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电压技术课后答案(吴广宁) 】是由【游园会】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电压技术课后答案(吴广宁)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 word 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高电压技术课后答案(吴广宁)
地点: 时间: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商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成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局部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具体阅读内容
1 气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
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简要论述汤逊放电理论。
为什么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
雷电冲击电压的标准波形的波前和波长时间是如何确定的?
操作冲击放电电压的特点是什么?
影响套管沿面闪络电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具有强垂直重量时的沿面放电和具有弱垂直重量时的沿面放电,哪个对于绝缘的危害比较大,为什么?
某距离 4m 的棒-极间隙。在夏季某日干球温度=30℃,湿球温度
=25℃,气压= 的大气条件下,问其正极性 50%操作冲击击穿电压为多少kV?〔空气相对密度=〕
某母线支柱绝缘子拟用于海拔 4500m 的高原地区的 35kV 变电站,问平原地区的制造厂在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下进展 1min 工频耐受电压试验时,其试验电压应为多少 kV?
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答: 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的方式。
这是由于电子体积小,其自由行程(两次碰撞间质点经过的距离)比离子大得多,所以在电场中获得的动能比离子大得多。其次.由于电子的质量远小于原子或分子,因此当电子的动能缺乏以使中性质点电离时,电子会遭到弹射而几乎不损失其动能;而离子因其质量与被碰撞的中性质点相近,每次碰撞都会使其速度减小,影响其动能的积存。
简要论述汤逊放电理论。
答: 设外界光电离因素在阴极外表产生了一个自由电子,此电子到达阳极外表时由于过程,电子总数增至个。假设每次电离撞出一个正离子,故电极空间共有〔-1〕个正离子。这些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并撞击阴
极.依据系数的定义,此〔-1〕个正离子在到达阴极外表时可撞出〔-1〕个电子,则(-1)个正离子撞击阴极外表时,至少能从阴极外表释放出一个有效电子,以弥补原来那个产生电子崩并进入阳极的电子,则放电到达自持放电。即汤逊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可表达为 r(-1)=1 或=1。
为什么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
答:〔1〕当棒具有正极性时,间隙中消灭的电子向棒运动,进入强电场 区,开头引起电离现象而形成电子崩。随着电压的渐渐上升,到放电到达自 持、爆发电晕之前,在间隙中形成相当多的电子崩。当电子崩到达棒极后,其中的电子就进入棒极,而正离子仍留在空间,相对来说缓慢地向板极移动。于是在棒极四周,积聚起正空间电荷,从而削减了紧贴棒极四周的电场,而略为加强了外部空间的电场。这样,棒极四周的电场被减弱,难以造成流柱,这就使得自持放电也即电晕放电难以形成。
〔2〕当棒具有负极性时,阴极外表形成的电子马上进入强电场区,造成电子崩。当电子崩中的电子离开强电场区后,电子就不再能引起电离,而以越来越慢的速度向阳极运动。一部份电子直接消逝于阳极,其余的可为氧原子所吸附形成负离子。电子崩中的正离子渐渐向棒极运动而消逝于棒极,但由于其运动速度较慢,所以在棒极四周总是存在着正空间电荷。结果在棒极四周消灭了比较集中的正空间电荷,而在其后则是格外分散的负空间电荷。负空间电荷由于浓度小,对外电场的影响不大,而正空间电荷将使电场畸变。棒极四周的电场得到增加,因而自持放电条件易于得到满足、易于转入流柱而形成电晕放 电。
雷电冲击电压的标准波形的波前和波长时间是如何确定的?
答:图 1-13 表示雷电冲击电压的标准波形和确定其波前和波长时间的方法(波长指冲击波衰减至半峰值的时间)。图中 O 为原点,P 点为波峰。国际上都用图示的方法求得名义零点。图中虚线所示,连接 P 点与 倍峰值点作虚线 交横轴于点,这样波前时间、和波长都从算起。
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于标准雷电波的波形规定是:
,
图 1-13 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形
-波前时间 -半峰值时间 冲击电压峰值1-5 操作冲击放电电压的特点是什么?
答:操作冲击放电电压的特点:〔1〕U 形曲线,其击穿电压与波前时间有关而与波尾时间无关;〔2〕极性效应,正极性操作冲击的 50%击穿电压都比负极性的低;〔3〕饱和现象;〔4〕分散性大;〔5〕邻近效应,接地物体靠近放电间隙会显著降低正极性击穿电压。
影响套管沿面闪络电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套管沿面闪络电压的主要因素有
电场分布状况和作用电压波形的影响
电介质材料的影响
气体条件的影响
雨水的影响
具有强垂直重量时的沿面放电和具有弱垂直重量时的沿面放电,哪个对绝缘的危害比较大,为什么?
答:具有强垂直重量时的沿面放电对绝缘的危害比较大。电场具有弱垂直重量的状况下,电极外形和布置已使电场很不均匀,因而介质外表积聚电荷使电压重分布所造成的电场畸变,不会显著降低沿面放电电压。另外这种状况下电场垂直重量较小.沿外表也没有较大的电容电流流过,放电过程中不会消灭热电离现象,故没有明显的滑闪放电,因而垂直于放电进展方向的介质厚度对放电电压实际上没有影响。其沿面闪络电压与空气击穿电压的差异相比强垂直重量时要小得多。
某距离 4m 的棒-极间隙。在夏季某日干球温度=30℃,湿球温度
=25℃,气压= 的大气条件下,问其正极性 50%操作冲击击穿电压为多少kV?〔空气相对密度=〕
答:距离为 4m 的棒-极间隙,其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下的正极性 50%操作冲击击穿电压=1300kV。
查《高电压技术》可得空气确定湿度。从而再由图 3-1 求得参数。求得参数=1300/〔500×4××〕=,于是由图 3-3 得指数。
空气密度校正因数湿度校正因数
所以在这种大气条件下,距离为 4m 的棒-极间隙的正极性 50%操作冲击击穿电压为。
某母线支柱绝缘子拟用于海拔 4500m 的高原地区的 35kV 变电站,问平原地区的制造厂在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下进展 1min 工频耐受电压试验时,其试验电压应为多少 kV?
解:查 -1997 的规定可知,35kV 母线支柱绝缘子的 1min 干工频耐受电压应为 100kV,则可算出制造厂在平原地区进展出厂 1min 干工频耐受电压试验时,其耐受电压 U 应为
其次章 液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
电介质极化的根本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如何用电介质极化的微观参数去表征宏观现象?
非极性和极性液体电介质中主要极化形式有什么区分?
极性液体的介电常数与温度、电压、频率有什么样的关系?
液体电介质的电导是如何形成的?电场强度对其有何影响?
目前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理论主要有哪些?
液体电介质中气体对其电击穿有何影响?
水分、固体杂质对液体电介质的绝缘性能有何影响?
如何提高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电压?
电介质极化的根本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电介质极化的根本形式有
〔1〕电子位移极化图〔1〕 电子式极化
〔2〕偶极子极化
图〔2〕 偶极子极化
〔a〕无外电场时 〔b〕有外电场时1—电极 2—电介质〔极性分子〕
如何用电介质极化的微观参数去表征宏观现象?
答:克劳休斯方程说明,要由电介质的微观参数〔N、介电常数,必需先求得电介质的有效电场。
〔1〕对于非极性和弱极性液体介质,有效电场强度式中,为极化强度〔〕。
〕求得宏观参数—
上式称为莫索缔〔Mosotti〕有效电场强度,将其代入克劳休斯方程[式(2- 11)],得到非极性与弱极性液体介质的极化方程为
〔2〕对于极性液体介质,由于极性液体分子具有固有偶极矩,它们之间的距离近,相互作用强,造成强的附加电场,洛伦兹球内分子作用的电场≠0, 莫索缔有效电场不适用。
非极性和极性液体电介质中主要极化形式有什么区分?
答:非极性液体和弱极性液体电介质极化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电子位移极 化,偶极子极化对极化的奉献甚微;极性液体介质包括中极性和强极性液体介质,这类介质在电场作用下,除了电子位移极化外,还有偶极子极化,对于强极性液体介质,偶极子的转向极化往往起主要作用。
极性液体的介电常数与温度、电压、频率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1〕温度对极性液体电介质的值的影响
如图 2-2 所示,当温度很低时,由于分子间的联系严密,液体电介质黏度很大,偶极子转动困难,所以很小;随着温度的上升,液体电介质黏度减小, 偶极子转动幅度变大,随之变大;温度连续上升,分子热运动加剧,阻碍极性分子沿电场取向,使极化减弱,又开头减小。
〔2〕频率对极性液体电介质的值的影响
如图 2-1 所示,频率太高时偶极子来不及转动,因而值变小。其中相当于直流电场下的介电常数,f>f1 以后偶极子越来越跟不上电场的交变,值不断下降;当频率 f=f2 时,偶极子已经完全跟不上电场转动了,这时只存在电子式极化,减小到,常温下,极性液体电介质的≈3~6。
液体电介质的电导是如何形成的?电场强度对其有何影响? 答:液体电介质电导的形成:
〔1〕离子电导——分为本征离子电导和杂质离子电导。设离子为正离 子,它们处于图2-5中 A、B、C 等势能最低的位置上作振动,其振动频率为υ,当离子的热振动能超过邻近分子对它的束缚势垒时,离子即能离开其稳定位置而迁移。
〔2〕电泳电导——在工程中,为了改善液体介质的某些理化性能,往往在液体介质中参加肯定量的树脂,这些树脂在液体介质中局部呈溶解状态,局部可能呈胶粒状悬浮在液体介质中,形成胶体溶液,此外,水分进入某些液体介质也可能造成乳化状态的胶体溶液。这些胶粒均带有肯定的电荷,当胶粒的介电常数大于液体的介电常数时,胶粒带正电;反之,胶粒带负电。胶粒相对于液体的电位一般是恒定的,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的迁移构成“电泳电导”。
电场强度的影响
〔1〕弱电场区:在通常条件下,当外加电场强度远小于击穿场强时,液体介质的离子电导率是与电场强度无关的常数,其导电规律遵从欧姆定律。
〔2〕强电场区:在 E≥107V/m 的强电场区,电流随电场强度呈指数关系增长,除极纯洁的液体介质外,一般不存在明显的饱和电流区。液体电介质在强电场下的电导具有电子碰撞电离的特点。
目前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液体介质的击穿理论主要有三类:
〔1〕高度纯洁去气液体电介质的电击穿理论
〔2〕含气纯洁液体电介质的气泡击穿理论
〔3〕工程纯液体电介质的杂质击穿理论
液体电介质中气体对其电击穿有何影响?
答:气泡击穿观点认为,不管由于何种缘由使液体中存在气泡时,由于交变电压下两串联介质中电场强度与介质介电常数成反比,气泡中的电场强度比液体介质高,而气体的击穿场强又比液体介质低得多,所以总是气泡先发生电离,这又使气泡温度上升,体积膨胀,电离将进一步进展;而气泡电离产生的高能电子又碰撞液体分子,使液体分子电离生成更多的气体,扩大气体通道, 当气泡在两极间形成“气桥”时,液体介质就能在此通道中发生击穿。
热化气击穿观点认为,当液体中平均场强到达 107~108V/m 时,阴极外表微尖端处的场强就可能到达 108V/m 以上。由于场致放射,大量电子由阴极外表的微尖端注入到液体中,估量电流密度可达 105A/m2 以上。按这样的电流密度来估算发热,单位体积、单位时间中的发热量约为 1013J/〔s·〕,这些热量 用来加热四周的液体,足以使液体气化。当液体得到的能量等于电极四周液体气化所需的热量时,便产生气泡,液体击穿。
电离化气击穿观点认为,当液体介质中电场很强时,高能电子消灭,使液体分子 C—H 键〔C—C 键〕断裂,液体放气。
水分、固体杂质对液体电介质的绝缘性能有何影响? 答:〔1〕水分的影响
当水分在液体中呈悬浮状态存在时,由于外表张力的作用,水分呈圆球状
〔即胶粒〕,均匀悬浮在液体中,一般水球的直径约为 10-2~10-4cm。在外电场作用下,由于水的介电常数很大,水球简洁极化而沿电场方向伸长成为椭圆球,假设定向排列的椭圆水球贯穿于电极间形成连续水桥,则液体介质在较低的电压下发生击穿。
〔2〕固体杂质的影响
一般固体悬浮粒子的介电常数比液体的大,在电场力作用下,这些粒子向电场强度最大的区域运动,在电极外表电场集中处渐渐积聚起来,使液体介质击穿场强降低。
如何提高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电压?
答:工程应用上常常对液体介质进展过滤、吸附等处理,除去粗大的杂质粒子,以提高液体介质的击穿电压。
第三章 固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
什么叫电介质的极化?极化强度是怎么定义的?
固体无机电介质中,无机晶体、无机玻璃和陶瓷介质的损耗主要由那些损耗组成?
固体介质的外表电导率除了介质的性质之外,还与那些因素有关?它们各有什么影响?
固体介质的击穿主要有那几种形式?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局部放电引起电介质劣化、损伤的主要缘由有那些?
聚合物电介质的树枝化形式主要有那几种?它们各是什么缘由形成的?
均匀固体介质的热击穿电压是如何确定的?
试比较气体、液体和固体介质击穿过程的异同。
什么叫电介质的极化?极化强度是怎么定义的?
答:电介质的极化是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其束缚电荷相应于电场方向产生弹性位移现象和偶极子的取向现象。电介质的极化强度可用介电常数的大小来表示,它与该介质分子的极性强弱有关,还受到温度、外加电场频率等因素的影响。
固体无机电介质中,无机晶体、无机玻璃和陶瓷介质的损耗主要由哪些损耗组成?
答:〔1〕无机晶体介质只有位移极化,其介质损耗主要来源于电导;
〔2〕无机玻璃的介质损耗可以认为主要由三局部组成:电导损耗、松弛损耗和构造损耗;
〔3〕陶瓷介质可分为含有玻璃相和几乎不含玻璃相两类,第一类陶瓷是含有大量玻璃相和少量微晶的构造,其介质损耗主要由三局部组成:玻璃相中离子电导损耗、构造较松的多晶点阵构造引起的松弛损耗以及气隙中含水引起
的界面附加损耗,tan 相当大。其次类是由大量的微晶晶粒所组成,仅含有极少量或不含玻璃相,通常结晶相构造严密,tan 比第一类陶瓷小得多。
固体介质的外表电导率除了介质的性质之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它们各有什么影响?
答:介质的外表电导率不仅与介质的性质有关,而且猛烈地受到四周环境的湿度、温度、外表的构造和外形以及外表粘污状况的影响。
〔1〕电介质外表吸附的水膜对外表电导率的影响
由于湿空气中的水分子被吸附于介质的外表,形成一层很薄的水膜。由于水本身为半导体〔m〕,所以介质外表的水膜将引起较大的外表电流,使增加。
〔2〕电介质的分子构造对外表电导率的影响
电介质按水在介质外表分布状态的不同,可分为亲水电介质和疏水电介质两大类。
亲水电介质:这种介质外表所吸附的水易于形成连续水膜,故外表电导率大,特别是一些含有碱金属离子的介质,介质中的碱金属离子还会进入水膜, 降低水的电阻率,使外表电导率进一步上升,甚至丧失其绝缘性能。
疏水电介质:这些介质分子为非极性分子所组成,它们对水的吸引力小于水分子的内聚力,所以吸附在这类介质外表的水往往成为孤立的水滴,其接触角,不能形成连续的水膜,故很小,且大气湿度的影响较小。
〔3〕电介质外表清洁度对外表电导率的影响
外表沾污特别是含有电解质的沾污,将会引起介质外表导电水膜的电阻率下降,从而使上升。
固体介质的击穿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答:固体电介质的击穿中,常见的有热击穿、电击穿和不均匀介质局部放电引起击穿等形式。
〔1〕热击穿
高电压技术课后答案(吴广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