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经典散文-青春这条河(精选8篇).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经典散文-青春这条河(精选8篇) 】是由【bab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经典散文-青春这条河(精选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经典散文:青春这条河(精选8篇)
篇1:经典散文:青春这条河
青春就像蝴蝶的翅膀带我们领略感受人生的春夏秋冬,人生的时钟不停转动,回想起青春就像一场美丽经典的旧电影。回想起青春,翻开青春纪念册仿佛是时光倒流,依旧清晰记得如同昨日那天使般的微笑。

飞跃青春那条春天的河,小伙伴们可以一起手拉手愉快玩耍,一起捉知了,捉鱼,跳绳,玩丢手绢,捉迷藏等等各种有趣快乐的游戏。小时候喜欢谁可以大胆的表达出来,童言无忌。小时候喜欢和小伙伴勾勾手约定好以后你帮我,我帮你。对待朋友只有信任,总是相信相爱的小伙伴可以陪伴自己一辈子,即使和喜欢的小伙伴一起打扫卫生也感觉到是一种快乐,互相帮助的过程学会的成长。
飞跃青春那条夏天的河,青春就是带有一种狂热。,记得小时候很钟情于唱歌与写作。我很荣幸地进入了学校的合唱队,我一直很被老师看中,还记得老师有次在他的课堂上没有讲课把他讲课的时间交给了我。
老师让我在班级里唱歌给同学听,我唱了一首当时最流行的情深深雨蒙蒙,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自从那次以后我就很向往舞台,一直很期待表演的机会,于是我经常地在家听歌经常地练习唱,等待着能上舞台表演,非常可惜地是我由于是紧张过头了,在上舞台的前一天没睡好加上之前练习太多嗓子沙哑了,舞台上没有发挥好从此以后与唱歌舞台无缘,但是却没有影响我对音乐的喜爱。
语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也是很深的,他一直都很欣赏我的写作,给了我很多鼓励,于是我下定了决心做个文艺范女孩,所以每当写作灵感来了开始我的写作时候都会达到一个忘我的境界,只专心于去完成它,从写作中我得到了一种心灵的平静与快乐飞跃青春那条秋天的河,秋天代表的是一种思念感恩情怀。
青春时期你不会做的一些作业试题有人愿意来教你帮你解答,感恩他帮助你。青春时期当你任性哭泣时有人借肩膀给你哭泣,有人安慰你,为你擦眼泪,感恩他给你温暖。青春时期,有人陪你一起玩一起疯,感谢他给你带来轻松快乐。青春时期,你任性犯错时有小伙伴出来指责出你的错误教你如何正确面对,感谢他对你人生的指导。
飞跃青春那条冬天的河,冬天代表的一种青春的磨练,磨练中有苦,苦中却充满回忆学着成长。记得以前当学校的班干部在其他同学放学回家的时候,做班干部的利用放学的时间还要给班上学习差的同学补习功课,并且补习的不单单是一科,他哪科没及格都需要给他讲解,常常要推迟吃饭,有段时间真的是又饿又累,觉得好学生难当,回想起才发现这是一种青春的成长,从一个懵懂爱玩的女孩成为了一个负责的好学生。
付出总会有收获,以前学校有几次的作文或者是英语竞赛中由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光荣成绩为自己的青春添上了一个美丽的光环飞跃过了青春这条河,你会发现你从以前的一个懵懂的年代,慢慢地多了一份成熟理智,是这双青春的翅膀给了你力量,带你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篇2:这条街这条河散文
这条街这条河散文
初春的东风才渐生哩,常常听到,这鬼天气冷死个人,或者是,羽绒服要不要收起来?他们好似忘记了,有个熟悉的词叫“春寒料峭”。春寒的冷,像是一束束短而直的针扎凉指尖,想起唐门暗器里的暴雨梨花针,细密飞急无可躲挡,不知是否如料峭这般。桃李风不来料峭不走。
挨着河有条步行街,向南的街头,三百六十五天都坐着几个人,他们的行头相差无几,坐在小折叠椅上,椅背上搭着个包,怀里抱着一根竹竿和一个盒子,他们知道自己是坐在桃树和香樟树下吗?从阳光初洒,到月亮爬到林间,他们静坐在树影里,嗓门不大地聊着天,盒子里装着签。抽签、解签、算命,指点迷津是他们的营生。指点迷津,有时坐在离他们不远处台阶上想这四个字,迷津该是起于生止于死,又起于生,无穷无尽吧。春月的月辉,仿如豆蔻女子的眼波,以致树枝上的蓓蕾,也如羞静似的。想起小时候的一个印象,马路上,每天早晚走着一对夫妻,丈夫一手敲着一面极其秀气小巧的铜锣,一手捏着根竹竿在前,妻子斜背一个包,牵着竹杆在后,梳两条长及膝盖的麻花辫。关于恩爱,好像就是从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在路上走个来回里懵懂知晓点。夫妻俩和坐在桃树下的他们一样,抽签、解签、算命,指点迷津。往往有街坊喊声,小朱,过来算几个命。就有人过去引他们到大门口坐下。街坊们算完命,最感兴趣的是,给钱找零从不出错,还带着手表,奇怪他怎么认时间。听说后来两口子名气大了,还有跨省来算命求指点的,这时,两口子早已不用牵着竹竿,在街上早行一趟,晚走一趟。又说当年的小丈夫,发达后想离婚再娶,被他师傅大骂,并警告要是离婚,他的财运也就没有了。
还是这条河这条街,向东的街头,有座全城最车流人流最大的桥。以桥为中心点,约莫半里直线距离里,路边常趴着两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发短、凌乱,五体投地趴于路面,头顶处放着搪瓷碗,碗里有小零钞。两人并不挨着一处趴。看见两人的面容,是那晚路过桥边的山桃树,九点多,两人并行用家乡话聊天,中气十足。听得迷迷瞪瞪的方言里,偶尔有几个词跳进耳朵,像热锅里蹦到灶台上的豆子。其中一人很满足,言语声气里有几分舒畅惬意。
在河边散步,少有是独自一人的,多是两三人结伴,喜欢疾走。听见有人指着菖蒲说,是芦蒿吧?菖蒲丛里蹲着一只翅膀上有一撇黑的白鸭子,往来人的脚步声和说话声,一点也不影响它在夜色里的独思,河水丰盈M纹不休,白鸭子要么蹲在菖蒲丛中,要么在水里游来游去。有人说它是野鸭子,也有人说它是离家出走的鸭子。有时坐在栏杆边看它,给它拍照,不叫也不惊飞,它像在春夜修了道篱,不知道是寂寞,还是自享其乐地游在一河春水里。
篇3:趟过这条河现代散文
趟过这条河现代散文

边陲云南,世以农为主。偌大个滇南,在人们印象中也仅个旧、开远两市可算作工业城。而不为人知的是,一个早已趟过工业河的农业县,却依然把隆隆的机器声隐藏在包谷地的后面。其实这是一个地区经济走向成熟的特征,经济学家都会为这样的农业县刮目相看。这农业城里的俏工业,理应大方地走出来。
这个艰辛地却又悄无声息地趟过工业河的农业县,就是滇南重镇蒙自。记得还是童年时候,我在泸西就用过不少的蒙自火柴、蒙自电池,那是居家必备的日用品。许是小学课本里夹着蒙自火花而带来的缘分,本该操持手术刀的我却握着一支拙笔走进了蒙自的工业主管部门。于是便有无数的理由和时间去每一户工厂,到每一个车间,用陌生的眼去感受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触摸全县工业的血脉和经络。
我用三年的视触叩听,越过了蒙自几百年的工业岁月。看到在这农业的围城里,蒙自的工业尤如一株红杏,不断地向墙外生长。

走进那些锈迹斑驳的史料,原来东汉时蒙自工业已见斑迹。那时的蒙自叫贲古县,《汉书·地理志》记有“贲古北,采山出铜锡;西,羊山出银铅;南,乌山出锡。”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此后贲古县消失,古代的蒙自工业史也就随之断了一大截。
这以后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直至宋元的天下,千年的太阳起起落落,却未给蒙自的工业留下一片影子。熬过了漫长的岁月后,到了明朝中期,伴随着战事的发展,蒙自受到了一次有力的手工业刺激。
明正德六年(1511),临安卫中左所迁于蒙自,置新安守御千户所。随着大规模的兵变移民政策,军队家属随之迁来新安所定居立业,这样就给蒙自带来了内地较先进的手工业纺织技术。据传,当时新安所家家户户每一年轻妇女都有一台木制手拉脚踏织布机,开始打破自种自织自用的封闭状态,出现了家庭手工纺织作坊。到清初,家庭纺织除供居家自用外,已有剩余到市场出售,纺织品已成为商品。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蒙自土布为名产,有布机3万多架,年产土布40多万匹,每匹长度有3丈、5丈、6丈三种规格,。到了清末,以棉纺织为业的情况更为普遍,当时蒙自已有棉纺织为业的家庭500余户,年产土布60余万匹,,。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印染土布的行业也应运而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蒙自有陈荣芳等十余户经营印染业,至民国十九年(1930),已发展到二十五户。此后又出现了“中兴织袜厂”、“华丰染织厂”、“光华织布厂”、“江西织布厂”等私营纺织企业,成为蒙自近代纺织工业的鼎盛时期。
自明朝而始的纺织工业,经过四百多年的延续伸展,无疑已成为贯穿蒙自工业发展的一根红线。至今蒙自有了州内唯一的丝绸厂和毛巾厂,这是历史对蒙自人理所当然的馈赠。

清末至民国年间,蒙自人已大胆地投足于工业之河,激起了层层浪花,被定格在历史的镜头里。他们先后创办了印刷、冶炼、机械、电力、食品等一系列带有民族资本主义色彩的小型工业企业,作为红河州近代工业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近代经济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清宣统二年(1910),蒙自人曹文渊从上海引进一套自称“泰西石印”的印刷机,开设“六艺林书局”,在滇南首次以机器印刷代替了木刻印刷。这套印刷机能印照相版、铜版和胶版,当时临安、开化两府的印刷品大部分是由六艺林书局承印。更值得六艺林书局自豪的是,在民国三年(1914),、伍元、拾元、伍拾元等十种面额的钞票,可在该铁路沿线流通使用。六艺林书局在经营三十六年后,由于曹家无人继业,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停业。除六艺林书局外,民国期间蒙自还创办了新民书局、三益石印馆等私营机器印刷企业。
在冶炼方面,现在人们熟知的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历史上早以云南七府第一矿著称于世。清道光年间,就有人到那深山沟里开采,急迫地进行土法炼银,每年上解课银300余两。到咸丰六年(1856)遭兵燹而停办。一百多年前的20余万吨矿渣,如今仍堆在白牛厂的山沟里,诉说着清朝时那一批一批“打厂人”的故事。但真正办起冶炼企业的,却是在清宣统三年(1911),向文甲在迷拉地兴办的芷村钨锑公司。这个钨锑公司由香港引进冶炼设备,以土洋结合的方法炼锑。从民国二至三十年(1913—1941)的二十九年间,断断续续出口纯锑1814吨,,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破产。
蒙自近代的机械工业,起步也较早。民国二年(1913),法国人即在滇越铁路迷拉地、碧色寨两站开办滇越铁路工厂。民国八年(1919),个碧石铁路公司在蒙自车站建蒙自机厂,专门修理机车。从此乒乒乓乓的机械声,就在蒙自的工业中得到了延续。
民国初期,在云南边疆大部分地方还围着油灯讲故事的时候,滇南的蒙自就有了自己的电力工业,享受着电灯照明的得意。民国三年(1914),蒙自县知事丁中立受不得法国佬的盛气,叫嚷着中国人的电力工业要由中国人来办,大胆回击了法国东方汇理银行驻越南河内总办狄得本想在蒙自办火电厂的计划,积极联系各界来组织筹建大光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至民国五年(1916)建成。“大光”真就发光了,它为蒙自县城商号和部分居民照明供电,实际安装110伏16瓦灯泡4000余盏,接着还向个旧供电。后因日机轰炸蒙自遭破坏而停业,至二十九年(1940)宣告破产。从此蒙自的电力工业持续二十四年之后又是满城漆黑,直至解放后才重新起步。
食品工业方面,著名的蒙自年糕发轫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它首开蒙自食品工业的先河,让蒙自人有滋有味地吃了三百多年。其香甜美味溢满云南,飘到了海外,成为一块永不退色的特产。清宣统二年(1910),蒙自县城已有专事粮食加工为业的私营作坊7户。民国十一年(1922),安泰祥机制面厂成立,利用手摇制面机生产各种面条,年产量为100吨,曾销往东南亚国家。
就是这一个个新兴行业的崛起,把蒙自的近代工业搞得琳琅满目。在近代峥嵘的岁月中,工业已成为蒙自经济的重要因素,显得格外成熟。

如果说近代蒙自工业只是试足于河之中,那解放后的蒙自已具备了趟过工业河的勇气。八十年代以来,蒙自这个农业县更是坦然自如地从工业的河流开始驶向工业的海洋。
解放前,蒙自工业多为私营企业,没有生产统计数据。解放后,全国百废待兴,1953年首次普查工商业,%,着实让人吃了一惊。吃惊之余,回首昨日,禁不住对蒙自有一个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倍感欣慰。
河流从来就不是平缓的,在河流中航行的船只,会随着波涛有起有伏。甚至在逆流而上时,因为一杆子插不稳,就会急速退下。正当新社会的人们对新社会的工业欢欣鼓舞之时,蒙自的工业生产悄悄地下滑了,%。六十至七十年代,在40%左右徘徊,虽然这期间也有个别年度超过农业总产值,但总体上工业是力不从心,想跑也迈不开步子。我无意对过去品头论足,只想说,机械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远不是控制工业经济魔杖。
五十至六十年代,蒙自工业的成就是相继建立了一批国营工业企业和城乡集体工业企业。那期间种下的新工业种子,如今已得到非凡的成长,电池厂就是一颗颇大的硕果。七十至八十年代,又相继建立了一批国营工业企业。云锡公司、省蚕科所、红河州政府、个旧市政府及铁路系统在蒙自境内的工业企业,也大部分是在此间建成。这一次次的建设,日趋打下了蒙自坚实的工业基础。

2025年经典散文-青春这条河(精选8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aba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25-02-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