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 】是由【非学无以广才】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
补充内容
一 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重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1、德国流派:近代人文地理学得发源地,重视学术思想得研究
(1)拉采尔(1844-19)——人文地理学得创始人,环境学派得代表,初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
(2)赫特纳(1859-1941年):就是区域学派得代表人物
(3)施吕特尔(1872—1952年):就是景观学派得创始人
(4)杜能:1875年提出农业区位论
(5)韦伯: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
(6)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
(7)廖什:1954年:《经济区位论》提出了从多方位原因来考虑生产得区域分布.
2、法国流派:战前西方最有代表性得人文地理学派,重视小区域研究与实地考
(1)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人地学派”得创始人
 (2)白吕纳(1869—1930年):《人地学原理》(19)
3、英国流派
(1)麦金德(1861-1947年):“大陆腹地学说”
   (2)罗士培(1880—1947年):“适应”论思想
A 人群对其环境得适应
B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得人群及其与地理区域之间得关系
   4、美国流派
 (1)森普尔与亨廷顿得地理环境决定论
  森普尔(1863—1932年):环境决定论者
     亨丁顿:文化地理学得鼻祖
(2)苏尔(1889—1975年):文化景观派得代表
 (3)哈特向(1899—):区域学派得代表人物
5、俄国学派  
      地理学派:巴朗斯基、萨尔什金 
 经济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
二、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得地位。
人文地理学——就是从人地关系得角度研究人文要素得空间分布,多种要素互相作用形成得空间构造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得科学。如: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都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
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得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得状况不一样,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与刺激扩散。
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得扩散现象得特点就是空间上得持续性,并且其中多种文化现象得扩散速度就是不一样得(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得对比)。②迁移扩散得特点:由具有该种文化得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就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得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持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③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制止外来电视节目),完全不能通过得屏障就是不多得,比较多得就是可部分通过得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规定在本国出版得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本国题材)。④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得传播有速度快慢得波动与周期现象(追逐时尚得文化现象)。
地理环境怎样影响地区文化?试举例阐明.
(一)文化生态关系得类型:①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人与自然对文化得关系就是单向得、完全由自然决定得.“强”式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强有力得决定、限制与影响着人类文化得行为与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得过程强有力得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得作用就是因果直链型关系.②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得选择能力,把自然与人瞧成就是双向影响。:“式”环境关系:把文化与环境得关系作为一种互相依赖得生态系统得一部分来考察,两者就是一种互相联络得原因网络.③社会体系中得文化生态关系:研究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得研究,探索与环境有关得人类行为动机,解释人对环境所产生得知觉决策得行为鼓励。4、与谐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环境对文化得影响,愈加强调文化对环境得影响与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得协调性。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得互相关系:①地理环境为文化得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例:由于文明得发生与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得热带、亚热带与暖温带.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得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得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得发展。例:,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得影响。例:汤恩比有关亚非地带人们在并与结束后得5条出路。③环境条件差异性得影响:不一样地区具有得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不一样,:在生产发展初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得无数变化与等机构成不一样,使各地形成不一样得农业区域特征。地理环境得差异对民族文化得心理素质得影响就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互换得方式差异得历史发展成果。例: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得产生不一样,对后世得影响也不一样。
讨论为何人地关系理论就是人文地理学得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得作用.
原因:1、人文地理学得学科性质就是有关人类活动得空间差异与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互相关系得学科。并且,人地关系、区域研究、、人地关系就是一种普遍存在得客观关系,其影响到人文地理学得各个要素与方面。3、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并寻求人地关系中得与谐论,逐渐确认,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得革新。
人得作用:1、环境决定论:过度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得决定性作用,忽视多种原因之间复杂关系。人在该理论中几乎不起什么大得作用,居于附属附属与被支配得地位。2、也许论:重视人对环境得适应与运用方面得能力,认识积极地力量。。3、适应论:人群对自然环境得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得运用与运用得也许性。4、生态论:人类对自然环境得反应,侧重分析人类在空间上得关系。5、环境感知论:人生活在一定得环境中,受其环境与文化得影响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产生得印象就就是环境感知。人形成环境感知后,受其影响对现实环境得认识与理解不也许十分精确,对该环境做出得反应与决策以不全面得理解为根据(对自然灾害得感知问题、在移民上得反应)。6、文化决定论:人通过文化在人地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分析人口自然变动与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得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种地方未来发展得影响。
人口自然变动得成因:出生率与死亡率得变化,人口增长过程伴随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外部政治环境、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得思想观念得变化而变化。战争原因,社会秩序得变革个变化,生态环境得变化.
人口机械变动得得成因: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因环境得变化而产生得刺激原因,另一类就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得原因。重要得原因就是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文化原因、生态环境原因。
人口变动得影响:利:政治方面,为国家国土防御提供充足得战略人口,以便更好地管理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大量得劳动力;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为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弊:给当地导致过大得人口压力并滋生诸多问题;对迁出地意味着人才得流失。
根据中国人口分布得规律与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得合理性。
中国人口分布得规律与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重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得增长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得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中原为主,有漫长得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并且远离沿海,在经济得全球组织中处在边缘腹地得地位,因此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得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得自然环境推进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得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得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得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得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得重心,经济得发展带来了人口得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诸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得相对压力已经不小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得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得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得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承担得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并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得幅度达50%以上。
中国人口分布得合理性:中国人口分布仍然不均衡,突出得特点就是在土地载体上得分布东密西疏,人口在土地与经济载体上展现逆向分布。中国人口分布得这一稳定得宏观格局就是由生态系统承载力得空间差异与经济空间组织得空间不均衡性决定得。目前,东部人口密集,但就是人口承载状况还就是比较合理得,并且尚有相称得人口承载潜力,但就是上海得人口规模太大,不仅仅对土地得压力很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经济承载能力;中部人口规模大,西部人口稀疏,但对这两个经济地带既有经济状况而言,人口规模仍然就是过大得,当务之急就是要加紧经济发展,从而舒缓人口对土地载体得压力。
结合农业发展得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得互相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得必要条件。
农业与社会发展得互相影响:
原始农业阶段:重要就是迁移农业,“刀耕火种”对土地进行轮作,在环境可承载范围有积极作用,发展农业、改善自身生活,科技获得一定发展。
老式农业阶段:属于自然经济,农具、技术改善,基本上靠人力,社会发展由于农民生活得贫困而缓慢曲折。
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出现巨大飞跃,进入商品农业阶段,农业社会化程度很高。现代农业得产品保证了第二三产业得顺利进行。
四大文明古国出现得必要条件:
1、埃及
尼罗河得影响原因:1、水源重要来自上游热带雨林区(雨量大且均匀).2、第二水源地埃塞俄比亚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两季(雨季始于6月终于10月),雨季降雨使大量腐殖质进入河里,每年得定期得洪水带来丰富营养得淤泥,有利小麦种植。3、平水期满足小麦在11月播种,5月收获,无水灾且有充足浇灌水源。洪水期留下得富含营养得淤泥对小麦生长极为有利。(上述条件使小麦高产、为文明发展提供优越条件)
农业原因:埃及具有丰富得农业种植经验技术与深厚得文化底蕴。
良好得对外防守环境:东有西奈荒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北有大片河口沼泽,南有沙漠瀑布
便利得运送条件:河运发达,在尼罗河上,往北顺流而下,往南借北风逆流而上。

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降雨。水源:位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之间得新月形地带,河水冬季来自雨水,春季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源充足。农业方面:秋种、夏收得小麦,生长期内有雨水、河水浇灌,产量较高。
3、印度
有利得气候水文条件: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有高山冰雪融水与夏季得西南季风得雨水补给。夏汛洪水给河流两岸带来富含营养得沉积物。
4、中国
地形上:黄土高原边缘地区,黄土土质疏松,含矿物质多,利于土地开垦、作物种植。
气候上:年降水量在600mm~650mm之间,气温7月平均26℃、2月平均-2℃,高温与雨季结合,利于作物生长.
试述工业得扩散过程。
1、向欧洲大陆得扩散: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得就是比利时。德国在国家统一后加紧工业化步伐,,工业革命才在荷兰、意大利、俄国、瑞典等重要国家开始。
2、向北美得扩散:重要就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就是,其发展速度快.
3、向其她地区得扩散:直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曰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与地区。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与地区扩散。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得原因。
影响工业分布得原因(在诸原因中重点考虑限制性条件)
1、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厂址得选择,较大面积平坦地形区利于安排生产活动。防御自然灾害,香港、曰本劈山、填海造陆。
气候条件:棉纱厂需要车间得湿度
水文条件:供水排水问题
2、资源条件(限制性条件):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得原料:曰本企业临海型利于进口原材料
3、能源条件:
能源类型:水电、火电、核电
能源输送:西气东输使东部以便得使用能源发展耗能工业
4、市场条件(限制性条件):成品体积增大得工业:塑料工业
产品要保鲜得工业:食品工业
市场对港口都市得影响比较明显,如曰本得临海型工业。
5、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价格、劳动力素质: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得不一样区位选择,发展中国家出现得外商投资,生产出口产品得劳动密集型企业
6、工业发展得环境条件 :
三废排放、温室效应:各国关注减小工业发展、工业区位选择对不一样范围环境得影响
7、区域协作与全球一体化:
沿海就是跨区域协作得理想区位:北欧国家加入世贸后,工业布局向沿海转移
结合都市化得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都市化得影响。
1、技术进步增进农业生产力得发展,,又解放了劳动力,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就是都市形成生存得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都市形成生存得第二必要前提。
2、,近代都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3、第三产业就是都市化得后续动力。都市中第三产业得发达与现代社会得发展与工业得现代化亲密有关。全球金融网络得出现,刺激第三产业得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提高,第三产业得人与人面对面得交流特点限制其转移.
4、经济发展就是都市化得内生决定性力量。都市化就是在空间体系下得一种经济转换过程。技术进步增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增进都市化水平得提高。
5、人口与都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都市化进程。
讨论语言扩散及其成果。
(一)新来语言取代当地语言:英语扩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南非等地,成为语言扩散取代等地语言最突出得例子。
(二)新来移民接受当地得语言:清朝时,满族人入关,满族人与汉族杂居,她们逐渐放弃其语言而接受汉语。
(三)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四)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或为特殊语言岛
(五)新得移民到新地后最终伴随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得语言:如拉丁语与当地语言得结合发展成新得语言;英语得形成以及我国客家方言得形成。
(六)多语言国家得出现
试分析地理环境对语言得扩散与分布得影响。
(一)自然原因得影响(地理环境得影响)自然原因重要就是通过影响人口得迁移流动来对语言扩散施加影响。体现为在自然条件良好、通达性强得地理区域扩散传播状况好,而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得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差
1、环境障碍影响语言得分布与发展:如阿尔卑斯山得一般地区,山脊南北分别为意大利语与德语.
2、地理位置优越得地区有助于语言得传播扩散:平原及港口地区、交通要道、铁路、公路及河流附近等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同外界交往频繁,,往往具有一致性,如欧洲平原为欧亚语系。
3、环境可以影响词汇:如在寒冷环境中,爱斯基摩人得生活与冰雪与海豹得关系十分亲密,因而在其语言中有许多“雪”字,以表达不一样类型得雪

2025年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