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描写元宵节的古诗 】是由【5415645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描写元宵节的古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产品年终工作总结
202X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演讲人姓名
解语花·上元 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①解语花:词牌名。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
②绛蜡:红烛。浥:沾湿。红莲:指荷花灯。
③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④素娥:嫦娥。
⑤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⑥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⑦飞盖:飞车。
【鉴赏】
这是词人飘流他乡,逢元宵节的忆旧感怀之作。先写元宵夜的灯节花市,巨大的蜡烛,通明的花灯,露水虽然灯笼纸打湿,可里面烛火仍旺。月光与花市灯火互相辉映,整个世界都晶莹透亮,嫦娥也想下来参加人间的欢庆。苗条的楚地姑娘在花市嬉戏,箫鼓喧闹,满路溢香。又写“昔日”京都的元宵。着重从大处着笔。“钿车罗帕”突出都市特点,与上阕“楚女纤腰”及“箫鼓”形成对照,脉络井然。“暗尘随马”写夜市繁华。从“年光是也”开始抒情,抒发今不如昔的际遇和伤感。此作结构缜密,厚重顿挫,极具匠心。
【赏析】
以正月十五上元节为题材的诗词,历来首推初唐苏味道的《上元》诗,其次则以北宋的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和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南宋的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等词为代表作。柳永、欧阳修等虽亦有词,皆不及上述诸作脍炙人口。苏味道诗写承平时代长安元宵夜景,纯是颂诗。苏轼词则以追忆杭州上元的热闹来反衬自己到密州后的心境荒凉。辛词别有怀抱,意不在专咏元宵;李词则抚今追昔,直抒国亡家破之恨。从描写上元节的具体内容看,周邦彦的这首《解语花》诚不失为佳作。正如张炎在《词源》卷下所说:“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云,……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晏(宴)乐之同。”盖此词既写出了地方上过元宵节的情景,又回顾了汴京上元节的盛况,然后归结到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还是比较完整的。不过摆到宋徽宗在位期间这个时代背景下,自然给人以好景不常的联想,而且统治阶级的醉生梦死也使人不无反感,至少也难免感慨系之。特别是周邦彦本人,填词的功力虽深,而作品的思想内容却并不很高明,所以这首《解语花》,近年来已不大为人注意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背景
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作者随驾到达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元宵节。
鉴赏
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春到小桃枝”是上元到来的表征。用轻灵之笔写深沉的感慨。“天涯海角悲凉地”,补足“客路”二字含义。所谓天涯,主要的不是指地域遥远,而是指漂泊他乡异地。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上元,只能令人心酸。词人自然回忆起靖康之变以前“全盛时”的上元
下片紧接上片的意脉:“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这就是变乱之前“全盛时”上元的情形。当时的上元非常繁华:“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卷六)。但是作者在此避实就虚,对这些繁华情景,不作具体描绘。“花弄影,月流辉’、是乐景。“弄”、“流”二字很能传“花影”、“月辉”之神,升平的氛围已呈现出来了。“水精宫殿五云飞。”笔墨侧重对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的渲染。对过去的太平之象的褒扬渲染,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不能这样看。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所以紧接着就从幻梦回到了现实。“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联结全篇的关键,有人指出,是这首词的“词眼”。没错。从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赤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里行间。
鹧鸪天·上元启醮 张孝祥
子夜封章扣紫清,五霞深里佩环声。驿传风火龙鸾舞,步入烟霄孔翠迎。
瑶简重,羽衣轻,金童双引到通明。三湘五管同民乐,万岁千秋与帝龄。
题解
乾道四年(1168)春夏,张孝祥全家在长沙。该词作于正月,系《鹧鸪天·上元启醮》二首之一。词题一作“上元设醮”。“上元”,元宵节。“醮”,祈祷神灵的祭礼,后专指道士、和尚为禳除灾祸所设的道场。
上片三、四句同前两句一样,仍然是一种企盼。“驿传”,传舍、驿站,历代封建政府供官员往来和递送公文用的交通机构。“风火”,紧急,代指前线。“龙鸾”,龙与凤,常常比喻贤士或华美文章,这里喻作前线的捷报。“烟霄”,显赫处。“孔翠”,孔雀和翠鸟,以喻精华,这里则喻作隆重的礼仪接引。这两句对仗工整,轻快流畅,更以其飘逸表达了词人对收复失地的企盼。
过片“瑶简”句进一步将上元设醮推向新的企盼。“瑶简”,即玉简,玉质的简札或手版,一指道家的符箓,一指帝王封禅、诏诰用的文书。“羽衣”,以羽毛织成的衣服,常称道士或神仙所著衣为羽衣。“金童”,仙人的侍童。“双引”,分列两旁导引。唐制谓宰相入朝须举双烛引路,余官各一,故称;宋制谓学士以上有朱衣吏一人引马,至入两府则朱衣二人引马,故称。“通明”,开通而贤明,代指君主,这里是指君主宫邸。从这几句又可看出,词人尽管深受避世思想和游仙之说影响,却仍然念念不忘朝见君主以陈其所见。诚然,通明之己见当陈通明之君主,该词写到这里,其企盼可谓透彻通明之极。
最后一联作为全词结语,既是贺词,更是企盼,论时知心,披文入情。“三湘”,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古诗文中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五管”,一作“五筦”,指今岭南地区,古以广、桂、容、邕、安南府皆隶广府都督统摄,谓之五府节度使,名岭南五管。词人曾在这些地方为官。上联写的是为官心得,为官一任,当造福四方,与民同乐。
下联写的是为臣心期,祈祷江山社稷永葆太平万万年。
添加标题
折桂令·元宵
01
添加标题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02
添加标题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03
添加标题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04
添加标题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05
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 向子湮
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
龙如骏马,车如流水,软红成雾。
太液池边,葆真宫里,玉楼珠树。
见飞琼伴侣,霓裳缥缈,星回眼、莲承步。
笑入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
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归去。
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
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
【赏析】
词前小序所说“绍兴甲子”,指的是1144年(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上元”,即元宵节,为旧历正月十五日;时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故又称元夜或灯节。“有怀京都”中的“京都”,系指已沦入金人之手的原北宋王朝的京城——汴京。据此可知,该词是词人身处南宋京城临安、恰逢上元佳节,回忆起当年汴京元夜的盛况,不胜怀念故国之情而作。
上阕追忆皇城汴京的上元之夜,华灯如昼,轻歌曼舞、车水马龙的情景,突出写宫内、宫外处处是一片升平。“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二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华灯”、“明月”、“绮罗”、“弦管”皆写实:“华灯”,指装饰美丽的灯盏,上元之夜,灯是主景,它不仅有彩绘装点,更主要的是有夺目的光彩;十五日夜正是月最圆、光最亮之时,首句将“华灯”与“明月”共举,给人以虽是夜晚却亮如白昼的感觉;“绮罗”指男女游人的盛装,“弦管”则指代音乐声声不停。“春风路”,则是写虚,汴京地处中原,正月的天气尽管已是早春,但冰雪未融、乍暖还寒,这里以春风满路象征欢乐的游人内心喜气洋洋,犹如春风驱散了严寒。
下阕虽仍写观灯游人的欢乐和汴京的繁华,但已属兴尽之余波;词人也从追忆中霍然而醒,慨叹而今的悲怆。“笑入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仍承上阕继续渲染欢快气氛。前一句写笑声飞入云霄,“彩云深处”,指为庆灯节,在皇宫内临时搭起的“彩山”,据《梦梁录·元宵》所载“汴京大内前缚山棚、对宣德楼,悉以结彩,山沓上皆画群仙故事”可知。
后两句写燃烧的焰火,令人赏心悦目:团团簇簇的焰火突然窜入冥冥高空,化作五彩缤纷的花雨,像飞瀑、珠帘般飘洒下来,时起时伏。观灯盛会至此已是高潮之巅,下面“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归去”是写灯会已散,游兴已尽的仕女们疲惫不堪,连鬓边饰物摇摇欲坠都已无力去整,随着人们纷纷乘车离去,这繁华喧闹的上元之夜也已趋于平静。沉醉在追忆中的词人也骤然猛醒,“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这是十分深沉的感慨。“桃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仙山;“蓬岛”,即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的蓬莱仙岛;“桃源”、“蓬岛”在此均借指沦陷金人之手的汴京。“醉失”一词,流露出对怯懦的南宋王朝无端拱手让出帝都汴京的不满。
词人向子湮是南宋大臣,在政治上是主战派,他曾在潭州(在今湖南长沙一带)亲率部队抵抗过强大的金兵,后因反对和议、触怒秦桧而被革职。“梦回蓬岛”,可以泛指无数次地梦回夜转重返汴京的欢乐,也可特指此次上元之夜对汴京的深情追忆,然而梦中的片时欢乐醒来只会更加凄凉,“满身风露”则是指颠沛动荡的生活留给他的只是满身雨、露、风、霜。
该篇运用回忆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怀念故国、悲壮而抑郁的苦闷心情。愈是对欢乐过去作生动细腻的描写,愈是使人更加留恋珍惜已经失去的一切,也就更加深刻地写出词人内心的痛楚。用词典雅流丽处令人心驰神往,激烈悲愤处,又能见字血行泪,产生了巨大的感人力量。
元夕二首 王守仁
[一]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①。
堂上花灯诸第集②,重闱应念一身遥③。
[二]
去年今日卧燕台④,铜鼓中宵隐地雷⑤。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⑥。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⑦。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⑧。
【注释】
①虚庭:空空的庭院。
②花灯:即灯花。诸弟:指在余姚家乡的兄弟。
③重闱:父母居室。
④卧燕台:住在京城。燕台,指燕京。
⑤隐地雷:隐隐的雷声。
⑥阁道:古宫苑中架木通车的复道。
⑦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此处借指龙场苗族百姓吹奏的乐器。
⑧孝皇:指明朝的孝宗皇帝。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译文】
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第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
去年的今天还住在京城,元宵节的铜鼓声隐约如滚地的雷响。月儿依傍着苑楼灯影暗淡,风中传来阁道上来回的马蹄声。在万里炎荒之地频频回首往事,夜深时听见百姓的笛声使人徒自悲哀。还记得先朝许多快乐的事情,孝宗皇帝曾经为两宫开禁。
【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元霄之夜,诗人自然是要怀念亲人的,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回忆往事也是十分自然的了。作者把这种感受如实写来,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2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3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1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杨广
5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4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描写元宵节的古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