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第1页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
作文题
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但是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
人的传授。”
对这一说法,你怎么看,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在这次浦东一模中,让我们讨论了两个内容:确认我是谁、拒绝我是谁。这两句
话本身,就如同我在之前作文攻略中说的,这种表述相对比较形而上,比较抽象,所
以在审题上,需要将这两个概念进行还原。
还原的方法,一般推荐大家使用举例子的方式。
首先我们看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我们每天从外界摄取知识。
第二句话,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别人的传授。
那么这篇文章之所以会要第一句话,是因为第一句话本身,就是对于这篇文章第
二句话的指代 ——也就是说, 来自别人传授的知识,是我们从外界摄入知识的的一种
特殊形式。
那么这样的话,就是在于,我们在外界获得的知识,和我们内心的知识之间,会
有什么区别?
关于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对于题目做进一步探讨的 ——
其实类似的问题,前几年比较常见,比如我们一直讨论的话题 ——百度已经能够
将我们知道的知识都收录其中,我们所知道的知识几乎都能从百度中搜索得到,那么
我们再学习知识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问题,其实我在暑假班已经给同学们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具体而且有效的结论
——
我们对于知识本身来说,知识并不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的信息流。
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知识,在识记层面,和理解层面,所掌握的程度
是不一样的,如果知识只是存在, 抑或于只能够被查阅, 别检索, 那么这个知识本身,
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第1页 : .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第2页
这个就是我们依据非常重要的古话——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简单来说,就是来自内心的知识,是一些我们了解到世界观之后,能够自己掌握
然后做出判断的知识,而别人的传授,是那些,直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关于方法论
的内容。
那么我们就会认为,直接和你们说方法论的内容的人,他们给我们讲的确实能够
帮助我们解决现在的问题,但是却不是只是,我们只有能够了解因果原委之后,我们
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才是知识。
就比如说——一道数学题目不会做,如果我直接告诉你答案,或者告诉你怎么解,
这个只能算是别人告诉的知识,不是真正有效的知识。真正有效的知识,是你内心的
知识——你知道如何对于知识做出判断,然后由你的判断做出的决策解决了问题,这
个才是来自于内心的真正的知识。
所以,这篇文章,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我们对于知识所产生的,所见即所得的误
区。

1
表层逻辑
那么有了这个逻辑之后,其实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文章的写作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了——
首先第一个角度角度来说,我们先去论证的还是合理性的论证。
确实我们认为,从外界获得知识本身,是一种让我们认知存量得到进步的捷径,
我们通过他人的教导,我们就可以更好的被删选有用的知识,利用他人的经验来帮助
我们更好的积累知识,解决眼前的问题。
那么这个就是这篇文章第一个,表层逻辑。

2
深层逻辑一
随后进一步去论证, 我们不能够单一的满足于别人所告知的, 来自于外界的知识。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第2页 : .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第3页
因为当我们在使用这些外界的知识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对于知识本身,
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它们只是处在一个能够被我们找到的状态,但是却并不
能够被我们真正的使用。
而知识的本质,并不是所见即所得而,而是应该通过可以联系和反复链接,形成
固化的强联系,在这样的联系作用下,才能够让我们真正的使用这些知识。
所以,所见即所得的内容,并不能够让我们产生判断增量,这些知识知识围绕着
我们,但是却不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增益,只是一些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知识,而
我们想要真正意义上利用知识,能够有使用知识的自由,就不能够满足于对于知识的
一种“知道”的状态。

3
深层逻辑二
随后我们对于文章来说,再从本体论,我们要怎么做?
这篇文章,还是关乎于知识的存量和增量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构建文本的时候,
我们要写的是,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将外在的知识成为我们知识的存量,而存量知
识在累加之后,再将它融合成我们知识的增量。
而我们在这个世界,人和人之间的比较优势,正是源自与知识的增量,所以 我们
只有让我们对于知识本身产生更高水平的存量,同时让这些存量知识本身成为我们的
增量判断,用我们内心的知识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对于知识
的掌握。

4
方法论
随后最后,文章方法论,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方法论就比较简单了, 我们需要保
持的,是对于知识本身,我们要有效能感知。
对于知识的效能感,基本上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对于文章进行构建了。
我们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主要还是关于知识的效能感。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第3页 : .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第4页
那么基本上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我们就可以根据这样一个逻辑,对于文章进行构
建了。

范文展示
知 识 与 进 步
杨睿心
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但是有人说: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
传授。”
所谓“真正的知识”和“外界摄入的知识”有何区别?我认为,似乎从外界摄入的知
识是“旧知识” 。我们每天从学校课程或从书刊、网络中接触到的知识,往往是前人的研究
成果。万物运转的规律、哲人对世界的思辨等,诸如此类知识均与现代社会存在着或多或
少的时间差。而我们“摄入”这些旧知识的过程,看似是主动吸收的过程,实际是被动接
受的过程。当我们从不同的媒介中接受知识的过程停止后,我们的学习过程似乎就停止了。
试想,如果人类始终只被动接受旧知识,那么“从蒙昧时代到现代文明”的成就将化
为泡影,人类将在原地踏步甚至驾驶着历史的倒车走向消亡。
那么,是什么使人类得以延续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呢?显然答案是“来自内心的真正
的知识”,或可称作“新知识” ,也可以说是由旧知识而衍生的新疑问。 “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 ”为人师,不仅需要传授道理,还需要解答疑惑。而疑惑的产生是新知识习得或
诞生的基石。对古人来说,他们没有当今相对发达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宛
如新生儿认识世界。当疑惑产生时,他们将进行基于主观能动性的思考和探索。由此,主
观能动性架设了通往新知识的桥梁,人类不断获得进步。
对今人而言,社会相对先进,认知相对发达,加之有了前人的充分经验积累和发展历
史的积淀,同时,学校的普及以及多媒体的发展,使得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大量旧知识。
诚然,人是凡人,何况如今我们学习的是千百年来前人的智慧结晶,仅是学习旧知识就会
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才会“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
然而,在摄入知识之后,若无“惑” ,无思考,即使是自主学习,实际上其中的主动性
仍是不够的。真正具有足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应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学习旧知识,产
生新疑问, 解决疑问, 再学习、再产生新的疑问……如此才能习得真正的知识并取得进步。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第4页 : .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第5页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知识、产生疑问的过程是曲折的。遑论当前各领域的发展已较深
入的情况下,只有极少数的精英才可能有全新的前人未知的发现。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
有准确严谨的自我认识与能力判断,并在能力范围内展开主观能动的学习,在曲折中取得
进步,即是获得了来自内心的真正的知识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惑”中学习、探索,虽道阻且长,但终可“知”
之“识”之,以知识充盈内心。

点评:
本文观点辩证,思路清晰,层层推进。开篇即对题干中的核心概念“真正的知识”进
行了界定,指出“真正的知识”与“外界摄入的知识”的差异:前者更倾向于人们主动吸
收的“新知识”,后者更倾向于人们被动接受的“旧知识”。厘清核心概念后,杨睿心同学
没有局限于探讨生命个体如何获取真正的知识,而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对作文命题进
行了审视与思考,通过对比论证提出观点:如果人类始终只是被动接受旧知识,那么从蒙
昧时代到现代文明的成就将化为泡影;如果想要使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那么就要重视
“来自内心的真正的知识” ,一言以蔽之,主观能动性建构了通往新知识的桥梁,促使人类
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那么,如何能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从“外界摄入的知识”内化
为源于内心的“真正的知识”呢?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杨同学结合当下多媒体时代语境,
进一步指出真正具有足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应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摄入知识、产生
疑问、建构新知、内化于心的过程往往是曲折、艰难的,而人类文明也正是在这样曲折、
艰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升华。最后,文章援引《师说》作结,引发读者反思自己的知识
建构,探寻源于内心的“真正的知识” 。本文论述语言简明流畅,论证逻辑较为清晰,略显
不足的是,文中用以支撑观点的论据较少,如能结合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若干具体事例来加
以佐证,可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第5页

2022届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屁孩
  • 文件大小365 KB
  • 时间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