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6篇).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是由【mama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篇1: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周乐美
奉化市奉港中学   315500
一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 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 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
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
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
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
化气息吧!
2、 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
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
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
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
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
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 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  (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  (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
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 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
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
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
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 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
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  (丁俊清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 散文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 (汪曾祺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6、 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
从你居住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对环境的思
考,如《农居文化》、《高楼文化》等。
附板书:
胡 胡同特点:方正 概括要点:
胡同文化特点:封闭 1、化繁为简,抓总起句、
同 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语言特点:朴素、口语化、 2、对若干事物从高一层次
文 有味儿…… 说明其共同点
感情:无奈中有怀念,
化 汪 批判中有失落。


篇2:《胡同文化》教案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袁光明
一、教学目的: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教师作适当提示。
六、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提供有关背景资料给学生阅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上网点击“汪曾祺”、“北京胡同”,搜索相关材料。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讨论、明确:(1)京腔京韵(2)对胡同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胡同的热爱。
歌声里唱出的是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新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旧城被大面积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狭小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都在没落着,甚至那些很有名气的胡同也在走向没落。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读课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讨论上述问题。参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的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四、阅读指导:
本文充溢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语言朴实、雅致,这些内容需要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课堂完成“练习”第二题。
五、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间是很大的。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幻灯片12),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写写本地的食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理清思路的能力。
2、 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3、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概括要点的方法。
2、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三、教学设想
实施“探究”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课时安排
本文的教学为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建筑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等。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l         选择以谜语导入  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人人参与。
[4]
篇4:胡同文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孙登敏

2025年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ma1
  • 文件大小64 KB
  • 时间2025-02-13
最近更新