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第1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文汇报 2017-01-23 第 6 版
新华字典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交节时间是这样编制的 :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实际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气候演变联
系在一起 ,把每年太阳在轨道上每旋转 15 度为一个时段 (对应一个节气 ),
共分 24 个时段 ,每时段相隔半个月 ,分别列到 12 个月中。
■方泓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 《内经》 时代的“人
与天地相应”开始,对季节、昼夜、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作了很多
论述,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相呼应的中医节气
思想。
人的生理病理活动随节气而变
研究发现,季节更替之时褪黑素含量的变化有规律,实验证实了
季节变化确有生物学基础。
《内经》 从人体的脏象、经络、舌像、脉象等各个方面描述其
随二十四气变更而产生的生理性改变。明代张景岳在 《类经图翼》
中详细论述了二十四节气如何标示天地阴阳的转化更替,如“霜降二
候,草木黄落”,说明此时阴气复苏,阳气正去,阴阳相互转化,从
而引起了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环而无端的规律性演变,并使到天地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第1页 : .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第2页
万物有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气性变化,并与人体的生理病
理过程关系密切。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规律性的节气变化。
著名医学家彭子益云,“节气的节字,就是竹节”之意,二十四
节气就是古人用最简练的方式对气候的高度概括,不仅简练,更主要
的是实用性强。节气的变化是疾病产生的病因病机之一。彭子益就说
过:“二十四节气,节与节之间,是滑利的。一到节上,便难过去。
宇宙大气,交节必郁而后通。久病之人,交节前三日多死。大气郁人
身亦郁。久病之人,腠理闭塞,交节不能通过,是以死也……可见,中
医学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学矣。”对于流行性疾病,他更直截了当云
“时病者,因时令之大气变动所发生之病。如中暑、霍乱、痢疾、白
喉、疟疾、时行感冒、燥气、痧症、湿热等是也。病虽因于时气,病
实成于本气。自来论时病者,皆认为外来时邪,中入人身为病,于人
身本气自病,全不重视”。
由此可知,在中医临床,二十四节气往往是判断疾病病因病机的
一个因素。
国内外学者从生理、病理、药理、临床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
取得了一定成果,证明了中医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时间医学思想的科
学性。如有研究发现,季节更替之时褪黑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立春、
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证实了季
节变化确有生物学基础。
发病机制与节气的关系
现代研究表明,这种以自然节气变化作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
素的理论确实成立。
中医认为,人若不适应四时节气变化,很容易感受六淫病邪,继
而发生恶寒发热等一系列疾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中以雨水节
为例,列举了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这四种与时
令不符的反常气候,认为四时节气的变化要保持一定的常度,四时节
气太过或不及,都会对机体产生相应影响,导致疾病产生。
唐代瞿昙悉达的 《开元占经》 详细地记录了古代二十四节气
异常时的常见病,如“立春,当至不至,兵起,麦不行,疟病行;未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第2页 : .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第3页
当至而至多病燥疾。雨水,当至不至,旱,麦不熟,多病心痛;未当
至而至,多病薨”等。
现代研究表明,这种以自然节气变化作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
素的理论确实成立。有研究肝炎发病的时间,通过病数整理和节气统
计,发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后皆为肝炎发病高峰期,并且就
全年各节气分析白露前后肝炎发病数逐渐增加至大寒前达到高峰。还
有研究发现,立春到清明,人体内的生物激素分泌正处于高峰期,易
发生高血压、女性月经失调和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
中医重视六气 (风木、寒水、湿土、燥金、君火、相火 ) 转化的
时机。六气分主于二十四节气,各经历四个月,显示一年季节的不同
变化规律,六气互相转变之时最需重视养生。明了此理,善养生者可
以应时而养生。再者,大病重病之人,于节气交替之时往往易出现不
适,或病情反复,或症状加重。故医者当观察天地自然运动规律,结
合人体阴阳气血盛衰变化,综合考虑治疗思路;患者则需注意养生,
于节气之交静养正气,减少消耗,以平稳度过;无病之人亦不可妄事
消耗,于节气之时将养原气,有益无损。
中医治疗与节气的关系
历代医家在选方用药、煎煮服法上,尤重顺应节气之寒热远近。
在不同的节气天时条件下,中医治疗也有所宜忌,因为人体在四
时节气的转化中也会相应作出阴阳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说:“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可见古人早已
提出了四时节气用药远寒远热的戒律,指出治疗用药必须按四时节气
寒热而制定。因此,张仲景在 《伤寒论》 中人参白虎汤中特别提
及:“此方在夏至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这便是
因为白虎汤过于寒凉,如在立秋后服用,则会使机体又受寒邪侵袭,
产生“呕利而腹痛”的病症。
历代医家在选方用药、煎煮服法上,尤重顺应节气之寒热远近,
如韩祗和对太阳中风之治,提出“病人两手脉浮数而缓,名曰中
风,……若立春以后,清明以前,宜薄荷汤主之;清明以后,芒种以前,
宜防风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香薷汤主之”,正是考虑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第3页 : .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第4页
了节气的不同而相应进行方药的更改。
因此,中医诊断用药既要遵循“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时不可
违”之旨,又要通晓因证达变之理,把四时节气的寒热与疾病的性质
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证候性质确定寒或热的治疗大法,再结合四时
节气的寒热恰当地选择方、药,使药能中病,又不致因用药不当而产
生副作用。
中医养生与二十四节气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
中医之理,上合天地,下应之于人。中医治病及养生亦皆从天地
之道而来。故善学医者当按天文星象来区分四时,以天文星象作为中
医的理论依据之一。
人生天地之间,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因此,《内经》
强调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就二十四节气而言,
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
最是紧要。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
替之始。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
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若不顾四时变化之
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
中医养生最主要的原则是“治未病”,按现在语言可以理解为
“养生保健”。我们不论用哪种方式方法,都离不开顺应时序。如
《伤寒例》 云:“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
斗历占之。”节气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毋庸置疑。人养生必须与自然节
的节律保持一致,顺之则身体健康长寿,逆之则灾害丛生,生机消亡。
中药材与节气的关系
“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药物的采摘中医也非常注意节气的不同,皆因草药生于自然之中,
与人一样,“感天地之气以生”。但由于节气的不同,就会有温度、
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同类中药质量在不同节气采摘效能也有所区
别。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第4页 : .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第5页
比如,东汉华佗治疗黄痨病 (肝炎) 患者,以青蒿为主却无效,
但于开春之时,用幼嫩新鲜的青蒿 (茵陈 ) 入药则有效,为此华佗还
特别告诫:“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再以附子为例,唐朝就记载其质量与“采时收月”有关。现已研
究表明,附子的冷浸液在立夏至秋分 (5-9 月) 可抑制心脏传导,若
在立冬至下年雨水 (11-2 月) 则不仅没有抑制作用,反而有强心作
用。这正是说明了药材的采摘必须与节气相适应,方不对药而效不显。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主任、主任
医师)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第5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