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毕业设计(论文)
- 1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 目: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学 号: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
- 2 -
毕业设计(论文)
- 4 -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深入研读,梳理和总结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脉络,探讨其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通过对文论选读中各个时期代表性文论家的作品进行分析,揭示其文论观念和审美追求,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本文从先秦诸子散文、汉赋、魏晋南北朝文论、唐宋诗词文论、明清小说文论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全面展现中国古代文论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论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理论成果,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本文以《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论选读内容的深入分析,探讨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以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第一章 先秦诸子散文与文论
先秦诸子散文的文论观念
(1)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源头之一,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也展现了独特的文论观念。这些观念的形成,一方面受到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诸子百家对文学本质的探索密切相关。儒家文论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道德教化,体现了对文学功利性的重视。道家文论则主张“自然无为”,强调文学的自由性和超脱性,追求“虚静”的审美境界。墨家文论以“兼爱”为核心,提倡“言辞”的平等和实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家文论则注重文学的实用性,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
- 4 -
(2)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文论的代表如孔子、孟子,他们主张文学应遵循“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孔子认为文学是“兴、观、群、怨”的,具有启发人心、教化民众的功能。孟子则进一步提出“文学者,道之器也”,认为文学是道德教化的工具。道家文论的代表如老子、庄子,他们主张文学应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文学应当追求“无言之美”,强调文学的自然性和超越性。庄子则提出“逍遥游”的文学理念,认为文学应当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3) 墨家文论的代表如墨子,其文论观念以“兼爱”为核心,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实用性。墨子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民众,关注民生疾苦,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墨家文论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汉赋的兴起,就受到了墨家文论实用主义的影响。此外,法家文论的代表如韩非子,其文论观念注重文学的政治作用,强调文学应当为政治服务。韩非子认为文学应当具有“明法”、“教民”的功能,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文论观念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毕业设计(论文)
- 5 -
儒家文论思想
(1) 儒家文论思想源远流长,其核心观念根植于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著作之中。儒家文论强调“文以载道”,主张文学与道德教化紧密相连。儒家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承载道德理念,通过文学手段实现教化民众的目的。在儒家文论中,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道德的体现,是教化与修养的重要途径。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被视为文学创作的道德准则,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的创作。
(2) 儒家文论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儒家文论家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警示和教化的作用。在儒家看来,文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学可以实现“移风易俗”的效果。儒家文论家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曾强调文学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文学可以调节社会秩序,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3) 儒家文论在审美观念上追求“中和之美”,主张文学作品应遵循中庸之道,避免偏激和极端。儒家认为,文学作品应当追求和谐、平衡,既不过于激烈,也不过于平淡。在艺术表现上,儒家文论强调“意境”的创造,认为文学作品应当通过意境的营造,使读者产生共鸣。儒家文论家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四字,是对文学审美观念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儒家对文学艺术性的重视。在儒家文论的影响下,后世文学创作追求意境、情感与道德的统一,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毕业设计(论文)
- 6 -
道家文论思想
(1) 道家文论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道家哲学,其核心观念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文学创作应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自然之美。道家文论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表达“道”的境界,即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道家文论家老子、庄子等,通过其著作《道德经》、《庄子》等,阐述了道家文论的基本原则。道家文论强调文学创作应摒弃人为的雕琢,追求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认为真正的文学是自然流露的,无需刻意修饰。
(2) 道家文论在审美观念上追求“虚静”的境界,认为文学创作应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道家文论家老子提出“虚静”的概念,认为只有心灵达到虚静的境界,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创作出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逍遥游”的文学理念,主张文学创作应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解放。
(3) 道家文论在文学创作方法上强调“无为而治”,主张文学创作应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功利。道家文论家认为,文学创作应当遵循“无为”的原则,即不刻意干预自然,让文学作品自然流露。在道家文论的影响下,后世文学创作追求自然、朴素、淡泊的文风,反对过度的人工雕琢。道家文论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陶渊明的田园诗、王维的山水诗等,都体现了道家文论的精神追求。道家文论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文学创作,也对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毕业设计(论文)
- 7 -
墨家文论思想
(1) 墨家文论思想的形成与墨子所倡导的“兼爱”、“非攻”、“尚贤”等核心观念紧密相连。墨家文论主张文学应当服务于民众,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和实用性。据《墨子》记载,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有大量散文作品,其中不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例如,《墨子》中的《尚贤》、《非攻》等篇,通过对贤能、战争等问题的论述,展现了墨家文论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2) 墨家文论在文学创作上强调“言辞”的平等和实用。墨家学派主张文学语言应简洁明了,避免华丽辞藻和空洞说教。据《墨子》记载,墨子本人就是一个擅长言辞的说客,他提倡的“兼爱”思想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体现。例如,《墨子》中的《公输》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墨子如何以简洁有力的言辞说服他人,体现了墨家文论的实用主义特点。
(3) 墨家文论在文学批评上注重作品的实际效果,强调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墨子曾提出“功贤”的观点,认为文学批评应当关注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实际效果。例如,《墨子》中的《尚贤》篇,通过对古代贤君的赞美,鼓励人们学习贤德,体现了墨家文论对文学价值的评价标准。在墨家文论的影响下,后世文学批评也注重作品的社会功能,如唐代的白居易,他的文学主张就受到了墨家文论的影响。
第二章 汉赋与文论
毕业设计(论文)
- 8 -
汉赋的文论特点
(1)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它起源于汉代,盛行于魏晋时期。汉赋的文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赋在形式上追求辞藻华丽,讲究音韵和谐,形成了“大赋”和“小赋”两大类别。大赋以铺陈描写为主,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杨雄的《甘泉赋》等,通过对自然景观、宫廷生活等宏大场面的描绘,展现了汉赋的宏伟壮丽。小赋则相对简练,如东方朔的《答客难》、班固的《西都赋》等,以抒情叙事为主,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汉赋在内容上注重表现帝王功业、历史事件、自然景观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汉赋中的帝王功业描写,如《汉书》中的《高帝纪》、《武帝纪》等,通过对帝王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汉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历史事件描写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自然景观描写如《楚辞》中的《九歌》、《天问》等,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汉赋在艺术手法上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汉赋中的夸张手法,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对“子虚乌有”的描绘,展现了汉赋的想象力。比喻手法如《楚辞》中的“比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作者的情感。象征手法如《汉书》中对“麒麟”、“凤凰”等动物的象征意义,寓意着帝王的德行和国家的繁荣。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汉赋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赋的审美追求
毕业设计(论文)
- 10 -
(1) 汉赋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在对宏大场面的描绘、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上。汉赋作者通过描绘帝王的仪仗、宫廷的奢华、战争的场景等宏大场面,展现了汉代帝国的强盛与繁荣。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通过对楚国宫廷的奢华描绘,表现了汉帝国的威仪和富强。这种对宏大场面的追求,体现了汉赋作者对时代精神的弘扬和对国家力量的颂扬。
(2) 在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上,汉赋作者通过对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美。如班固的《两都赋》中,通过对长安城和洛阳城的自然景观描写,展现了汉代都城的壮丽和自然之美。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了汉赋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宇宙的深刻思考。
(3) 汉赋在审美追求上还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汉赋作者通过对古代圣贤、英雄人物的赞颂,表达了对道德高尚、才华横溢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如杨雄的《甘泉赋》中,通过对汉武帝的赞颂,体现了一种忠君爱国、勇猛精进的人格品质。此外,汉赋中还对隐士、神仙等超凡脱俗的人物进行了描绘,如《楚辞》中的屈原、宋玉等,这些人物形象代表了汉赋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些审美追求,汉赋在文学史上树立了独特的审美标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赋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1) 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汉赋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汉赋的大赋和小赋,分别以铺陈和简练著称,这种对比使得后世的文学家在创作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在创作《春望》时,借鉴了汉赋的铺陈手法,通过对春日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毕业设计(论文)
- 10 -
(2) 汉赋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汉赋对宏大场面的描绘、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深受汉赋的影响,他在诗中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和谐,体现了汉赋审美观念的延续。此外,汉赋中的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表现力。
(3) 汉赋对后世文论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批评领域。汉赋的批评标准,如对作品内容的关注、对艺术手法的评价等,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唐代文学批评家韩愈、柳宗元等,在评价文学作品时,就借鉴了汉赋的批评方法,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同时,汉赋对文学史的研究也产生了影响,后世的文学史著作,如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文艺传》等,都对汉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使得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发展背景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论发展背景复杂多元。首先,政治上的动荡不安为文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的分裂,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导致文学创作从实用主义转向了个人情感的表达。据《晋书》记载,这一时期共有约300位文学家,其中不少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