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中国农史》目录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农史》目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 -
《中国农史》目录
一、 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与发展
(1)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可追溯至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分别代表了早期农业的典型形态。半坡人种植了粟、黍等谷物,而河姆渡人则开始种植水稻。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成片的稻田,,这表明当时农业规模已相当可观。据估计,当时中国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约为每亩150公斤,虽然与现代相比较低,但足以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农业社会。
(2)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据《史记》记载,当时铁犁的使用使得耕地面积增加了近一倍。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多种灌溉工具,如筒车、翻车等,有效解决了北方干旱地区的灌溉问题。以秦汉时期为例,当时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惊人的300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200公斤,农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农业技术创新。例如,唐代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宋代则发明了水车、风车等灌溉工具,进一步提高了灌溉效率。据《宋史》记载,宋代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00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250公斤。这一时期,中国农业还开始向南方扩展,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3 -
二、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进步
(1)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进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标志着农业工具的革新。铁犁牛耕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耕作效率,还使土地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铁犁的使用使得耕作效率提高了三倍。此外,铁制农具的耐用性和锋利度也远超之前的青铜器,使得耕作更加省力。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进步,为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战国七雄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2)秦汉时期,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灌溉系统得到了完善。当时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灵渠等,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其中,郑国渠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30万亩,极大地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此外,汉代还发明了耧车,这是一种新型的播种工具,能一次性播种多粒种子,提高了播种效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时期,全国粮食产量达到了惊人的300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200公斤。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进步,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唐宋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这一时期,曲辕犁、筒车、翻车等灌溉工具的发明,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曲辕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不同土壤类型的耕作,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筒车和翻车则分别适用于平原和山区灌溉,提高了灌溉效率。此外,宋代还发明了水车、风车等灌溉工具,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宋史》记载,宋代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00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250公斤。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进步,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为后世农业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3 -
三、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
(1)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为主要特征。据《史记》记载,汉代时期,,而到了唐代,。在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成为佃农或雇农。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封建政府通过实行均田制等政策,试图缓解土地兼并问题,但效果有限。
(2)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结构中,粮食生产占据主导地位。水稻、小麦、粟、黍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据《宋史》记载,宋代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00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250公斤。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有大量粮食出口。例如,宋代政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粮食运往东南亚、南亚等地。此外,茶叶、丝绸等农产品也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 4 -
(3)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还与手工业和商业密切相关。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如纺织、陶瓷、铁器等手工业部门在农业经济的带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商业活动也日益繁荣,形成了以粮食、丝绸、茶叶等农产品为主的市场交易。据《明史》记载,明代全国有粮食市场约3000个,茶叶市场约2000个。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不仅推动了国内市场的繁荣,还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为后世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 中国近现代农业变革
(1)中国近现代农业变革始于20世纪初,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西方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中国农业开始向现代化转型。这一时期,拖拉机、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机械和化学品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例如,1950年代,中国开始推广水稻杂交技术,使得水稻单产显著提高。据《中国农业年鉴》统计,1950年代中国水稻单产仅为每亩200公斤,到1980年代已增至每亩300公斤以上。
(2)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经历了更深层次的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快速提升。1980年代,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人均粮食占有量稳步上升。同时,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农业企业集群。例如,山东鲁花集团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了从原料收购到成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 6 -
(3)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家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精准农业、智能化农业等,提升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同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一时期,中国农业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还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
五、 中国当代农业发展
(1)中国当代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化。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在这一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例如,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大型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加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
(2)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当代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农业产业化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连接,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例如,山东鲁花集团、安徽古井贡酒等知名企业,通过农产品加工,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外,农业产业化还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 6 -
(3)中国当代农业发展还体现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两个方面。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例如,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育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在农村改革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不断深化,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例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农史》目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