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抗原决定簇选择 】是由【tanfengdao】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抗原决定簇选择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X
抗原决定簇的确立与选择(一)
概念
01
研究意义
02
研究方法
03
报告内容
1
2
3
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而表位代表了抗原分子上的一个免疫活性区,负责与抗体分子或免疫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严格说来,抗体的特异性是针对表位而不是针对完整的抗原分子的。
抗原通过抗原表位与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从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表位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
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表位--定义
抗原分子以其B细胞表位与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发生互补性结合
--抗体复合物的立体构象;
,可见抗原和抗体分子的相互作用仅发生在抗原分子的B细胞表位和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之间,两者呈现结构互补。
C
一般情况下,一个多肽表位含5~6个氨基酸残基;一个多糖表位含5~7个单糖;一个核酸半抗原的表位含6~8个核苷酸。
抗原表位的大小与相应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相适合。
一个抗原表位的特异性由组成它的所有残基共同决定,但其中有些残基在与抗体结合时比其它残基起更大作用,这些残基被称为免疫显性基团。
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易被相应淋巴细胞所识别,即具有易接近性,可直接启动免疫应答,故称为功能性表位。
存在于抗原分子内部的表位无直接触发免疫应答的功能,称为隐蔽表位。若通过理化因素处理抗原,使其结构发生改变,内部的隐蔽表位被暴露,可能成为新的有功能的表位。
功能性和隐蔽表位
覆盖型和非覆盖型表位
某些抗原分子表面,不同表位之间相对分离,各自结合特异性抗体,互不影响,这类表位被称为非覆盖型表位。
若某一表位与相应抗体结合会影响另一表位与抗体的结合,此类表位称为覆盖型表位。
抗原表位--分类
连续性表位又称线性表位,是由肽链上顺序连续的氨基酸组成通常这种结合比较弱,因为小肽并不含完整天然蛋白的构象,在多数情况下这种表位可能只代表了复杂表位的一部分。对其研究依赖于多肽固相化学合成技术。
01
后者又称构象型抗原表位,是由那些空间邻近但顺序上不连续的氨基酸组成。
02
按表位结构不同,分为连续性抗原表位和不连续性抗原表位。
分类
按照与抗原受体细胞结合不同,分为B细胞抗原表位和T细胞抗原表位。
分类
特性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表位分子
TCR
BCR
MHC分子
必需
无需
表位性质
主要是线性多肽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表位大小
8-12氨基酸(CD8-TC)
12-17氨基酸(CD4-TC)
5-15个氨基酸,5-7个单糖或5-7个核苷酸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
表位是蛋白质抗原性的基础 ,研究蛋白质抗原表位, 对于设计具有免疫原性和中和活性的多肽、新型疫苗分子及新型诊断试剂具有较大意义。
应用:多在诊断与疫苗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制作良好的特异性诊断试剂盒中更为重要。
研究意义
抗原表位研究方法
通过化学或生物学方法处理抗原分子以获得多肽碎片,再利用单克隆抗体筛选能与之起阳性反应的片段。
用化学法或酶“切割”抗原,分离抗原肽段
该法对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不作要求,但测定结果只能是抗原的线性表位。
化学切割法中常用的试剂:CNBr,NTCB,IBA,甲醇。
酶法切割常用的酶有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V8 蛋白酶等。
水解后采用各种分离方法如SDS-PAGE、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将水解片段分开,然后用Western blot,ELISA等各种检测手段来检测。结果可通过理论肽段分子量的推断或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来判断。
利用该法分析抗原表位的有肌醇激酶、肌细胞增强蛋白、乙酰胆碱酯酶、玻璃体结合蛋白、磷脂酶基质蛋白等。
“切割”法或酶法(classical epitope mapping)
抗原决定簇选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