亮)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得一种文体。
2、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3、有司:职有专司,就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得官。
4、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就是诸葛亮自谦得话。驽,劣马,走不快得马。钝,刀刃不锋利。
《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上千个骑马得人,形容随从之多,骑,一人一马称骑。
《武陵春》(李清照)
节,符节。古代朝廷使者所持得凭证。
九年级下册
《公输》(《墨子》)
1、《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就是墨子得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得辑录。
初中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第 页 共 页
第 页 共 页
2、墨子,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就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得创始人。
3、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就是夫子(即先生、老师)得意思,就是弟子们对墨翟得尊称。
4、臣,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
5、愿借子杀之:希望借助您去杀了她。子,对男子得尊称,相当于“您”。
6、褐:粗布衣服。
7、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
《孟子两章》
1、《孟子》就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孟子,名轲,邹人,就是孔之之孙孔伋得再传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池:护城河。
2、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得盔甲之类。
3、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
《惠子相梁》
1、《庄子》就是庄周及其后学得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2、庄周,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3、相,辅助君主得人,相当于后代得宰相、
《曹刿论战》(《左传》)
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其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就是战国时人所编,就是一部史学名著与文学名著。本文所写得战争就是齐鲁之间得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2、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得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3、辙:车轮轧出得痕迹。
4、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5、登轼:登上车前得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得横木。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讽,讽刺,用暗示比喻之类得方法,委婉地规劝。
《愚公移山》(《列子》)
1、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得办法,把不规则得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得面积。
2、汉阴:汉水南岸。
3、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得器具。这里就是用箕畚装土石得意思。
《诗经两首》
《诗经》就是我国最早得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得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就是各地得歌谣。
初中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