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2025年美育读后感(共7篇)-大文斗范文网 】是由【waw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美育读后感(共7篇)-大文斗范文网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美育读后感(共7篇)-大文斗范文网
第1篇:《美育书简》读后感
本 科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审美心理学课程主讲人:潘智彪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
论文题目:浅谈席勒的“游戏冲动”说
系别: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陈国芳学号081011009指导老师:潘智彪
二0一0年十二月
浅谈席勒的“游戏冲动”说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提出的“游戏冲动”是其美育思想体系的关键。“游戏冲动”作为人性完整的象征,是对“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综合。本文就其本身出发,谈谈笔者的理解。
游戏冲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美
一、引言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史上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他从人的本性的历史演进中确立了美学的地位。在这部著作中,席勒从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从对社会现状的分析中,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而“游戏冲动”一直贯穿席勒的这种美育思想。
二、游戏冲动的源头
席勒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分裂的人都有两种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即物质冲动,另一种理性冲动即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在现代人身上是相互矛盾的、完全对立的,对人性都带有强制性(分别为物质的强制和道德的强制)。只有消除它们的对立,调解它们的矛盾,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美的人性。
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
感性冲动下,以人作为基本的寄托,要求不断的变化。“人应该把一切仅仅是形式的东西转化为世界,并使他的一切天赋表现为表象”[1],人是纯自然法则支配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他使人变成物质,而不是给人以物质;他用牢固的锁链把向高处奋进的精神固定在物质世界中,把无限漫游的精神束缚在现实界限之内。
形式冲动则是把人当作类归属,在认识中要求真理,在行为中要求合理,对永恒的追求,他扬弃时间和变化,他要离开盲目的自然控制去实现理想,要把自然法则的强制改造成为自由选择的结果,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要把物质的必然上升为道德的必然,从而克服了对物质现实的依赖,赋予其人格的独,把人变成绝对实在。
从上述可见,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都有各自的领域,彼此不可侵犯。感性冲动可以看作一种“变”,而形式冲动可以看作为一种“不变”。变与不变看似相互矛盾,实则在一种对比与冲突中产生一种“和谐之美”,这也是席勒美学的核心。因此,两种冲动需要摆在一起看,单独分开后,只能看见一种状态,合并之后即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凸现出1+1>2的效果。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与“阳”的概念,极力追求一种平等与和谐,但是却又是相互矛盾的,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在这种包容与矛盾达到一种程度后,两种冲动达到升华。由此产生席勒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游戏冲动”。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相互柔和的结合体,是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受动与自由等的统一。这样的统一使人性得以圆满完成,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天性同时得到发挥,而人性的圆满完成就是美。游戏冲动实质上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一个交集,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即一种“完美”和谐的状态,席勒心中的美便蕴藏于这种极致的“和谐”当中。
三、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
上面就已经点出了美,而席勒也说过“游戏冲动的对象,用一种普通的概念来表示,可以叫做活的形象;这个概念用以表示现象的一切审美特性,总而言之,用以表示在最广的意义上被称为美的那种东西”[2]。“美是两种冲动的共同对象,也就是游戏冲动的对象”[3]。所以,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而美就是活的形象。
那么“活的形象”又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形象是我们的理性赋予事物的形式,当这种形式仅仅只是抽象的形式时,它仅仅趋向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无法与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取得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离开了这种形式的赋予,“生活”对于人而言仅仅是纯粹的印象,这些印象无法将人引领到体验“生活”本身的地方。比如著名的“断臂维纳斯”,虽然被认为是一种残缺美,追求的只是感性上的,但是没有哪个观众不想知道原版的维纳斯是怎么样的,这种潜意识里的美学的追求是必然的,不能称为所谓的个性或者风格,因为这是一种真理和规律。席勒抓住了美感性直观的特征,也把握住了美作为形式的特征。感性直观不是简单的感觉印象,人的感觉印象往往受现实欲求和外在实用目的的驱使,紧紧束缚于其中而无法获得一种生命的反思性体验;形式的特征并不把人引向逻辑概念,探求外部事物必然性的知识,但它又借用了逻辑的外观形式。于是,“活的形象”一方面摆脱了对象的实在和功利性,又保存了这种实在所引起的感性的愉快,而另一方面,它拒绝了形式的抽象性,又具有了形式对表象的结合能力。所以“只有当它的形式在我们感觉里活着,而他的生命在我们知性中取得形式时,他才是活的形象,而且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我们判断他是美的,情况总是这样。”[4]
由此看出,“活的对象”融合了物质与形式、感性与理性,带给人的是对生命的体验,它激发的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的确,在艺术作品之中我们所看到的虚构的一切,并非因为虚构而失去真实和活力。在诗人那里,岩石、果实、花朵,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富有人的灵性,都透露出着美。
四、游戏冲动使人性完善
通过上述,大概就了解什么是游戏冲动,而他又是席勒基于人性而提出来的一种美育观念。那又何妨运用他来指导自己做一个完整的人呢?
美是由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相互对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游戏冲动的对象。理想美就是实在与形式尽可能最完美的结合和平衡即游戏冲动的对象。这样的结合只是理想中的观念,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在现实中,时而实在占优势,时而形式占优势,因此观念中的理想美永远只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单一的美,经验中的美则永远是一种双重的美。理想美虽然是不可分割的、单纯的,但在不同关系中显示出溶解的和振奋的特性,而在经验中就有溶解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溶解性的美起松弛作用,其任务是使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各自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振奋性的美起紧张作用,其任务是使两种冲动都保持自己的力。
席勒着重探讨了溶解性的美两种起不同作用的表现形式。他认为“紧张”有两种情况:
一是片面地受情感的控制,感性处于优势;一是片面地受法则的控制,形式占优势。溶解性的美也就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以宁静的形式缓和粗野的生活,以形式解除物质的统治,为从感觉过渡到思维开辟道路;一是以活生生的形象给抽象的形式配备上感性的力,以实在解除概念的统治,把概念再带回到观照,把法则再带回到情感。也就是说,对于偏于物质、感性的人,如体力劳动者,溶解性的美可以使他们在生存温饱以外,也关心一下精神、形式、装饰;对于偏于理性思辨的人,如知识人士,溶解性的美可以恢复其感性欲望,以感性滋润其枯燥的人生。
因此,美把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感觉与思维、受动与能动之间的对立状态联系起来,消除感性力的紧张和精神力的紧张,把感性的人引向形式和思维,使精神的人回到感性世界,这样美也就扬弃了对立,使现实的人性达到完善的境界。另外,因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那么可以说,游戏冲动能够完善人性,这与席勒所说的“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让人,”[6] 就相一致了。
五、结语
席勒用游戏冲动的概念把美与人性联系起来,他明确指出了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人类与美进行游戏,游戏的人才是完整的人。笔者也从这些方面展开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文只是略微皮毛的谈了一下对游戏冲动了理解,笔者清楚地知道,研究的过程永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希望自己在今后做得更好一些。
参考文献:
[1] (张玉能译)[M].百花文艺出版社,2025年.[2] [3] [4] [5] [6] (张玉能译)[M].译林出版社,2025年.
第2篇:《美育心理学》读后感
《美育心理学》读后感
美育心理学是研究美育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交叉而成。美育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概念界定、发展简史、性质、任务、结构、体系等方面已初步定性化,并且在效应方面已有大量的数据。
美育心理学给学生介绍了各种美的形态,并且让学生知道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都来自于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并且详细地分析了美的存在形态,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本的本质。刘兆吉教授认为:“美育心理是探讨如何以音乐、美术、文学的艺术美和大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学校生活中的现实美为教育手段,发展他们的美感和欣赏美,创造美,评价美以及识别美与丑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习惯,促使他们智能和身体健康发展。”的确如此。在西方,一些伟大的美学家在雄辩地论述美学的心理学基础的同时,偶尔也会提到媒与心理学。如亚里斯多德强调用音乐教育来“发展人们优美的感情和文雅的音乐鉴赏力,美术教育培养人们对于美的形象的欣赏力和对艺术的鉴赏力。”认为“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可以使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达到平静。”“不同性质的文艺激发不同的情绪。”朗吉弩斯注重“作品对于读者审美趣味的培养。”歌德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因此艺术教育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
看了这本书后,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美的特征,美的本质,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审美观的形成。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自由创作的生动体现,是主体与客体、自然与必然、真与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社会生活中的积极的、肯定的形象。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审美心理的过程,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因为美时刻都在我们身边。它随时都会被我们发现或者被我们忽落。
同时,美育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教育的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教育心理学思想,充实和完善了教育心理学体系在美育心理学未提出以前,教育心理学主要涉及到智育心理、德育心理、体育心理、劳动技能教育心理。为美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心理学依据。教育的具体施行必须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否则就带有无目的性和盲目性。美育心理学为素质教育进一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具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知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主旋
律。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中利用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策略改革的方向之一。而美育要渗透到教育的其他四育中去的重要依据就是美育心理规律。
书本中还介绍了语言教学的美育心理,视觉艺术的美育心理,听觉审美,让我深刻的懂得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文学教养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真是受益匪浅啊。
第3篇:美育
第五节 美育
一、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的向往是人类的天性。在原始社会中,人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追求。社会越走向文明,人类对美的追求也就越高,美育也日益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对美育的认识,有形式美育与实质美育之分。形式美育是以培养教育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等界定是从形式美育的角度出发的。但是,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
二、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的社会功能
美育的社会功能是指美育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来说,是指美育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有物质和谐的建设,又要有精神和谐的建设。美育是物质和谐建设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人作为消费主体,与消费对象、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实用功利关系,还有审美关系。人们按照美的原则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按照美的要求来美化环境,改造大自然,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美育还教人们在物质财富生产的过程中追求高尚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对优质美观、经济实用的劳动用品、生活用品、文化用品的需要。因此,社会物质产品只有具备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就是要创造更美好的产品来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实施美育,把人们创造美的能力发展起来,实现现代化生产中美学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2025年美育读后感(共7篇)-大文斗范文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