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建构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建构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建构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建构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摘 要:坚持问题导向,精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职学校各专业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应坚持的方向。面对新时代现代化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中职学校要通过开发服务工业产业链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科类专业课程体系,搭建“教、训、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四创并进”新工科类专业创新教育路径,构建新
时代工科类“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通,从而培养高素质、有情怀的创新型“新工人”,为“智慧工业”“生态工业”“绿色工业”提供人才支撑。
Key: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
:G63 :A :0450-9889(2024)14-0088-05
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表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迈进了新的阶段。然而,在现代工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职工科类专业还存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专业人才教育与现代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脱节,以及各专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通力度不足、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这就导致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实际岗位工作的需求。因此,从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通等三个层面,结合职业教育实际,构建一种符合新时代工科类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是新时代赋予中职工科类专业创新发展的新使命。落实这项改革有利于培养一大批拥有工科情怀、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同时具有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工科类专业人才,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新时代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构建思路
(一)新时代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新时代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是以爱工乐业、艰苦奋斗、服务西部的建工情怀为引领,从夯实基础层、铸强实践层、精
进创新层等三个层面依次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通”战略的一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1]。借助这一模式进行中职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有利于精准促进广西中职学校新时代工科类专业学生“三递进”阶梯式发展。“三递进”即从掌握知识体系到满足社会需求的递进,从满足社会需求到创新个性发展的递进,从个性发展到创新设计能力的递进。这样才能最终达成培养拥有服务西部情怀,具备扎实专业素养,且具有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工科类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构建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坚持围绕“大农业”发展格局,开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工科类专业,旨在服务智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校工科类专业在校生人数快速增加,出现了课程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课程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实训教学薄弱、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人才培养与现代化工业产业需求相脱节等突出问题。为此,我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构建新时代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通,不断更新和完善工科类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实训内容,营造生产式实训环境,从而逐步提升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在构建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校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就业与升学并重,关注每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精准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一是精准定位“培养什么人”。我校以新时代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工业产业生产一线及现代工业发展需要,培养知识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
高水平技能人才。二是精确定义“怎样培养人”。我校以“产、科、创”三融合为抓手,建立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智能制造服务中心、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作室、“玉农元信”工作室、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等“产、科、创”三融合基地。结合基地建设,我校依次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通”,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模式、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通过有效融合产、科、创等要素,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我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通,促进多种工科类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工科类行业特色打造成专业特色和专业品牌,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三是有效解决“为谁培养人”。我校紧紧围绕“新工科”建设指导思想,立足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致力实现为“智慧工业”育人、为“生态工业”育人、为“绿色工业”育人的目标。我校通过构建新时代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促进“产、科、创”三融合,促使工科类专业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以培育一大批专业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三强”高素质工科类专业人才。
二、打造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产教融合:开发服务工业产业链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科类专业课程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工科类产业发展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实训的内容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衔接,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工科类产业升级和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产业发展和专业教育的双赢。深化产教融合需要中职学校从课程体系革新着手,开发服务工业产业
链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科类课程体系,强化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促进工科类专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互动[2],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和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此,我校以建设面向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工科”为指引,以契合工业产业链发展需求为方向,积极探索、构建服务工业产业链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科类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校首先充分了解工业产业领域的实际需求,注重实训教学,建立以现代工业产业实际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形成了“3+1”课程体系结构。在该课程体系结构中,“3”即工业生产新技术开发与实践、工业产品加工与检测、工业产品营销等三个专业大方向;“1”即创新创业课程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我校所开发的“3+1”课程体系,是按照工业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标准等进行设计开发的,目的是实现产业链、方向链、岗位链、课程链、技能链、证书链等“六链”纵深推进,“岗课赛证”有效融通,从而打造服务工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科类专业特色课程体系[3],最终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科教融汇:构建“教、训、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科教融汇是工科类专业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科学技术与专业教育要素、科学研究与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相融合汇聚,深化科教融汇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提高工科类行业企业与学校工科类专业人才供应的匹配度,加速教学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广,打造“专业教育、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共同体。
深化科教融汇需要中职学校从创新实训教学方式着手,从教学、实训、研发、创新等四个维度搭建实训平台,提高工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我校聚焦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用人才培养,构建“教、训、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4](如图2所示)。“教”平台是指云教学、超星学台拥有丰富、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现学生“时时学、处处学”、教师评价“实时评”,打破了师生实时交流的障碍。“训”平台是指校企共建校内理实虚一体化实训基地,我校推进“理、实、虚”一体化教学改革,借助虚拟仿真基地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数字化升级改造,促进实训与工业行业应用接轨,增强实训教学效果。“研”平台是指校企院共建智能制造服务中心、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作室等校内研发平台,以创新任务为驱动,发展学生的研发思维和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平台是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工业机器人课堂、创新实验室、“双创”中心、校外实践基地,将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5]。我校通过构建“教、训、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了教学平台、实训平台、研发平台和创新平台等四个平台的育人作用,有效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设计能力。
(三)专创融通:探索“四创并进”新工科类专业创新教育模式
专创融合是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进一步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工科类专业实现产、学、研融合贯通,深化学校、企业、行业、科研机构间的合作。在此过程中,中职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参加教科研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可以将工科类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相结合,深入了解工科类最前沿知识、行业需求和市场发展动态,从而发展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化专创融通,中职学校要注重与行业企业、教科研机构的对接,开设创新教育实训教学课程。为此,我校工科类专业积极探索“四创并进”专业创新教育模式(如下页图3所示),通过设定“兴趣出创意、制作出创新、产品出创造、项目出创业”创新教育阶段,开展“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生产实践+创业实践”的实训教学[6],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推进专创融通过程中,我校开设了单片机C语言、PLC编程提高班等21个兴趣班,引导学生“结合兴趣出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发了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CAXA实体设计等课程,促进学生“结合制作出创新”,引导学生制作小冰箱、温室大棚自动浇灌系统、迷你宿舍语音控制系统、爬楼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构建了“必修+选修”“创业实训活动+创业成果展示”的双驱动专创融通教学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产品出创造”,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技能大赛、自治区级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比赛,让学生“结合项目出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
三、我校工科类专业开展“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的成效
我校所构建的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新时代“爱工乐业、艰苦奋斗”的建工情怀为基础,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通有效衔接和贯通,以“夯实基础层、强铸实践层、精进创新层”三个层面为人才培养出发点,目的是培养拥有工科情怀、具备扎实专业素养,且具有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工科类人才,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育人效果。
(一)使学生实现了从掌握知识体系到满足社会需求的递进
我校所构建的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为目标,围绕国家提出的新工科建设要求,抓准新时代产业升级
和行业转型的关键点,聚焦工科类专业人才需求。实践中,我校在分析岗位能力需求要素的基础上,依托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工科类专业,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校组织教师团队调研走访了32家企业,建立以现代工业产业实际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3+1”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内容,丰富了专业学科的思政元素、创新元素。近年来,我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在2020年获自治区品牌专业立项建设,在2023年验收为“良好”等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获评自治区优秀专业。同时,我校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玉林市凯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营造岗位工作环境、制订岗位工作任务、实施岗位工作标准,完成了培养“双能型”高素质人才的进阶,%,%,毕业生业务水平受到用人企业的广泛好评。
(二)使学生实现了从满足社会需求到创新个性发展的递进
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我校为此实施了“点、线、面”相融合的矩阵式职业规划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持续发展。在“点”上,我校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专业系列兴趣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兴趣班教学,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设计和创新。近年来,我校学生累计设计《广州塔》《滑翔机》等160余件创新产品。在“线”上,我校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校级技能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过程,在同台竞技中迸发出更多“金点子”。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各

建构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440 KB
  • 时间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