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治疗 】是由【junjun2875】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治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G-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替加环素临床应用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细菌结构示意图
革兰阳性菌(G+)
革兰阴性菌(G-)
革兰氏染色
紫色
伊红色
细胞壁厚度
厚
薄
肽聚糖层数
多,15-50层
少,1-3层
肽聚糖含量
多,占细胞壁50%-80%
少,占细胞壁10%-20%
代表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G+ vs G- 的结构区别:细胞壁厚度不同
常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
STEP2
STEP1
天然耐药: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肠道G-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包括替加环素)均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产生的耐药性,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耐药。
细菌耐药(Resistance to Drug)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多重耐药细菌分类
多重耐药(MDR):指细菌同时对三种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耐药,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广泛耐药(XDR ):介于MDR和PDR之间 的耐药细菌;只对个别药物敏感,如CRE;
泛耐药(PDR):细菌对本身敏感的所有药物耐药;
粗略估算,%-%。
——WHO2014
细菌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破坏药物
01
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02
膜通透性降低
03
药物外排增加
04
1、β-内酰胺酶类(最重要)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3、甲基化酶
Ambler分类
代表性酶
主要特点
A类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最常见
丝氨酸碳青霉烯酶(KPC)
最早由肺炎克雷伯菌产生
B类
金属β-内酰胺酶
需要金属离子(Zn2+)发挥活性
C类
头孢菌素酶(AmpC)
水解头孢菌素为主
D类
丝氨酸碳青霉烯酶(OXA)
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属等产生
常见的抗菌药物灭活酶
我国最常见的多重耐药G-杆菌
01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属、
沙门菌属
肠杆菌科细菌:
02
非发酵糖细菌
鲍曼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均可产
ESBLs、AmpC、
碳青霉烯酶
种类
常用药物
作用机制
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
头孢菌素类
头孢吡肟
喹诺酮类
莫西沙星
抑制细菌DNA合成
氨基糖苷类
阿米卡星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替加环素
泰阁、泽坦、力星、天解
多黏菌素
多黏菌素B、E
破坏细胞膜完整性
常用抗G-多重耐药菌药物
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