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锦集10篇).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锦集10篇) 】是由【hah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锦集10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锦集10篇)
篇1: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篇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0—23题。(14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挐,撑船)一小舟,拥毳衣(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雾凇,云、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词。(3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人鸟声俱绝。
?(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景物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0.(1)考虑、想到
(2)我
21.(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2.(1)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2)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篇3:《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比较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比较赏析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宋神宗元丰六年初冬的一天夜里,因“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贬至黄州已四年的苏轼,做着“团练副使”这样有职无权的闲官,百无聊赖之余,只得“解衣欲睡”。不料却有明月解其心意,毫无势利之心,入门来邀,心情顿时“欣然”。初冬的夜必是清凉逼人,可作者兴致却很高,觉得如此乐事还得与友人共享方可,于是去寻张怀民。这种“寻”的急切心理,也体现了与怀民情谊之深,怀民的“未寝”也早在意料之中,但欣喜之情还是难以抑制的。在如今这种境遇之下,还有一个朋友能在这样的夜里和自己携手赏月,也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与之相较,张岱少年富贵风雅,却有抗清的责任感,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但国破家亡的哀痛始终萦绕于心,这一点从文章开头以亡事,结尾客自“金陵”可见一斑。西湖之景历来以春日风光为佳,而张岱却在大雪三日,寒气逼人的深夜独往湖心亭看雪,意在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至于随行的舟子更是不可为伍,文字之间流露的是孤傲脱俗的风骨。然而令张岱欣喜惊叹的是到亭上居然能见到同道中人,真是奇遇!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惜的是他们只是他乡游子,知己难逢却易散,真是惘然!
苏轼和张岱都可谓命运多舛,失意孤独,可他们眼中、心中的月色、雪景却毫无阴霾之气,是那样的纯净空灵。
月色溶溶,所有月下的景物都被化为水中之景,透明清澈的流水,摇曳多姿的藻荇,或浓或淡的光影,是眼神恍惚了,还是进入了梦境?初冬的夜因为这片月色变得如此清亮,如此透明,如此多情。作者寥寥数语,以水作喻,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如水晶宫般的世界。
大雪漫漫,云雾霭霭,一扫往日西湖莺歌燕舞春日融融的景象,别人眼里的冬日雪景或许是肃杀冷清得逼人,可张岱却用一支丹青妙笔,或浓或淡地轻轻点染,就给我们营造了另一种冰雪世界。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却有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似有若无,依稀恍惚,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张岱与苏轼不同的是,他终生未出仕,尤其是明亡之后,更是钟情山水,但故国之思带来的哀痛在文字间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但这种流露没有局限于对个人命运的惆怅,而更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天地苍茫,自己不过沧海一粟,是多么渺小。人生如雪泥鸿爪,知己难寻,不如孤高自赏,即使有志同道合者,也不过是匆匆过客。前尘往事虽令人感慨,但细细想来都如眼前雪景般如烟似梦。
这两篇小品文均以简练的笔墨描绘景色,却毫无雕琢之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用苏轼自己的话说就是“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这种师法自然描绘景物,并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流露在字里行间的行文风格,才真正体现了“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挐 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
》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篇4:《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赏析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宋神宗元丰六年初冬的一天夜里,因“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贬至黄州已四年的苏轼,做着“团练副使”这样有职无权的闲官,百无聊赖之余,只得“解衣欲睡”。不料却有明月解其心意,毫无势利之心,入门来邀,心情顿时“欣然”。初冬的夜必是清凉逼人,可作者兴致却很高,觉得如此乐事还得与友人共享方可,于是去寻张怀民。这种“寻”的急切心理,也体现了与怀民情谊之深,怀民的“未寝”也早在意料之中,但欣喜之情还是难以抑制的。在如今这种境遇之下,还有一个朋友能在这样的夜里和自己携手赏月,也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与之相较,张岱少年富贵风雅,却有抗清的责任感,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但国破家亡的`哀痛始终萦绕于心,这一点从文章开头以亡事,结尾客自“金陵”可见一斑。西湖之景历来以春日风光为佳,而张岱却在大雪三日,寒气逼人的深夜独往湖心亭看雪,意在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至于随行的舟子更是不可为伍,文字之间流露的是孤傲脱俗的风骨。然而令张岱欣喜惊叹的是到亭上居然能见到同道中人,真是奇遇!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惜的是他们只是他乡游子,知己难逢却易散,真是惘然!
苏轼和张岱都可谓命运多舛,失意孤独,可他们眼中、心中的月色、雪景却毫无阴霾之气,是那样的纯净空灵。
月色溶溶,所有月下的景物都被化为水中之景,透明清澈的流水,摇曳多姿的藻荇,或浓或淡的光影,是眼神恍惚了,还是进入了梦境?初冬的夜因为这片月色变得如此清亮,如此透明,如此多情。作者寥寥数语,以水作喻,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如水晶宫般的世界。

2025年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锦集10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aha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