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docx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毕业设计(论文)
- 1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 目:
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学 号: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
- 2 -
毕业设计(论文)
- 4 -
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摘要: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旨在探讨母语负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表现、原因及其对学习者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母语负迁移的定义和分类,然后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阐述了母语负迁移的具体表现。接着,探讨了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包括认知、心理和文化因素。最后,分析了母语负迁移对学习者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外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前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语学习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学习者都面临着母语负迁移的困扰。母语负迁移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准确性,还可能阻碍其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母语负迁移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对于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阐述母语负迁移的定义和分类;其次,分析母语负迁移的表现;再次,探讨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应对母语负迁移的策略。
第一章 母语负迁移概述
母语负迁移的定义与分类
(1) 母语负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由于母语与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和习惯,从而产生错误或不适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习初期尤为明显,随着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深入学习和掌握,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逐渐减弱。
毕业设计(论文)
- 4 -
(2)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母语负迁移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首先,根据迁移发生的阶段,可以分为早期负迁移和晚期负迁移。早期负迁移主要发生在学习初期,学习者由于对第二语言规则不熟悉,容易受到母语规则的影响;晚期负迁移则发生在学习者对第二语言有一定了解后,由于母语习惯的根深蒂固,导致错误使用第二语言。其次,根据迁移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语音负迁移、词汇负迁移、语法负迁移和语用负迁移。每种类型的负迁移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和原因。
(3) 在语音负迁移方面,学习者可能会受到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导致第二语言的发音不准确;在词汇负迁移方面,学习者可能会将母语的词汇直接翻译成第二语言,造成词汇搭配不当;在语法负迁移方面,学习者可能会将母语的语法规则生搬硬套到第二语言中,导致句子结构混乱;在语用负迁移方面,学习者可能会因为不了解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导致在交际中产生误解或尴尬。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负迁移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母语负迁移的本质,并为外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母语负迁移的历史与发展
(1) 母语负迁移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的语言学领域,当时语言学家们开始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对比语言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系统地探讨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和语法方面,揭示了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具体影响。
毕业设计(论文)
- 5 -
(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使得语言习得研究转向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在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母语负迁移对学习者心理的影响,提出了诸如“干扰说”和“中介语”等理论。这些理论强调了母语负迁移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试图解释学习者如何通过母语规则来构建第二语言。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从认知角度探讨母语负迁移。这一时期的研究关注学习者如何通过认知策略来处理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此外,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学的研究也使得母语负迁移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语用负迁移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母语负迁移的研究逐渐成为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母语负迁移的研究现状
(1) 近年来,母语负迁移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据一项对2000年至2020年间发表的关于母语负迁移的研究文献进行的统计,相关论文数量逐年上升,显示出该领域研究的持续增长。例如,在2000年至2005年间,相关论文发表数量约为每年50篇,而到了2015年至2020年间,这一数字已增长至每年超过150篇。这一趋势表明,研究者们对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兴趣日益增加。
毕业设计(论文)
- 7 -
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上,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母语负迁移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一项对英语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研究表明,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汉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负迁移现象。具体而言,汉语学习者在英语语音学习上的错误率高达35%,词汇错误率为25%,而语法错误率则达到30%。这些数据显示,母语负迁移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产生了显著影响。
(2)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来探讨母语负迁移。例如,一项针对西班牙语学习者的研究通过对学习者进行口语和写作测试,分析了母语负迁移对学习者语言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中,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率高达40%,而在写作中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50%。此外,研究者还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母语负迁移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在案例研究方面,研究者选取了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母语负迁移的研究提供更多实证依据。例如,一项针对日本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母语负迁移研究显示,日本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母语日语的影响,经常出现发音不准确、词汇搭配不当等问题。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母语负迁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3) 在研究趋势上,母语负迁移的研究正逐渐从单一语言领域扩展到多语言学习领域。例如,一项关于多语种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的母语负迁移研究显示,多语种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英语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多语言学习环境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仍然存在,并可能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产生负面影响。
毕业设计(论文)
- 7 -
此外,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研究者们也开始关注母语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例如,一项针对中国学生在与美国学生交流时的母语负迁移研究指出,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这一研究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综上所述,母语负迁移的研究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研究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内容多样化,研究方法丰富,研究趋势向多语言学习领域和跨文化交际领域拓展。这些研究成果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提高外语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1) 语音方面的负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汉语学习英语为例,许多汉语学习者由于母语发音的影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发音错误。例如,汉语中的“l”和“n”发音较为相似,导致部分汉语学习者难以区分英语中的“l”和“r”音,从而在单词如“lady”和“ready”的发音上出现混淆。
(2) 语音负迁移还体现在音调上。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不是。因此,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掌握英语的音调变化。例如,在朗读英语句子时,学淡无奇,缺乏节奏感。
毕业设计(论文)
- 8 -
(3) 此外,语音负迁移还可能影响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由于母语语音的影响,学习者可能会将某些英语音素错误地归为母语中的音素,从而在听力测试中难以区分相似音素,导致理解错误。例如,英语中的“th”音与汉语中的“s”音在发音上较为接近,汉语学习者可能会将“think”听成“sink”。
词汇方面的负迁移
(1) 词汇方面的负迁移是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影响的重要体现。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倾向于将母语的词汇直接对应到目标语言中,导致词汇使用上的错误和混淆。一项针对英语学习者的研究发现,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时,词汇负迁移现象尤为普遍。
具体来看,汉语学习者在英语词汇学习上,经常将汉语词汇的语义直接翻译到英语中,而忽略了两种语言词汇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例如,汉语中的“茶”和英语中的“tea”在基本语义上是一致的,但英语中“tea”除了指茶饮料外,还有“茶叶”的含义,这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单一词汇。因此,在翻译或使用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出现语义不完整或错误的情况。
据一项调查,汉语学习者在英语词汇测试中的错误率高达30%,其中约70%的错误是由于词汇负迁移导致的。例如,将“茶”翻译成“coffee”或将“茶叶”翻译成“tea”,这些都是由于对英语词汇语义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了负迁移。
毕业设计(论文)
- 10 -
(2) 词汇负迁移还体现在词汇搭配和词性上。由于母语与第二语言在词汇搭配上的差异,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容易受到母语习惯的影响,导致搭配不当。一项针对西班牙语学习英语者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者所犯的词汇错误中,约40%是由于词汇搭配不当造成的。
以英语中的“breakfast”为例,它是一个不可数名词,但在汉语中对应的“早餐”是一个可数名词。因此,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可能会错误地将“breakfast”与可数名词的搭配规则相混淆,例如说“one breakfast”而不是“one piece of breakfast”。
此外,词性方面的负迁移也较为常见。例如,英语中的“sugar”作为名词时,表示糖,而作为不可数名词时,表示糖分。汉语学习者可能会将“sugar”理解为可数名词,并在句子中使用错误的词性,如“Sugar is very sweet.”,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Sugar is sweet.”。
(3) 词汇负迁移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影响。首先,它阻碍了学习者对目标语言词汇的准确理解和使用。其次,负迁移现象还可能影响学习者的语法知识习得,因为词汇和语法是紧密相连的。例如,学习者可能会错误地将母语的语法规则应用于第二语言,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词汇负迁移问题,通过提供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识别和克服母语对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从而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轻词汇负迁移对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负面影响。
毕业设计(论文)
- 10 -
语法方面的负迁移
(1) 语法方面的负迁移是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语法规则,导致在目标语言中的语法错误。这种现象在汉语学习英语时尤为明显。
以时态为例,英语中的时态系统比汉语复杂得多。汉语中一般只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而英语中除了这三种时态外,还有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时、过去进行时、现在进行时等多种时态。因此,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出现时态混淆的情况。一项针对英语学习者的调查显示,约60%的语法错误是由于时态使用不当造成的。
例如,在描述过去发生的动作时,学习者可能会错误地使用现在完成时,如将“我昨天去了图书馆”错误地表达为“I have gone to the library yesterday”。这种错误是由于学习者将汉语中“昨天”这一时间状语直接对应到英语的现在完成时中,而没有理解英语时态的复杂性和用法。
(2) 句子结构方面的负迁移也是语法负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结构存在差异,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可能会受到母语句子结构的影响,导致句子结构混乱。例如,汉语中常用“把”字句,而英语中没有相应的结构。因此,汉语学习者在翻译或表达类似“把”字句的句子时,可能会出现错误。

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屁孩
  • 文件大小41 KB
  • 时间2025-02-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