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法养生与中医养生 】是由【187589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书法养生与中医养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书法养生与中医养生
认识生命一阴阳
《周易·系辞上》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和总结。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把书法中蕴藏的勃勃生机,归之于阴阳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把生命的源泉属于阴阳,把人体生老病死的一切变化责之于阴阳。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所致,
“阴胜那么阳病,阳胜那么阴病”,治病、养生的机理是以各种手段,改变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调现象,追求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书家那么是通过墨色、线条、结体的变化,使其有机组合,创造出如项穆《书法雅言·》中提出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对立统一、协调一致的艺术境界,假设失之偏颇。犹人之阴阳失调,字即病矣。太肥那么形浊,太瘦那么形枯,太藏那么体不精神,太露那么意不持重,如是那么无善可言。
中医学把阴阳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个方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以及阴阳转化。以一年四季为例,夏属阳,冬属阴,这是阴阳对立:无夏即无冬,无冬即无夏,这是阴阳互根;一年的寒冬到了极点,第二年的阳气就复苏了,这是阴阳转化。但这有一个过程。即冬之后是春,不能马上转入夏;夏之后是秋,也不能马上转入冬,因此,把春称为阳中之阴,把秋称作阴中之阳。这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规律。这种观点,对于指导书法创作很重要。邱振中先生认为:“狂草中字结构有极大自由,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均衡、稳定、美观等原那么的习惯把握方式,《肚痛帖》、《冠军帖》等作品即为例证。”又指出:“张旭的作品中,疏密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换句话说,由疏至密,或由密至疏,都有个过渡阶段。”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例子。《肚痛帖》中从“肚痛”到“不可”这样突兀的变化只是个特例,即阴阳对立。如整幅作品是协调的,局部地区呈现阴阳对立的态势,可以增强震撼效果。“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局部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也是很好处理阴阳关系的范例。
强调对立面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是书家与医家认识生命相通之处的根本点。
追求生命——神
神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及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后来指精神,如《苟子·天论》所说的“形具而神生”。我们的先民历来把神视作生命的象征。《淮南子·原道训》说:“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绮石《理虚元鉴》说:“心之所藏者神,神安那么气足。”“气清那么神畅,气浊那么神昏,气乱那么神劳,气衰那么神去。”中医重视的就是这个“神”,神完气足那么人健长寿,养生即养神。
与其不同,书家重视的是字的“神”。李世民《指意》谓:“夫字以神为精魄,神假设不和,那么字无态度也。”王僧虔《笔意赞》评论作品优劣重神,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学古人法帖所重者亦是神,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说得很形象:“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有意思的是,为了追求这个
“神”,两者都认为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养生只有日积月累,方能得其功,获其果,浅尝
辄止,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成的。要将无生命的线条赋之以神采,没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的历炼,也是不
可能的。
书家与医家都把神作为追求书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第一要义。
升华生命——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在探索宇宙运动客观规律的同时,把人与自然联接在一起,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于是形成了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它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要保持人的生命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论第七九》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华佗所创的著名养生术——五禽戏,就是根据自然界五种动物的习性改编而成,并于健身养生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天人相应理念,是书家与医家对生命升华的一种感悟。
书法养生与中医养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