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 a6=m6/m A6=A5+a6 底 m 底 m=m1+m2+m3+m4+m5+m6+m 底 试验结果鉴定 级配的鉴定:按国家标准规定的级配区范围〔表2〕,判定属于哪个级配区,是否合格。 粗细程度鉴定:砂的粗细程度用细度模数M x 的大小来判定。具体见下式。 (A M = 2 A + A 3 4 A + A 5 6 )- 5A 1 A A 式中, 、 、 1 2 x A A 4 A 、 、 、 3 5 100 - A 1 A 6 分别为 、、、600 mm 、300 mm 、 150 mm 孔径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依据细度模数的大小来确定砂的粗细程度。 当 M =~ 时为粗砂;当M =~ 时为中砂;当M =~ 时为细砂; x x x 筛分试验应承受两组试样进展,取两次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准确至 ,假设两次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 ,应重进展试验。 级配区 累计筛余/% 方筛孔 1 2 3 300 mm 150 mm 95~80 100~90 92~70 100~90 85~55 100~90 表 2 颗粒级配 mm 0 0 0 mm 10~0 10~0 10~0 mm 35~5 25~0 15~0 mm 65~35 50~10 25~0 600 m m 85~71 70~41 40~16 砂的筛分试验 试验记录及结果: 筛孔尺寸〔mm〕 备注 分计筛余重 mi〔g〕 分计筛余率 a 〔%〕 i 累计筛余率 A 〔%〕 i
平均值 计算精度: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1 次 第 2 次
底 a mi:1g A i :% M i :% x : 结果精度: A M :1% x : 砂的细度模数: ( A M x = 2 + A + A 3 4 + A + A 5 6 ) - 5A 1 = 100 - A 1 结论:该砂属于 砂 ; 区砂 ;级配是否合格: 混凝土性能试验 混凝土的拌和 试验目的 把握一般混凝土拌合物的拌制,为测定和调整混凝土的性能、进展混凝土协作比设计做好预备。 主要仪器设备 磅秤、天平、拌和钢板、钢抹子、量筒、拌铲等。 〔2〕拌和步骤〔人工拌和法〕 按所定的协作比备料,以枯燥状态为基准,依据所设计的初步协作比,称取15L 混凝土拌合物所需各材料用量。 将拌板和拌铲用湿巾润湿后,将砂倒在拌板上,然后参加水泥,用拌铲自拌板一端 翻拌至另一端,如此反复,直至充分混合,颜色均匀,再放入称好的粗骨料与之拌合,连续翻拌,直至混合均匀为止。 将干混合物堆成锥形,在中间作一凹槽,将已称量好的水,倒入一半左右〔勿使水流出〕,然后认真翻拌并缓缓参加剩余的水,连续翻拌,每翻拌一次,用铲在混合料上铲切一次。 测试过程力求动作灵敏,拌合时间从加水时算起,应符合标准规定: 拌合物体积为 30L 以下时 4~5min。 拌合物体积为 30~50L 时 5~9min。拌合物体积为 51~75L 时 9~12min。 拌好后,应马上做和易性试验或试件成型,从开头加水时算起,全部操作须在 30min内完成。 混凝土协作比设计资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 C 混凝土所用原材料: 混凝土的坍落度要求: mm; 依据耐久性要求允许的最大水灰比及最小水泥用量: 混凝土初步协作比: Wo 1 立方米混凝土各种材料用量:mCo: kg mSo: kg mGo: kg m : kg 试拌 15L 混凝土各种材料用量: S15 G15 W15 mC15: kg m : kg m : kg m : kg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试验〔坍落度法〕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坍落度不小于 10mm 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测定。 试验目的 通过测定拌合物流淌性,观看其粘聚性和保水性,综合评定混凝土的和易性,作为调整协作比和掌握混凝土质量的依据。 主要仪器设备 台秤:称量 50 ㎏,感量 50g;天平:称量5 ㎏,感量 1g;拌板〔× 左右〕、量筒〔200mL 左右 1 个、2025ml 左右 2 个〕、拌铲等;标准坍落度筒:金属制圆锥体形,底部内径 200mm,顶部内径 100mm,高 300mm,壁厚大于或等于 ;弹头形捣棒 : ф16×600mm; 装料漏斗;直尺、抹刀、小铲等。 测定步骤 将润湿后的坍落度筒放在不吸水的刚性水平底板上,然后用脚踩住两边的脚踏板, 使坍落度筒在装料时保持位置固定。 将已拌匀的混凝土试样用小铲分层装入筒内,数量掌握在经插捣后层厚为筒高的1/3 左右。每层用捣棒插捣 25 次,插捣应沿螺旋方向由外向中心进展,各次插捣点在截面上均匀分布。插捣筒边混凝土时,捣棒可以稍稍倾斜;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其次层和顶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外表以下。 插捣顶层前,应将混凝土灌满高出坍落度筒,假设插捣使拌合物沉落到低于筒口,应随时添加使之高于坍落度筒顶,插捣完毕,用捣棒将筒顶搓平,刮去多余的混凝土。 清理筒四周的散落物,留神地垂直提起坍落度筒,特别留意平稳,不让混凝土试件受到碰撞或震惊,筒体的提离过程应在 5~10s 内完成。从开头装料到提起坍落度筒的操作不得连续,并应在 150s 内完成。 流淌性测定:将筒放在拌合物试件一侧〔留意整个操作基面要保持同一水平面〕,马上测量筒顶与坍落后拌合物试样最高点之间的高度差,以mm 表示,即为该混凝土拌合物 的坍落度值。 保水性目测:坍落度筒提起后,如有较多稀浆从底部析出,试样则因失浆使骨料外露,表示该混凝土拌合物保水性能不好。假设无此现象,或仅只少量稀浆自底部析出,而锥体局部混凝土试件含浆饱满,则表示保水性良好,并作记录。 粘聚性目测:用捣棒在已坍落的混凝土锥体一侧轻小扣打,椎体渐渐下沉表示粘聚 性良好;反之,椎体突然倒坍,局部崩裂或发生石子离析,表示粘聚性不好,并作记录。假设测得的坍落度小于施工要求的坍落度值,可在保持水灰比W/C 不变的同时,增加 5%或 10%〔或更多,按阅历确定〕的水泥、水的用量。假设测得的坍落度大于施工要求的坍落度值,可在保持砂率ßs 不变得同时,增加 5%或 10%〔或更多,按阅历确定〕的砂、石用量。假设粘聚性或保水性不好,则需适当调整砂率,并尽快拌和均匀,重测定,直到和易性符合要求为止。 当坍落度筒提起后,假设觉察拌合物崩坍或一边剪切破坏,应马上重拌和并重试验, 其次次试验又消灭上述现象,则表示该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不好,应予以记录备查。 结果评定 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值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准确至1mm。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评定,应按试验测定值和试验目测状况综合评定。其中坍落度至少要测定两次,并以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大于20mm 的测定值为依据,求算术平均值作为本次试验的测定结果。 记录下调整前后拌合物的坍落度、保水性、粘聚性以及各材料实际用量,并以和易性符合要求后的各材料用量为依据,对混凝土协作比进展调整,求基准协作比。 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测定 试验日期: 室 温: ℃ 相对湿度: % 试验记录及结果: 调整挨次 初拌用量 第一次增量 其次次增量 第三次增量 总用量 水泥〔kg〕 混凝土 各材料用量 水〔kg〕 砂〔kg〕 石〔kg〕 坍落度 每次值 要求坍落度 和易性观看: 粘聚性 按优、良、差评定 泌水量 按多、少、无评定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试验目的 测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作为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调整协作比的依据。 主要仪器设备 压力试验机或万能试验机;钢垫板; 标准养护室:温度〔20±2〕℃,相对湿度大于 95%。振动台;捣棒、小铁铲、金属直尺、镘刀等。 试件制备 选择同规格的试模三个组成一组。将试模拧紧螺栓并清刷干净,内壁涂薄层矿物油 ,编号待用。 试模内装的混凝土应是同一次拌和的拌合物。坍落度不大于70mm 的混凝土,试件成型宜承受振动台振实;坍落度大于70mm 的混凝土,试件成型宜承受捣棒人工捣实。 ① 振动台成型试件:将拌合物一次装入试模并稍高出模口,用镘刀沿试模内壁略加插捣后,移至振动台上,开动振动台,振动至外表呈现水泥浆为止,刮去多余拌合物并用镘刀沿模口抹平。 ② 人工捣棒捣实成型试件:将拌合物分两层装入试模,每层厚度大致相等。沿螺旋方向从边缘向中心均匀进展插捣。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上层时,捣棒应插 入下层深度 20~30mm。插捣时捣棒应保持垂直不得倾斜,并用抹刀沿试模内壁插入数次, 以防止试件产生麻面。每层插捣次数在 1000mm2 截面积内不得少于 12 次,然后刮去多余拌合物,并用镘刀抹平。混凝土拌合物拌制后宜在15min 内成型。 ③ 成型后的试件应掩盖,防止水分蒸发,并在室温〔20±5〕℃环境中净置 1~2 昼夜〔不得超过两昼夜〕,拆模编号(标记教学班、组号)。 ④ 拆模后的试件马上放在标准养护室内养护。试件在养护室内置于架子上,试件间距离应保持在 10 ~20mm,并避开用水直接冲刷。 (4) 测定步骤 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应尽快进展试验,以免试件内部的温湿度发生显著变化。 将试件擦拭干净,测量尺寸,并检查外观。试件尺寸测量准确至1mm,据此计算试件的承压面积。照实测尺寸与公称尺寸之差不超过1mm,可按公称尺寸进展计算。 将试件放在试验机的下压板上,试件的承压面应与成型时的顶面垂直。试件的中心应与试验机下压板中心对准。 在强度等级不小于C60 的抗压强度试验时,试件四周应设防裂网罩。如压力试验机上下压板不符合钢垫板要求,必需使用钢垫板。 开动试验机,当上压板与试件接近时,调整球座,使接触均衡。 应连续而均匀地加荷,估量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时,加荷速度每秒 ~; 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加荷速度每秒 ~。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头快速变形时, 停顿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然后记录破坏荷载。 (5〕测定结果 试件的抗压强度 f (MPa)按下式计算,即 cu f P cu A 式中 P——破坏载荷,N; A——试件承压面积,mm2。 取 3 个试件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代表值〔 MPa〕。假设 3 个测定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超过中间值的15%,则把最大值和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假设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的差均超过 15%,则该组试验结果无效。 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测定 试验日期: 室内相对湿度: % 室内温度: ℃ 试验记录及结果 混凝土配制强度: 成型方法: 基准协作比: 成型日期: 压型日期: 养护条件: 承压 破坏 抗压 强度 试件 龄期 编号 〔d〕 面积 A 〔mm²〕 荷载 P 〔KN〕 强度 平均值 推算 28 强度 f 是否到达 〔MPa〕 〔MPa〕 〔MPa〕 cu 配制强度 1 2 3 试验数据处理: 试验结论: 钢筋试验 钢筋拉伸试验 〔1〕试验目的:把握钢筋拉伸试验的试验方法。测定钢筋屈服强度、抗拉极限强度、伸长率的技术指标,作为评定钢筋力学性能的技术依据。 主要仪器设备:拉力试验机、游标卡尺、天公平。 试件制备 1〕钢筋拉力试件,如图 1。 l0=10d(或5d) d h h 1 L=l +2h+2h l0 h 1 h 0 1 图 1 钢筋拉力试件 a—试件直径; l —标距长度; 0 h1—~1d; h—夹具长度2〕试件在l 范围内,按 10 等分划线、分格、定标距。 0 3〕确定试件的质量和总长度L 试验步骤 将试件上端固定在试验机夹具内,调整试验机零点,装好描绘器、纸、笔等,再用下夹具固定试件下端。 开动试验机进展试验,屈服前应力施加速度为每秒10MPa;屈服后试验机活动夹头 在荷载下移动速度每分钟不大于 l ,直至试件拉断。 0 拉伸过程中,描绘器自动绘出荷载变形曲线,由荷载变形曲线和刻度盘指针读出屈 服荷载 F s 〔N〕〔指针停顿转动或第一次回转时的最小荷载〕与最大极限荷载F b 〔N〕。 量出拉伸后的标距长度l 1 。将已拉断的试件在断裂处对齐,尽量使轴线位于一条直 线上。如断裂处到邻近标距端点的距离大于l 0 /3 时,可用卡尺直接量出l 1 ;如断裂处到邻近 标距端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l 0 /3 时,可按下述移位法确定l 1 :在长段上自断点起,取等于 1 短段格数得B 点,再取等于长段所余格数〔偶数如图2 的 a〕之半得C 点,或者取所余格数 〔奇数如图2 的b〕减1 与加1 之半得C 与C1 结果计算: 点。移位后的l 1 分别为AB+2BC 或AB+BC+BC 。 屈服强度s 抗拉强度s 〔准确至 5MPa〕 s s s 〔准确至 5MPa〕 s b b = F /A s = F /A b l - l 伸长率d 〔准确至 1%〕 d 10 (d ) = 1 0 ´100% 5 l 0 式中, d 表示l = 10d 时的伸长率。如拉断处位于标距之外,伸长率无效,应重做试验。 10 0 A O B C D 移位 移位 l (实际的〕 1 l (移位后的〕 1 A O B C C1 D 移位 移位 l (实际的〕 1 l (移位后的〕 1 试件尺寸 原 断 强度 钢 伸 始 后 编 材 牌 公称 公称 屈 极 长 标 标 号 名 号 称 尺寸 mm 面积 mm2 距 mm 距 mm 服 限 MPa MPa 率 % 1 2 试验结果 〔a〕 (b) 图 2 用移法计算标距 试验结论及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