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重症发病机制研究 】是由【niuww】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重症发病机制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重症发病机制研究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重症发病机制研究
摘要: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高发态势。尤其是重症手足口病,占据了疫情的主导地位。本文对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介绍了病毒的基本特征和致病机制,讨论了感染后诱导免疫反应失衡和神经系统受损等因素引起的危害,并指出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应当从综合诊疗、积极干预和预防为主要措施,从而降低其发病风险和传播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重症;发病机制
一、引言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病毒感染为主干的急性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的特点,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方面都会带来一定影响。自1997年我国首次在湖北省昌江发现手足口病以来,随着近年来我不断提高等原因,手足口病在国内呈现出增多趋势。然而,相较其他地区,我国东南亚地区的手足口病情况尤为严重,而且以入院重症病例为主,这就对防治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重症手足口病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且和病毒的感染以及宿主体内的反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肠道病毒71型的基本特征和致病机制
肠道病毒71型是手足口病的常见病毒类型之一,可以导致重症手足口病,在多数情况下是在口腔和肠道上皮细胞感染后引发典型的手足口病。在人类细胞内的病毒粒子全部由一个正肥大的蛋白质这个锥状护壳包裹着,它基因组的线性单股RNA被这个护壳所包裹,并拥有二十面体对称性。病毒感染机制是:肠道病毒71型的病毒粒子首先和肠道上皮细胞上的细胞膜分子结合,并加强了其对肠道上皮细胞的吸附和入侵能力,继而促进病毒进入细胞内部后复制过程的展开,导致肠道上皮细胞的受损。
三、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后可能会引发重症手足口病。虽然体内病毒的感染过程不可避免,但是病毒的感染程度越严重,引发的重症手足口病就可能越严重,甚至威胁到儿童的生命安全。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即免疫反应失衡和神经系统受损。
(一)免疫反应失衡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时,会导致宿主机体免疫反应的失衡。病毒感染过程可激活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诱导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感染的细胞或病毒颗粒,同时出现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会产生一些介质,如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IL)1、6和8等。在这些介质的作用下,致炎因子可在体内迅速增加,引发血管通透性增加、脑水肿等症状,从而危及生命,进一步引发菌血症、肺炎、喉或喉返神经炎等病变,严重影响了病人身体健康。
(二)神经系统受损
肠道病毒71型在经过病毒感染后,进入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系统的不同程度损伤。首先,神经系统直接受到病毒感染,病毒可侵入神经组织,从而诱导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系统结构的受损。其次,病毒还会释放一些细胞毒素、炎症因子和代谢产物等物质,从而进一步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神经肌肉接头的异常,病人因而产生吞咽困难、咳嗽、呼吸困难甚至麻痹等后遗症。
四、诊疗和预防
既然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免疫反应失衡和神经系统受损等方面,那么对于重症手足口病的诊疗和预防,就需要从综合诊疗、积极干预和预防等方面入手。比如,在医院内对病人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此外,针对病人的治疗应具有“针对性”和“个体化”,在尽可能降低病人疼痛、缓解炎症反应等方面加以应用。同时,培养健康环境和生活习惯,常规洗手、妥善处理各种废弃物和食品,适度加强饮食和睡眠,有助于防止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
五、总结
本文对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重症发病机制进行了探究,着重阐述了感染后诱导免疫反应失衡和神经系统受损等因素引起的危害,以及应对重症手足口病的诊疗和预防对策。我们认为,当前防治重症手足口病的重点是全方位预防、综合治疗和积极观察,同时持续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认知度,增强儿童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为群众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重症发病机制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