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精心组织练习加强练习指导培养学生论文(精选12篇).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精心组织练习加强练习指导培养学生论文(精选12篇) 】是由【laji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精心组织练习加强练习指导培养学生论文(精选12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精心组织练习加强练习指导培养学生论文(精选12篇)
篇1:精心组织练习加强练习指导培养学生论文
精心组织练习加强练习指导培养学生论文
数学是小学的基础学科,要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就要精心组织练习,加强练习指导。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2)注重新旧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注重知识的类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联系;巩固;类比;迁移能力;理解能力;应变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通过课堂练习落实的。因此,教学中精心组织练习,加强练习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理解能力、应变能力。
1.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根本原因。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使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认真分析旧知识间的等同点,有利于学生产生探索性,从而促使学生丢知识的自然迁移。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会议比与除法与分数的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等同点,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概括 出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理解、掌握和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2. 注重新旧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针 对新知识的疑难,科学系统设计练习程序,采用多种方式的练习手段,使学生充分掌握,反复巩固新知识。不仅可以反馈学生丢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课堂教学,而且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在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我出示以下练习:
(1)量出火柴盒长、宽、高,算出表面积。
(2)火柴盒的表面积是不是它需要纸板的总面积?
(3)增氧求出火柴盒需要值班的总面积?(接头处忽略不算)
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加上内盒五个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分别量出火柴盒内外盒的长、宽、高;用多种方法求出火柴盒需要纸板的总面积。学生思路清晰,印象深刻;最后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计算,粉刷教室和天花板;粉刷长方体水池的四壁和地面等表面积,就易如反掌了。
通过由浅入升的基本训练和变式练习,学生学得生动、实在。既加深了对长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知识的类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这一阶段的练习,是一堂课知识的升华。教学中,自己应把握知识的横纵向联系,巧妙设计题字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合理的类比推理,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应用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增强应变能力。例如,在学生掌握工程翁提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解题规律后出示共同工作问题的变式,相遇问题的练习题组,使学生在练习中轻松愉快地将工程问题与共同工作问题,相遇问题融会贯通。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系统,强化了工程问题的解题规律和思路。
篇2: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关键词:以旧引新 深化理解 区别异同 巩固练习
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面对固定的学生,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相同的授课时间内,不同的教学方案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单一、枯燥无味的练习,会导致学生厌倦、影响学习积极性。
因此,为了克服课内不足课外补的坏习惯,我探索研究课堂上练习的习题设计,以期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一、以旧引新——设计过渡性练习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密切联系。因而设计习题时,不要局限于当天所学的内容,而要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以旧导新,促进调整与同化,使之连为一体,发挥知识整体结构在学生认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大大降低新知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之前,我设计一些已学过的知识作练习:
(1)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 什么?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
当学生回答了以上几题后,我再向学生提出要求:你能把一个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它的面积吗?练习题一出,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梯形动手剪、拼,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补充,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想出了多种求梯形面积的方法:
(1)、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求它的面积。
(2)、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3)、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的两个三角形求它的面积。
(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面积的一半。
(5)、,剪下一个三角形,再把这个三角形旋转到原来梯形的一侧,把原图形转化成一个三角形,最求它的面积。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把图形转化、迁移为新授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深化理解——设计与例题保持结构稳定性的练习
在例题教学后,安排基本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知。要求其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结构相同,题型也基本一致,具有例题牲特征。例如,在教梯形的面积的例题后,我设计第一组题让学生练习:
(1)、梯形的上底10米,下底4米,高3米,求面积。
(2)、梯形的上底10米,下底4分米,,求面积。
这一组题中,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的3个条件都是直接给出的,所以可以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消化,达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目的。
为了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在保持新知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我进行了改变思维训练的角度,进行例题结构变更,通过变式题训练,加深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如第一组题练习后,我紧接着安排第二组题:
(2)、梯形的上底是8米,下底是上底的一半,高是6米,求面积。
(2)、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2米,下底比上底长4米,高是下底的2倍。求它的面积。
这一组题,其中一个或两个条件是间接给出,必须先求再求面积。
三、区别异同——设计比较性练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概念,公式,题目表面上非常相似,但实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不细致观察,不认真比较,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意把形似实异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弄清数量关系,找出异同点,掌握解题方法。
例如教学了百分数的认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组习题:
(1)、甲数是160,乙数是200,乙数比甲数多百分之几?
(2)、甲数是160,乙数是200,甲数比乙数少百分之几?
(3)、甲数是160,乙数比甲数多40,乙数比甲数多百分之几?
(4)、甲数是160,比乙数少40,甲数比乙数少百分之几?
让学生观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进行比较:(1)题:(200-160)÷160 = 25%(2)题:(200-160)÷200 = 20% 。(3)题:40÷160=25%。(4)题:40÷(160+40)=20%。这样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和“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两种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
在比较的基础上,我还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即百分数与整数的比较。如让学观察比较两个数多少的题目:(1)、甲数是160,乙数是200,甲比乙少多少?算式是:200-160=40 (2)甲数是160,乙数是200,甲比乙少多少?算式是:200-160 = 40
以上的比较,使学生看到:“求甲数比乙数多几”,与“乙数比甲数少几”的解法是相同的,结果也相同。从而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
四、巩固练习——设计综合性题
综合性题的练习,目的是为了形成认知结构的整体性,只有新旧知识互相搭配,才能使新知纳入原有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下列一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求出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 ,。
(2) 底面半径是6分米,高是3分米。
(3) 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是4厘米。
(4) ,高是2米。
这组题由易而难,层层递进,体现了知识纵深发展的过程。总之,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优化课堂练习过程,及时有效调控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我由于能注重堂上练习的设计,较好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自学能力,智力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都从以前怕上数学课,到现在盼上数学课,初步形成会学、乐学,争先进的良好学风,从而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3:利用开放型习题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
利用开放型习题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
一、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学习分数时,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往往混淆不清,以致解题时在该知识点上出现错误,教师虽反复指出它们的区别,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学习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做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9/10,第二根截去9/10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此题出示后,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经过讨论,统一认识:“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第一根截去的长度就无法确定,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必须知道绳子原来的长度,才能确定哪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这时再让学生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第一根的9/10等于9/10米,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一样长;②当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9/10大于9/10米,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长;③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9/10小于9/10米,由于绳子的长度小于9/10米时,就无法从第二根绳子上截去9/10米,所以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而大于9/10米时,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
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区别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了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解法:(1)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35×20)÷20;(2)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乙队20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35×20+100)÷20;(3)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500÷20-35;(4)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00÷20+35;(5)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两队每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6)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甲队20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20;(7)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也就是甲队(20×2)天修的,由此可以求出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

2025年精心组织练习加强练习指导培养学生论文(精选12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ajie
  • 文件大小39 KB
  • 时间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