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清代奉先桥
建成于同治八年间,距今有138年历史的奉先桥,座落在如今的乐德、双石两镇交界处,横跨在奔流不息的旭水河上空,把沿河两岸乡亲像骨肉一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甘做“红娘”联“姻缘”的奉先桥,受到当地百姓的百般爱戴。县文管所的邵兵介绍,这是自贡市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古桥梁,去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
《荣县志》记载,奉先桥,地处原双石、李晏、青云、李子四乡交界处的高滩,俗称高滩大桥。清同治八年(1869)建成,石结构三孔桥。长58米,,,。条石桥面,桥身微呈弧形,两端各有长6米的垂带式踏道,桥拱正中圆雕锁江石龙,龙头朝向河的上游。据说,桥自建成以后,洪水没有翻阅过此桥。9月23日,记者搭乘
“摩的”从乐德镇的李晏街道出发,经过30余分钟的行程来到具有传奇色彩的奉先桥。
大桥的桥头,树立着一座记载奉先桥修建时的石碑,石碑不是一块简单的石板碑,它是由碑座、碑石、碑头组成,碑头两翼是一个动物的造型,整个石碑远看像一座寺庙的大门,石碑外观造型十分讲究。石碑的碑文由一幅左右相对应的对联及横批作框架,中间填写概括奉先桥修建时的经过,这是一个组合而成的石碑,碑文约1000字。大小不等的碑文文字,均由当时的能工巧匠们,,100多年来经过风霜玉打后,碑文已经显得模糊,有的碑文文字已经掉落,如今,只能依稀看到碑文的大致内容,但石碑中央的“百代流芳”4颗大字还清晰可见。当地80多岁的杨大爷回忆说,自从懂事起,就没有看到过洪水翻过大桥,大概是60年代,荣县人最有印象的水打南门坝那年,洪水都只是翻过了桥的两侧,没有翻过桥中心位置。
这座两端略低中间最高的三孔石桥,桥中心处上、下游方(向上为荣县方向、向下为自贡方向)各有一块伸出桥体的巨石,这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蛟龙镇桥压水灾”的穿桥蛟龙,昂首的龙头张开一张巨型大口像是在吸水,奋力摇摆的龙尾像似在咆哮的河流中稳固着一动不动的龙体。据传说,修建大桥前,这里洪水泛滥,给两岸的农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当时的县令受先人托梦修建大桥造福于两岸的黎民百姓,县令于是在当年的一个秋收后发出指令,广招能工巧匠在“先人”托梦的指定位置开始了大桥修建,但在大桥即将竣工时的一个夜晚,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袭来,咆哮的洪水陡涨起来,眼看大桥就要被全部淹没于洪水中而被冲垮,参加修建大桥的工匠们哭泣在两岸边,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个惊雷而过时,工匠们看到一条张开巨口的蛟龙横卧于桥心,把咆哮着洪水吞没了一半,河水陡降,不论天空的大雨怎么下,但流经大桥的河水始终只能从桥孔下而过,凌晨时分,大雨停了,但蛟龙的身影却不见了。为了感激蛟龙的镇桥压灾,工匠们按照当时蛟龙横卧的位置和当时吞没洪水的情形,特意打造了蛟龙穿桥,至今还栩栩如生。
今年60多岁的王德文,就居住在奉先桥附近。他告诉记者,大桥两端的四个桥墩上,分别是4只端坐的雄狮,獠牙裂齿,十分凶猛,小的时候还经常骑在狮子头上耍,但经过风吹雨打,有3只狮子10年前就风化不见了,唯独保留下来的一只狮子,两只脚已经不见了。据传说,工匠们当时在4个桥墩上雕刻4只雄狮,是让他们协助蛟龙镇守大桥,避免妖魔鬼怪在大桥捣乱。为了避凶,大桥竣工时,工匠们还在大桥中央的中心位置
荣县清代奉先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