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言象似性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为例.docx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语言象似性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为例 】是由【wz_19861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语言象似性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为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语言象似性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为例
语言象似性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为例
摘要:阿Q正传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广受赞誉。本论文以语言象似性视角为切入点,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版为例,探讨翻译中的语言象似性问题。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分析其中的差异和原因,并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保持语言象似性,以更好地传达原作者的意图。
关键词:语言象似性;翻译;阿Q正传
一、引言
语言象似性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形式上的近似性。鲁迅的《阿Q正传》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翻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论文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版为例,从语言象似性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杨宪益版《阿Q正传》的翻译问题分析
1. 语言风格的差异
杨宪益的英译版《阿Q正传》与原文相比,在语言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原文使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反映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人物性格特征。然而,杨宪益的译文则更趋向于标准化的英语,缺乏原文中那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读者对原著的理解产生偏差。
2. 文化内涵的丢失
《阿Q正传》作为一部关于中国社会的小说,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部分文化内涵可能会丢失或被忽略。杨宪益的译文中,对于一些中国特有的习俗、传统和思维方式等,可能会出现疏漏或无法准确传达的情况。
三、戴乃迭版《阿Q正传》的翻译问题分析
1. 词语选择的不准确
戴乃迭的英译版《阿Q正传》在词语选择上存在一些不准确的情况。例如,原文中的一些地方方言和口语词语,戴乃迭选择了一些与之相似但表达略有不同的词语,导致了在语言象似性上的偏差。
2. 句子结构和语法的变化
在翻译过程中,戴乃迭的英译版《阿Q正传》对原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出于对英语语法的调整,但同时也导致了译文与原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别,进而影响了读者对原著的理解。
四、如何保持语言象似性
在翻译鲁迅的《阿Q正传》时,为了保持语言象似性,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准确翻译地方方言和口语词语,尽量保持原文中的独特语言风格。
2. 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对于原文中融入的中国特色,需要进行解释或注释,以便读者理解。
3. 尽量保持句子结构和语法的一致性,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不必要的改动。
五、结论
通过对比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版《阿Q正传》和原文,可以看出语言象似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语言风格的差异、文化内涵的丢失、词语选择的不准确以及句子结构和语法的变化等问题都会影响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言相似性。为了保持语言象似性,译者需要注意翻译中的细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只有做到尽可能地保持语言象似性,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者的意图,让读者真正理解并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鲁迅. 阿Q正传[M]. 中国文学出版社,1989.
[2] 杨宪益. 阿Q正传[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 戴乃迭. 阿Q正传[M]. 新星出版社,2014.

语言象似性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11 KB
  • 时间2025-02-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