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背儿带散文(锦集8篇).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背儿带散文(锦集8篇) 】是由【mama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背儿带散文(锦集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背儿带散文(锦集8篇)
篇1:背儿带散文
一条背儿带散文
又逢春节,从“三月不知肉味”到如今的满桌宴席,糖果似乎不甜了,饭菜似乎不香了,然而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生活条件如何优越,衣柜里的那一条背儿带却成了母亲、我和女儿妞妞这一生最难忘的物件之一。
女儿出生了,母亲没有带来漂亮衣服和漂亮背带,而是带来了自家养的土鸡和一条陈旧的背带。我跟妻子虽然表面不说,但内心多少有些不悦,医院里人来人往,觉得老土,丢人。
母亲似乎早已觉察我们的心思,趁小宝贝熟睡的时候跟我们讲起了这条背儿带的来历。
我出生那年,外婆来看我,那时家里很穷,连一条背儿带都买不上。回去后,外婆便每天不分白天黑夜的上山去挖老虎姜、打五倍子等山药材卖,加上平时省吃俭用省下的,终于凑了二十多元买了一条当时最好的背儿带送给我。那时,这些药材才几分钱一斤,也不知道外婆爬了多少个山头,走了多少里山路,吃了多少苦才挖到那些药材。
遗憾的是,在生活条件稍好的时候,外婆却突然病倒离我们而去。外婆先后生下舅舅、母亲兄妹六人,凭着她一双巧手和一颗慈爱的心把他们一一抚养成人,在那个时候,要把儿女们养大成人实属不易。况且,那时外公脾气不好,动不动就要打人,外婆心疼子女上前保护,外公会连外婆一起打。但是,外婆从不有过怨恨,总是教育子女要敬重自己的父亲,打他们是希望他们成才,将来成为一个有涵养、懂礼仪的人。
外婆去世的时候我只有6岁,但她那慈祥的面容我仍清晰记得。那时,每到夏天我都要吵着去外婆家,因为外婆在自家的园里里栽下了李子树,还有西瓜、香瓜,这些可是我们这些小馋猫的最爱呀!在外婆家每天吃过晚饭,外婆就会在院子里纳鞋底、做布鞋,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围在外婆身边听她唱儿歌、讲故事。
为了怀念外婆,这一条背儿带在背我和弟弟长大后,母亲一直把它珍藏起来,每每想起外婆的时候,她就拿出来看一看,仿佛外婆就站在她面前一般。
如今,母亲又拿它来背我的'女儿,除了怀念外婆,让我们记住外婆的恩情,更是要我们懂得和传承外婆勤俭持家的家风呀。我突然觉得,那何止是一条背儿带,而是母爱的传承呀!外婆把它传给了母亲,母亲又把它传给我们,我们却误解母亲,我为自己的无知深感汗颜。也许只有真正做了父母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父母的不易,正所谓“养儿才知父母恩”。
虽然外婆去世二十四个年头了,她的乐观、她的善良、她的勤劳在我成长的路上一直影响着我,我也会教育女儿勤俭持家,自立自强,做一个像外婆和母亲一样的人。
今夜,我斟上杯桂酒相邀明月;
今夜,我在桂树下思念外婆。
篇2:挑食儿散文
挑食儿散文
生活中,估计挑食儿的大有人在。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大毛病,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了。
其实,挑食与偏食多少有点相似,却也有微妙的差别。偏食多半是只喜欢吃某几种食物的不良习惯,例如只喜欢吃蔬菜,而不喜欢吃鱼、肉。而挑食反映在吃饭时排斥个别食物而只吃些自己喜爱的食物。印象中,老家前院邻居小春和小秋两个姐妹就挑食。妹妹吃饺子时喜欢吃皮,而姐姐刚好相反,吃饺子时喜欢吃馅,正好姐妹俩“喜好”互补了。
当然,更奇葩的挑食多了去了,像:有的吃鸡蛋不吃蛋黄,有的不吃韭菜,有的不吃粉条,等等。究其原因,或许源于小时候吃的太多了,吃“伤”了,以至于一见那东西就恶心、反胃;或许是讨厌个别食物的味道、气味;或许是对某种食物过敏;或许是因某个人、某件事引起的后遗症;或许是受家庭影响,还有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有人说,爱挑食的人,往往本人性格也比较斤斤计较,缺少包容心。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
小时候,我就有挑食儿的坏毛病,可当时自己没觉得。好像这跟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老家人常说的“看得娇”有关。记得小时候,我不吃姜,不吃芫荽,不吃面汤里下的煎茄子。现在想来,自己当时真是“作”。邻居一个婶子对小孩子挑食不屑一顾,“这不吃,那不吃,我看是饿得轻。两天不给他东西吃,看看他还挑食不!”婶子的话果然切中要害,常言道:“饥不择食”,对于农村人而言,不挑食的孩子好养活。
母亲听了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宠着我。炒菜、包饺子、包包子,尽量不放姜。芫荽从不放进锅里,要么,放之前先给我盛一碗。至于吃茄子,我至今记忆犹新。炒茄子,我不拒绝的。不知何故,却不喜欢吃咸汤里下茄子。于是,母亲总是在油煎茄子后,单独给我煎煎饼。等油煎茄子和切成条的煎饼下锅里起锅了,再单独给我捞煎饼。随着年龄增长,我自己不爱吃的东西其实也在不断变化。如今,我对于姜、芫荽、茄子也能欣然接受了,由当初的拒绝到现在的接受,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我想,小时候的挑食,可能对姜、芫荽它们的苦、涩等味道一时不适应造成的,再加上年龄小,不懂事,也就任性而为了。
记得汪曾祺曾说过:“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什么都去尝尝,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诚如汪老所言,“吃”与“不吃”,不仅是个人喜好问题,甚至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吃”里面藏着人生很重要的一条价值观,那就是,、家庭、成长经历、爱好、宽容度、好奇心,最终都会体现在他的吃食和吃相里。
我觉得,如果不是出家人对于饮食有所禁忌的话,挑食的毛病还是可以克服的,起码品尝一下不同的美食滋味,也是人生一种享受。当然,我们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的胃口,不刻意,不高调,不嘲讽。话又说过来,对于有些吃货们而言,谈这些真是杞人忧天了。对于他们,没有挑食、偏食的概念了,他们精于此道,善于吃、懂得吃,一说吃就两眼放光,乐此不疲,舍得花钱,真可谓:“宁肯疮流脓,不叫嘴受穷”。
前些天,无意听了一个关于挑食的传闻。说是某地一机关食堂,由于单位领导众口不一,弄得食堂大师傅每天做饭时无从下手,因为,有的领导不吃这,有的领导不吃那,饭没法做,即使做了也剩下。没过多久,机关食堂就关闭了。想想也是,一般老百姓挑食倒也没什么,如果我们的领导们一旦挑起食来,那可是大事情。这样一来,机关的后勤部门要为领导的饮食而整天费心劳神,绞尽脑汁,甚至于为此而花销巨大。这在常人看来,真是无语了。
说到这,不由得想起了《深夜食堂》那句经典台词:“人世间,酸甜苦辣,若长良川。”对于挑食儿,我的观点是不鼓励,也不极力反对,只要不是涉及宗教信仰而过于搞特殊化就可以了,因为没理由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别人。古人云:“唯放达者,可得长乐;唯长乐者,可得永康,惜世人多不悟耳。”所以说,有时,吃与不吃,最终还是靠自己。
篇3:捡漏儿散文
捡漏儿散文
我徒弟不知道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个新爱好――收藏。我问他收藏门类,他说:“花钱少的。”问他投资金额,他说:“一百块钱以内。”收藏跟收破烂的差别就在这儿了,但他坚信在这一行里能够通过“唾沫粘家雀”走上致富路。
我徒弟说话很自信,估计因为打小当班干部的缘故,别人做自己不懂的事起码会心虚,他不会,能把一个他不懂的事讲得风生水起,说话时上身前倾,两眼直视你的目光,配合一定手势,并以“你明白吗”为句子的结束语。这气场能把稍微懂点儿的人都说得没信心了,打心里赞叹这小伙子懂得真多啊。
我就是因为被他能说善道的架势镇住了,于是在他凌晨四点打来电话的时候迷迷糊糊起床刷牙洗脸,他说这个点儿去沈阳道能空手套白狼,捡着漏儿。我倒不是想收藏,我想看看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唾沫粘家雀”的。我徒弟特别兴奋地告诉我,他还约了一个打北京来的特别有名的`收藏大家,陪我们一起逛。“有他在一定能买到好东西。”我徒弟仿佛看见了一座金山,说话声音都颤抖了。
我们在茫茫人海里打了不下十个电话才看见彼此,隔着一群老头儿在人堆里挥着手。接下来就是找那个收藏大师。大师据说已经买了不少东西,他的时间宝贵,所以我们必须按照他给我们的线索去找他。整个上午,我眼睛光踅摸“秃顶戴眼镜”这个相貌特征了,地摊儿上的宝贝根本就没看。追了两条街,可算跟大师相见,握了握手,跟来开会似的那么严肃。
看得出来我徒弟非常崇拜这位大师,跟在后面点头哈腰,每当大师拿起一件东西,他立刻弓着腰问:“您看这是哪个年代的?”大师微皱眉,把东西在手里倒来倒去看一圈儿,然后语气坚定地告诉我们,这是明末的、那是清初的,等等。我心里盘算着:“哪儿那么多真的呀。”那些破瓶烂罐子我在很多地方都看见过,可是收藏大师那买劲儿真让我开眼,怎么就没他不买的呢,散尽家财的阵势,一会儿就把双肩背包塞满了。每放进去一件就特别心满意足地自言自语:“玩呗!”弄得我徒弟心猿意马,跟丢了东西似的。因为东西太多,我徒弟负责抱着一部分。
我忽然看见遍地的宝石,跟煤炭似的,摊主拿把刷子在水盆里使劲刷,然后拿个手电给你照,确实透亮,颜色鲜艳。我问这是啥,大师说抚顺的琥珀。我拿起来一掂,真轻,跟塑料似的。摊主说一块钱一克,几十块钱能买很大一坨,别说,还真有人买。可大师看这一地东西的目光很鄙夷,他说如今玉都不值得碰了,要碰就得碰木头,玩儿点黄花梨、核桃什么的。话虽然这么说,但我看他买的东西个个都像陪葬品,透着股阴气,我这个人迷信,所以那些有历史感的东西我连摸都不摸。
我徒弟在大师的熏陶下出手了,买了一对儿核桃,买的过程很漫长,以至于我都转一条街了,看他和大师还蹲地上拿起这个放下那个的举棋不定。在我也蹲下来之后,大师终于发话,我徒弟可算把钱花出去了。大概参加“鉴宝团”不花点钱是一种耻辱,所以,大师替我做主让我买了一个民国时期牙雕的戳子。我和我徒弟各揣着宝物往公共汽车站走。
因为太过兴奋,戳子一滑没拿住,掉地上立刻断为三截儿。我大呼一声,立刻拾起来拿牙咬,居然不是塑料的,是树脂的!我让徒弟拿打火机点了点,心里踏实了,确定没买动物制品。“把你的核桃给我!”我徒弟把宝贝往怀里藏,但我还是一把夺过。“你这对儿核桃太好了,俩长得连花纹都一样,一个模子里的吧?”他战战兢兢地问我是不是想把他的核桃也给砸了,我冲他点点头。他还挺听话,从胡同里找出块石头,你猜怎么着?核桃里还有塑料芯呢!
我们哈哈大笑着。原来我们就是“漏儿”,那些起早贪黑到此摆摊的人才是来捡漏儿的。
篇4:伢儿散文
伢儿散文
婚后才知道夫家这里的爷称呼为“伢儿”,觉得这个称呼有些好笑,因为此前知道其它有些地方方言把小孩子称作“伢儿”。后来细细观察发现,伢儿在族里的威望相当于《白鹿原》里面的白稼轩一样,这样称呼绝没有丝毫不敬的意思,就琢磨着“伢儿”肯定是“爷――啊!(ye_a)”读音念转音了流传下来的,这样想就觉得方言有几分生动得可爱了。
我们这个村子由一个同姓大家族和几个杂姓家庭组成,这个同姓大家族又分为两个支系,异于我们的那个支系普遍辈份较高,有许多伢儿字辈的人,其中有几个比我们年龄还小的毛孩子见了面还得叫伢儿。叫归叫,只是一个称呼一个符号而已,彼此心里清楚血缘关系早已所剩无几,伢儿的称呼也根本没有几分尊重了。有的伢儿见了会跟孙子辈开玩笑打趣:“唉,站住!伢儿今个实在嘴欠,可想说你两句,就说你娃么,就这一个媳妇,还不好好打扮一下,让穿穿红的,穿穿绿的,再穿穿絮絮帘帘,绒绒带带的,看把人家娃亏成啥咧些!”
孙子可以追着伢儿打着玩,孙媳妇可以揭伢儿的糗事逗趣,给伢儿介绍对象的事也经常发生。
但是我们本族系的,却必须一本正经,即使开玩笑也不敢乱了辈分地开。
婚后十来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早饭吃了饺子后,婆婆安排小姑子带着我去给族里年龄最长的伢儿行磕头大礼,我为难地愣住了,心想,什么年代了,还行磕头大礼?虽然我是女流之辈,但也知道膝下有黄金的道理,最不行也该是“女儿膝下有白银吧?”除了跪天跪地跪父母,别人岂能随便跪之?早知道大年初一要去挨家挨户下跪磕头就不结这婚了。
或许她们看出了我的顾虑,说:“那就去坐坐吧,新媳妇必须去一下,不去就坏了规矩,失了礼数。”那时候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入乡随俗吧,就硬着头皮跟着小姑子去了。
最年长的伢儿和婆当时大概有90岁了,都穿着一身旧式黑棉衣,坐在门前的土夯墙根晒太阳,面前还放着一个罕见的火盆,火盆上还架着一个更加罕见的茶壶,里外都是黑乎乎的,只有正在冒着热气的壶口能看出茶壶的底色是白瓷的。我心想,用茶壶代替敞口的砂锅熬药确实不错。伢儿和婆表情木讷,我更加不知该说什么,看见堂妹从火盆上那黑乎乎的茶壶里倒了一杯黑汤汁递给我说:“姐,你喝茶!”,我双手接过中药汤一样的煮茶,觉得自己一下子穿越到了古代一样,心里非常矛盾,要不要喝下去,不喝太没礼貌,喝下去胃又怎么受得了?听说茶喝醉了比酒喝醉了还难受呢!我活了22岁,第一次见人煮茶喝。
我始终觉得把“爷”称作“伢儿”拗口,有失尊重,没有开口叫伢儿,跟不善言辞的婆唠了几句家常,回答了伢儿的几句问话后,把手里的茶杯放在身旁的门墩石上,向火盆里添了几根柴火,没等飘起来的白白的柴灰落下来,我就找借口逃跑了,想逃避应该施行的磕头大礼,也想逃避应得的礼物,那时候当地还没流行给新媳妇红包,一般是毛巾,头巾之类的,最多是一节(米)布,但是我亲眼目睹了这个家庭的穷苦,既然帮不了他们什么,就更不能接受他们什么,哪怕一条毛巾。

2025年背儿带散文(锦集8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ma1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25-02-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