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会计学教学大纲 】是由【tanfengdao】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会计学教学大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绪 论
1 会计学基础的课程性质
它属于专业基础课,它是作为运输管理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也是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及其他有关会计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的基础。
2 学习会计学基础的作用和意义
(1)有助于管理素养的培养;
(2)有助于对会计活动实施正确的管理和控制;
(3)有利于树立成本观念,为加强成本控制提供知识和理论基础;
(5)最重要的是,它使我们花很少的时间便掌握了基本的会计技能。
(4)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奠定基础;
1
2
必须认真听讲;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复习时应注意前后贯通;
3 学习会计学基础的要求
所有2006年及以后出版的有关《会计基础》、《会计原理》或《基础会计》等。
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理解+记忆。
4 参考书
第1章 总论(3学时)
第2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5学时)
第3章 会计核算基础(4学时)
第4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2学时)
第5章 复式记账与借贷记账法(4学时)
第6章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12学时)
第7章 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2学时)
第8章 会计账簿的登记(3学时)
第9章 财产清查(3学时)
第10章 财务会计报告(3学时)
第11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2学时)
第12章 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2学时)
5 本课程结构及学时安排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第33号令
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第33号令,即新《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准则是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既是旧有阶段的终点,也是跨入新阶段的起点,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新准则在旧准则基础上做了大量修订和补充。本课以后所讲内容将以新准则为准。
1
2
第1章 总 论
总论
职
能
会计学及分支
对
象
产生及发展
作
用
含
义
任
务
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生产发展←扩大社会再生产←生产消耗小于生产成果←在这种比较的过程中产生了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原始会计思想的、行为的萌芽;
换句话说,对生产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才是会计产生的根本动因。
1
2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01
并不是生产活动一产生就产生了会计思想和会计行为,只有当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至于生产所得能够大体上保障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需要时,人们才会关心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这时,原始的计量和记录行为才具备了产生的条件。
02
由此可见,会计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03
会计自产生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1)原始的会计思想和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行为和方法,但它却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奴隶社会繁盛时期,持续了四、五千年之久。
(2)从奴隶社会的繁盛时期到15世纪末,单式簿记得到了产生与发展。这一时期的会计称为古代会计;
(3)15世纪末期的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著作《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
近代会计
原始会计
古代会计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与应用。
会计理论和方法逐渐分化为两个领域,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审计基本理论的创立;
会计学基础理论的创立;
现代会计的发展情况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该观点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
即,会计是由会计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和技术加以组织和实施的,提供会计信息,旨在反映和控制企业或组织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有机整体。
。
由我国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于1980年最早引入,目前该观点的代表性提法是由葛家澍,唐予华于1983年提出的。
信息系统论
会计的含义
会计学教学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