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遗传和进化》第1、2、3章教学建议 】是由【7489238】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遗传和进化》第1、2、3章教学建议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遗传和进化》第1、2、3章教学建议
浙江省天台中学 王慧欢
1
教学内容定位在基因水平,因为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进化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
2
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
本模块编排体系的设计有两点基本的考虑:
《遗传和进化》模块
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的本质
基因的表达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孟德尔的豌豆
杂交实验(一)
孟德尔的豌豆
杂交实验(二)
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分离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发现问题
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进行的分析----提出假说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
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总结规律
1
2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柜架。
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知识,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体验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在呈现方式上的3方面突破:
本节在质疑“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的基础上展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讨论的,褒扬了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
01
本节在内容表述上十分注重建立两对性状和一对性状的联系,为学生理解从单因素到多因素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埋下了伏笔。
02
单设标题,揭示实验方法带给我们的启示,并通过思考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这不仅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也突出了本章教材的主旨——领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03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和推理,使学生在模拟科学家发现问题——推理假设——实验验证的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引领学生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的科学方法。
适时地进行技能训练和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并结合生活或生产中的生物遗传实例,训练学生运用遗传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遵循“学习——实践——创新”的思路,简介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成功不是偶然的,科学发现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基础、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究以及科学创新的实验方法,帮助学生确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将模拟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机结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1
2
3
4
5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建议: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
选择适当的方式,将抽象内容具体直观化,突破教学难点。关于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在学生没有学习减数分裂知识,不知道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情况下,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则更困难。教师可借助课件或通过抓小球的模拟活动体会不同对遗传因子间的自由组合行为。
理性思维训练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在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进行分析时,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思考和讨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讲练结合,注重夯实基础。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建议: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减数分裂和
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
色体上
伴性遗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精子的形成过程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萨顿的假说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实验证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人类红绿色盲症
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遗传和进化》第1、2、3章教学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